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成因与本真回归探微

试析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成因与本真回归探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3

试析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成因与本真回归探微

"

[论文摘要]体育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最高层次人才,研究生质量下滑、学术水平差、思想道德越位等诸多问题近来一直饱受争议。笔者从社会学视角,对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的成因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的根源在于受社会不良风气、个人伦理失范、学校制度等因素影响,进而提出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和研究生角色本真。

[论文关键词]体育学研究生 角色失范 回归

体育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最高层次高级人才,肩负着国家体育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体育人才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呈快速增长态势,数量持续攀高,但社会对体育学研究生质量、素质的质疑甚至是批评越来越多,体育学研究生出现素质普遍下降、心态浮躁、创新能力薄弱、学术能力差等问题。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对自身角色认知的模糊和失衡,因此呼吁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和研究生角色的本真很有必要。

一、体育学研究生角色的本真:应然状态

“角色”原是戏剧中的一个术语,指喜剧舞台上的人物及行为模式。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次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分析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在社会中,个体要完成对角色的扮演,首先要对扮演的角色产生期待;其次认知和理解角色规范,即进行角色领悟;最后在角色实践中发展角色领悟。

帕森斯认为,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体系中占据的社会位置,要按照社会体系规定的规则和规范履行义务。日本学者横山宁夫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地位,无论是出身还是业绩的地位,其权利和义务的整体功能便是角色。英国学者邓肯·米切尔在《新社会学词典》中把社会角色定义为是与社会职位、身份相关联的被期望的行为。

按照角色理论,“研究生”是一种社会角色。研究研究生角色,有很多角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通常从社会角色角度来理解:我们处于一种社会系统中,任何人都扮演着多种角色。研究生也扮演多种角色,比如学生、老师、研究者等。一旦成为研究生,就必然被赋予这个角色相应的模式与规范。体育学研究生角色规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享受培养单位提供的教学条件与科研环境,这属于一种权利性规范;二是能自觉按照国家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体育研究等,这属于一种义务性规范;三是能反映国家、学校、导师、社会各方面对“研究生”角色的期待。

二、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的现状:突然状态

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失范是指研究生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采取的有违角色规范的行为,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独立人格的失落。独立人格从根本上说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独立的判别和追求。但在权、钱、利的影响下,许多体育学研究生价值观和人生观被市侩式的世故虚荣所取代,受到世俗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把物质或者说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如在考研动机上,超过一半以上的体育学研究生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拥有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喜欢做学术。可以说,功利化让大部分研究生迷失。二是批判意识消退。体育学研究生的批判意识主要是指研究生在学习以及学术研究中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批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具体来说,研究生的批判意识就是积极参与批判性的体育学术讨论,敢于对体育学科中的观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见解。而现实是体育学研究生中这类人甚少。三是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意识是个体在创新时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调查显示,体育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较为薄弱,很多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剽窃和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无自己的观点,这是导致研究生自身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自由灵魂束缚。高等教育追求的自由是言论自由、行动自由、学习自由、思想和表达的自由、个性自由发展等,然而受扩招的影响,体育学研究生面临多重压力,自由的思维受到各种制约,学习自由、学术自由等受到物质的束缚。

三、本真的回归与重建:从突然走向应然

1.体育学研究生角色变异原因剖析。一是功利主义泛滥,扭曲了研究生的价值观。学校本是教书育人、探求真理的一方净土,但在市场经济的驱动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在道德和信仰等约束力量逐渐淡化的过渡型社会中,浮躁风气不同程度地对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对名利的欲望迅速膨胀。一些人过于强调个人价值。部分体育学研究生不想学习,不愿做研究,一心只想把研究生名头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跳板。而社会上官学交易、钱学交易的不正之风和学术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则直接冲击和动摇了研究生的思想认知。有些体育学研究生缺乏角色认知,从而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观,认为跨进研究生的门槛就前程似锦,再无追求和理想,从而影响了长远发展。

二是培养机制不合理,误导研究生急功近利。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6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但笔者发现,多年来研究生的选拔与培养方式改变不大,仍旧采用传统的方式,选拔和培养机制的落后和不合理造成体育学研究生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低,加之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研究生心态失衡,从而迷失了本真角色。一些研究生随意剽窃和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归自己所有,研究从不进行实际调查,科学论证更是没有;还有些研究生买卖毕业论文,违反学术道德,这都直接影响了体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限制了他们学术能力的提升。 "

三是体育学研究生自身素质下降,导致质量不高。受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体育学研究生认为学得好不如生得好,成绩好不如关系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体育学研究生奋斗目标不明确,责任感、学习动力、科研热情都消失了。在遇到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一己之利,不顾全局的利益,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很多体育学研究生厌学,学习不用功,基本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都没有,更不用谈体育科学研究,整体素质严重下滑,成为名不副实的“伪研究生”。对体育类研究生进行评价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对体育学研究生的“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的评价中,一半以上的单位认为体育学研究生的这些能力都处于一般水平,存在知识面窄、知识量少、学识差、创新意识弱等问题。 3.回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精神。一是创新精神的回归。有学者研究指出,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重视学位获得,而轻视知识探索;重视发论文,而轻思维深化;重成果,而轻实践;重名利,轻提高素质等。体育学研究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体育学研究生跨学科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是最欠缺的。体育学研究生专业书籍阅读甚少,硕士论文运用方法局限,观点无新意等,正是缺乏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表现。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可见,研究生培养不仅要在知识上创新,能力培养上也要创新。

二是学术道德的回归。学术是研究生生活的灵魂。学术道德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努力追求学术真理是至高的道德理想。研究者对在读研究生的调查发现:研究生自身学术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不高是其学术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回归研究生学术道德,有学者提出研究生学术道德:他律与自律。笔者认为,体育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回归除了他律与自律外,还应该加强健全学术评价机构,要将体育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体系,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开展体育学术道德教育,开展研究生体育学术道德课程学习,科学引导研究生体育学术规范的思想和概念;完善学术道德监督,实行学生、导师、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配合与支持才能形成良好的效应。

三是“学生”身份的回归。笔者认为研究生在校内的身份始终都是学生,虽然不同于本科生,但其在校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以学习为中心。有人认为自己考上了研究生,就高人一等,忘乎所以。殊不知自己担当的角色所赋予的任务,有些研究生为了功利性地赚点零花钱,而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和精力,甚至在学校见不到身影,完全脱离了研究生学习生活。国内某著名大学就因为一些研究生在校期间“三不见”(不见人,不见学习,不见学术)而遭到“清退”。笔者看来,这一做法正是对研究生“学生”身份回归最好的回应。抛弃名、利、权,让研究生回归到“本位”是现在大学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体育学研究生应该坚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坚持把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作为主要任务;坚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完善人格修养,不把玩弄权术和学术、搞庸俗的人际关系作为追逐目标。做到以上几点,我坚信体育学研究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汉字
一堂与众不同的写作课
与众不同的一节课
有趣的题目
北京六天采访的感想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冯老师上的一节课
看病
一堂生动的说字分析课
一堂生动的课
最有趣的一堂写作课
一节特别的课
不听话的后果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搭错车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1)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理想
浅论当代社会以瘦为美审美现象(1)
论全球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1)论文
浅谈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文化阐释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1)
理解人物和体现人物 (上)(1)
艺术试论 (1)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1)
浅论知识共享中的沟通障碍分析
试论教师新课程理念生成的和谐氛围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几点不足(1)论文
略论数字化校园建设
试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的思考
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比尾巴》教学片断与评析
《比尾巴》词语造句
《比尾巴》朗读指导
10《比尾巴》教学设计
新课程中“三性”的体现──《比尾巴》教学札记
《比尾巴》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建立孩子喜欢的语文课堂──《比尾巴》教学设想
资源重组 趣味延伸──《比尾巴》教学案例及点评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比尾巴》教学思路谈
《比尾巴》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自主开放中“比”出来的精彩──《比尾巴》教学案例与反思
《比尾巴》教学案例及点评
《比尾巴》词语解释
《比尾巴》近义词反义词
让语文课活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比尾巴》教学案例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