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盈余管理的会计学分析(1)

盈余管理的会计学分析(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盈余管理的会计学分析(1)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原因;会计手段;会计防范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不管怎样,盈余管理实质上违背了中立性原则,造成对外报表有所偏重,进而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关决策。因此,盈余管理成为近年来会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会计的角度探讨盈余管理的存在原因、操纵手段及防范策略。

一 盈余管理的会计原因

1.会计学的本质属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一方面,会计作为管理工具之一,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行为,目的是为了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这决定了会计不是一门精算科学。但是,从会计学的运用方法看,这是一门以数学的逻辑运算为计算原理的科学,它运用一定的规则取得代表货币单位的数字,再将这些数字按一定的数学原理和法则转换成需要的数据,其结果可以无限精确。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的社会科学属性和数学计量方法产生了矛盾:会计系统中每一数据的计算都是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的,而某些数据计算的来源往往是经济学中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的估计、判断的过程。所以,作为企业客观存在的利润,由于是经过了会计人员加工的产物,明显带有主观性质,各种误差和不真实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从会计的确认基础和对象看,它是盈余管理充分利用的对象。众所周知,权责发生制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负面的影响是以失实可靠性为代价的,因为确定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确定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现金和实物在企业的流动中不是以实际流动为依据,而是依据一定的估计和判断得出现金和实物在企业观念上的流动。这种主观确定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利润提供机会和可能。在会计确认对象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系列会计新对象,如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从而使这种价值的变动额无法准确确认,极易被掺入主观因素,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2.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为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委托代理关系及由此产生知识的局部化和专业化,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信息来源于对交易或非交易的处理结果,是对使用者有用的资料或知识。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处理,即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总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通常会比信息使用者发布更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前者比后者也常常有更深刻的理解。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经济人自利行为的假设前提下,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该优势进行盈余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达到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3.会计监管法规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盈余管理缺乏应有的制约

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会计监督是一互动、博弈的过程。会计监管的范围越广,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小;会计监管体系越不完善,公司盈余管理的范围就越大。目前,我国会计监督法规不健全,如现行经济法规中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民事诉讼的详细规定;现行的法规在制定与会计问题有关的法律规范时,往往比较重视行政及刑事的处罚,而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现行的《民法通则》难以调节资本市场中各方的民事关系;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问题的会计处理作出明确详尽的规范,在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有较高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监督机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监管不力等现象,片面地按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帐面效益考虑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业绩,即使发现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有对公司处以罚款,一罚了之,而对公司的责任人很少进行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加之会计中介机构为自身利益驱动,为在同行业竞争中多揽客户,往往迁就上市公司,对客户言听计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等等。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缺乏应有的制约。另外,昂贵的监督成本也常常使监督机构、监管人员及相关利益人无法彻底地监督上市公司经理人员,使公司盈余操纵的行为在所难免。

二 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

归纳起来,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的收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而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通常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发生实质性变化,而交易的结果往往是非上市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由于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法。

3.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原因;会计手段;会计防范

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不管怎样,盈余管理实质上违背了中立性原则,造成对外报表有所偏重,进而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关决策。因此,盈余管理成为近年来会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会计的角度探讨盈余管理的存在原因、操纵手段及防范策略。

一 盈余管理的会计原因

1.会计学的本质属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一方面,会计作为管理工具之一,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行为,目的是为了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这决定了会计不是一门精算科学。但是,从会计学的运用方法看,这是一门以数学的逻辑运算为计算原理的科学,它运用一定的规则取得代表货币单位的数字,再将这些数字按一定的数学原理和法则转换成需要的数据,其结果可以无限精确。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的社会科学属性和数学计量方法产生了矛盾:会计系统中每一数据的计算都是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的,而某些数据计算的来源往往是经济学中一些概念的货币化,经历了一系列的估计、判断的过程。所以,作为企业客观存在的利润,由于是经过了会计人员加工的产物,明显带有主观性质,各种误差和不真实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从会计的确认基础和对象看,它是盈余管理充分利用的对象。众所周知,权责发生制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负面的影响是以失实可靠性为代价的,因为确定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确定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现金和实物在企业的流动中不是以实际流动为依据,而是依据一定的估计和判断得出现金和实物在企业观念上的流动。这种主观确定必定为制造不真实的会计利润提供机会和可能。在会计确认对象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系列会计新对象,如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缺乏合适的会计规范,从而使这种价值的变动额无法准确确认,极易被掺入主观因素,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2.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为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委托代理关系及由此产生知识的局部化和专业化,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信息来源于对交易或非交易的处理结果,是对使用者有用的资料或知识。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处理,即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现实中,总是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通常会比信息使用者发布更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对外公开披露的信息,前者比后者也常常有更深刻的理解。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经济人自利行为的假设前提下,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就会利用该优势进行盈余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达到自身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3.会计监管法规和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使盈余管理缺乏应有的制约

公司盈余管理的会计行为与会计监督是一互动、博弈的过程。会计监管的范围越广,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就越小;会计监管体系越不完善,公司盈余管理的范围就越大。目前,我国会计监督法规不健全,如现行经济法规中缺乏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民事诉讼的详细规定;现行的法规在制定与会计问题有关的法律规范时,往往比较重视行政及刑事的处罚,而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现行的《民法通则》难以调节资本市场中各方的民事关系;现行会计准则没有对上市公司的企业合并、合并会计报表等问题的会计处理作出明确详尽的规范,在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有较高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监督机构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监管不力等现象,片面地按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帐面效益考虑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业绩,即使发现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有对公司处以罚款,一罚了之,而对公司的责任人很少进行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加之会计中介机构为自身利益驱动,为在同行业竞争中多揽客户,往往迁就上市公司,对客户言听计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等等。从而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缺乏应有的制约。另外,昂贵的监督成本也常常使监督机构、监管人员及相关利益人无法彻底地监督上市公司经理人员,使公司盈余操纵的行为在所难免。

二 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

归纳起来,盈余管理的会计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的收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而调节利润。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通常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发生实质性变化,而交易的结果往往是非上市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2.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由于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法。

3.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近年来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被广泛用于粉饰财务报表: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产生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如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等。

三 防范盈余管理的会计对策

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误导投资者,影响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笔者从会计角度出发提出三点建议。

3.建立上市公司中报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审阅制度,弱化会计信息不对称性。笔者建议由审计年报的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报或季报实行仅次于详细审计年报的审阅制度,并尽快用法规形式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化,以保证上市公司中报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季报及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还应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普通投资者无法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得到的信息。可以预见,这项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遏制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2]杨金。盈余管理的现实性思考[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2,(1)。

[3]何红渠、肖绍平。盈余管理初探[J].哈尔滨商业大学报,2002,(1)。

[4]姚捷。论企业盈余管理[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星球狙击战
假如我当英语小老师
绿色天使的一天
恐龙复活
新红孩儿大战
我有一盒彩色笔
奇特的梦
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假如我当家长
奇妙的学校
20年后的我
二十二世纪的汽车
假如我是水果大王
东游记
我和星星通电话
2006年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
党支部工作总结(含年度总结)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
机关第一党支部工作总结
霸州收费站团支部2003年工作总结
党支部工作总结
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党建工作总结
教师节演讲稿300字左右三年级
年度党委工作总结
镇党委年度工作总结
上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小学少先队工作总结
党支部建设工作总结
党委上半年工作总结
三菱PLC应用2(一)
商标权共有制度研究(1)论文
一人公司:韩国商法的困惑(1)论文
“域名抢注”与商标权问题(1)论文
中小企业Web服务器的研究
网络语言与中学作文教学
免费毕业论文--常压包装自动控制系统(一)
免费毕业论文--《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指导书(一)
基于PLC的堆料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嵌入式PLC在网带窑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恶意软件及防范对策
免费毕业论文--PLC在纸机碱回收蒸发工段的应用(一)
我国商法法律地位初探(1)论文
关于商业信用和商业信用制度之构建(1)论文
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实录
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匆匆》教学案例
《匆匆》教学实录
读中品味──《匆匆》教学片断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体会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匆匆》片段教学
《匆匆》第一教时课堂实录
《匆匆》教学反思
体会语言 运用语言──《匆匆》教学片段
教《匆匆》的反思
体验时间流逝 增强生命意识──《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语文课堂应慎用合作学习──《匆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