翻新时间:2013-12-18
动宾式合成词的词汇化衍生方式研究述评(1)
摘 要:汉语历史上双音词的产生所体现的由句法到词法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类似语法化的语言形式的理据性减弱的变化过程。双音词的衍生属于一种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动宾式合成词也是这样从一个结构松散、不甚稳定的句法单位演变为个凝固的、稳定的词汇单位的。本文根据当代汉语词汇化研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探求动宾式合成词词汇化的衍生方式,并提出短语降格、构词法、粘合、重新分析、比喻等方式都可以促进动宾式合成词的词汇化。
关键词:词汇化;短语降格;构词法;粘合;重新分析;比喻 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is a phenomena of lexicalization implies the weakening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language form. With the lexicalization, nonword phrases are gradually solidified and compacted into words, which is the way verbobject compounds come into being. Baed on the lexicalization reseach on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lexicalization of verbobject compounds and discusses the approaches to lexicalization such as phrase degradation, wordbuilding, conglutination, reanalysis and parable. Key words: lexicalization;phrase degradation;wordbuilding;conglutination;reanalysis;parable 所谓词汇化,是指词在演化过程中经历的一个从结构松散、不甚稳定的非词的句法单位到凝固的稳定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动态过程。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很多词语都是经由这一历时过程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主体的合成词在历史上的产生就是一个词汇化的过程(也包括一些语法化现象在内)。本文主要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的经验,从中探求汉语动宾式合成词词汇化的衍生发展方式。
一、词汇化和语法化
Kurylowicz提到,有一种跟语法化相反的演变过程叫做“词汇化”(lexicalization),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演变: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但Kurylowicz并没有将词汇化看成语法化的反例,而只是认为语法化和词汇化是语言演变的两个不同过程。 ①
Givón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1]这种从句法到词法的转化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着。董秀芳称其为词汇化。它针对的词汇化是指从大于词的自由组合的句法单位到词的一种变化,比一些语言学文献的lexicalization的含义宽泛,后者一般指从语法性成分到词汇性成分的变化。她所谈的词汇化可以与西方语言中的形态化相类比,形态化也是由分立的句法单位变为词,但其结果是造成派生词,原来独立运用的词变为了词缀。词缀可以说是一种语法性成分,因而由独立的词变为词缀的过程被看作是语法化的一种重要的类型。汉语中的情况有所不同,自由的句法单位变成的往往是复合词或单纯词,如由动宾短语演变为动宾式的复合词,虽然由分立的句法单位变为派生词的情况也有,就像她在论文中所讨论的一些例子,但词缀在汉语中始终不发达。因而我们把汉语中由非词单位到词的变化不称为形态化,而统称为词汇化,这样定名可以具有更大的概括性。
Heineetal说,关于词汇化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这点沈家煊已经谈到,他指出:“‘词汇化’(lexicalization)这个术语除了‘用词来表达某个概念’这种共时上的意思外,在历时上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词缀变为词,这种意义上的‘词汇化’是与‘实词虚化’或‘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待而言的;另一种意思是指词的组连(指两个或多个词连接在一起的序列)变为词。”[2]同时他也指出:“词缀变为词的现象十分罕见,而词的组连变为词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我们按后一种意思使用‘词汇化’一词。” [2]除一部分学者,如胡壮麟、李健雪认为词汇化现象是语法化单向性的反例(即由词缀变为词)[3-4],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如董秀芳认为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5]。王灿龙也认为词汇化就是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的词项,并且进入基本词汇或一般词汇的现象。[6]他认为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成词的凝固化。
关于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很多学者进行了论述。沈家煊认为“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即短语的词汇化,应该纳入语法化的范围”[2]。徐时仪则直接把“词组虚化为词”的现象命名为“词汇语法化”。[7]可见他们都看到了词汇化和语法化二者之间的联系。董秀芳和王灿龙等人都认为“词汇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语法化”[5-6]。本文不对此进行区分。
二、动宾式合成词衍生发展的方式
董秀芳认为汉语复合词的形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由短语降格而成的,其形成起初具有短语的身份,后来逐渐演变出词的功能,获得了成词的资格。[8]如“冠军”、“责备”等就是由一个动宾式短语发展成的一个名词。二是按特定的构词法造出的,其形式在语言系统里出现之初就具有词的身份。如“打假”就是按动宾构词方式造出的一个词。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如“尽力”等词语就是这样而来的。这三条途径,我们将在下面的具体内容中论证。
董秀芳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值得关注,笔者据此总结出动宾式合成词词汇化的衍生方式:
(一)缩略词向复合词的转化
张世禄指出:“常用的词组往往经过凝结作用或缩减作用,转变为词,这样从词组的凝结或缩减变为词,正是词的产生的重要方法之一,也就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这类词是为了避免词的音节太长而加以修剪的,通常是二音节或三音节,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动宾式合成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类特殊的动宾式合成词的数量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9]例如“报考研究生——考研”;“申办奥运会——申奥”;“阅读报纸——读报”等。
(二)粘合
Saussure曾提出“在新单位的产生中,除类比以外,还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粘合。粘合是指两个或者几个原来分开的但常在句子内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为一个绝对的或者难于分析的单位”[10]。 董秀芳指出粘合现象产生双音词。[8]粘合绝大多数都是在双音节短语中发生的,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汉语特定的韵律要求决定的。韵律是语言的形式特征之一,有着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属于语言的普遍现,韵律与语言的其他层面相互作用,决定了语言的面貌。其中一点是,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构词法。当一个复合的概念用一串极其惯用的带有意义的单位表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会像抄小路一样对它不作分析,直接把概念整个附在那组符号上面,使它变成一个单纯的单位。如“尽力”:
事主而不尽力,则有刑。(《管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从《乌塔》想到的
- 读《笨女孩安琪儿》有感
- 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
- 《找准人生的北斗星》读后感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长江七号》电影的观后感
- 超越梦想一起飞
- 奥运随感
- 喜迎奥运
- 读《少年奇才故事》有感
- 我心中的奥运
- 《画蛇添足》读后感
- 读《万年牢》后感
- 读《精灵鼠小弟》有感
- 《宝葫芦的秘密》观后感
- 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问题与保护
- 分析计算机及信息化对设计的影响
- 环境科学实验室创建思考
- 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有机化学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
- 开发西北的重要情报源——评《西北地方文献索引》
-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教改分析
- 浅谈垃圾焚烧炉的防腐措施
- 研究性学习呼唤教育教学新理念
- 谈实施课程改革的新举措
- 对环境污染及控制思考
-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开发
- 论不可译性——理论反思与个案分析
- 对环境科学教学革新分析
- 试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详细内容
- 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三线合一有效备课──《月光曲》教学谈
- 《月光曲》课堂实录
- 不加预设,自由生成──《月光曲》教学案例及反思
- 《月光曲》分段段意
- “读”与“悟”结合激活学生思维──《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月光曲》教学案例
- 《月光曲》教学设想
- 如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月光曲》教学片断及反思
- 《月光曲》写作特点
- 《月光曲》教学片段
- 《月光曲》中心思想
-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谈
- 《月光曲》课文重点
- 《月光曲》教学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