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试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试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政策分析

"

论文摘要: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已初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格局,但进一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为此,国家应在高等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稳定重点大学规模、严格控制博士点数量、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论文关键词:后大众化时期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政策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根据日本学者有本章的观点,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分析后大众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研究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又保证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家应重点扶持“211工程”大学,促使其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普通本科高校中实力最强的一类,是有希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到2009年底,全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 090所,其中985大学43所,占3.9%;211大学102所,占9.4%。在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这类高校无论招生人数、还是高校数量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国家的财力是有限的,而且学生的素质也是有高低之分,不可能都成为精英,更不可能都成为科学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期的扩招,这些高校已经具备了应有的规模,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应当维持或适当缩小规模,保持“985和211工程”大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稳定,保证真正招收的是高素质的学生、培养的是精英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研究型大学不应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应注重加强内涵改造和学术建设,把重点放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上。因此,必须严格控制“985和211工程”大学的数量,严格控制这些高校的招生规模,着力提高其教育质量。否则,就难以实现国家建设“985和211工程”大学的初衷。

2.实施教师队伍动态管理,促进师资质量提升

“985和211工程”大学是瞄准世界一流高校的,无论是这些高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是师资力量都应当是一流的,特别是这些高校的教师每个人都应当是一流人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任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聘任论资排辈、一次聘任定终身、近亲繁殖等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年青人才没有机会进入高校,而一些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较低的教师却可以维持铁饭碗,致使高校教师聘任缺乏竞争机制,人才流通不畅。另外,在教师的招聘上缺乏科学标准,致使招聘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很严重,导致出现一些不公平竞争。高校教师基本上是只能进、不能出,除非特别优秀的人才自己流走,基本上没有被动退出的机制,这使有些人员进入高校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奋斗精神不足。因此,应当建立重点大学教师淘汰机制,使那些不能胜任一流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能在相应的机制作用下退出。在教师的选聘上,要从大学的真正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以教师的学术造诣为主要标准。同时,加强对大学教师考核的改革,完善教师考评细则,使教师考核在公正的原则下进行,这样才能使教师积极上进,从而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稳步提升。

3.强化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力求科研成果领先

“211大学”的教师必须紧盯世界科研前沿,把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力求科研成果在国际领先,确保在国内领先。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焕发创新活力,要营造学科交叉的氛围,构建多样化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能力。所以,无论在教育方式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必须紧跟世界一流大学的趋势,并能有所创新和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按“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轨迹发展。目前不少大学已越过研究型大学,走向以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的创业型大学。他们的科研管理模式更趋于开放和多模式的融合,科研资源更充裕,资源配置更市场化,科研对于教师来说更多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痴迷和热爱。同时,网络科研组织、科研结构之间联盟或协议结合体、官产学研联合组织等新型科研组织也相继出现。为此,要加强大学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为科研管理队伍高效地发挥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宽松的环境,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促进大学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一些名牌大学将“大学内部以单位为中心的校、院(系)“二级管理”的科研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方式,这样既能够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减少琐碎事务,又能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跨学科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科学家,才能提升大学科研水平,培养出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

二、稳定博士研究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巩固现有博士点,提高其培养质量

博士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的是各学科顶尖人才。近年来,我国博士教育发展很快,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博士招生人数增加太快、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论文抄袭丑闻及科研成果剽窃丑闻,虽不完全是博士研究生发展太快的结果,但也说明人们在科研上出现了浮躁心理。淘汰制是守住博士质量培养的基准线,而我国博士培养正是缺乏淘汰制,质量保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最低基准。目前,整个研究生培养机构过多,发展过乱。据教育部统计年鉴数据,2009年我国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6家,其中普通高校481家,占本科院校1 090家的44.1%。这固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但同时也说明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不足,管理混乱。因此,应当稳定现有博士点的发展规模,制定博士培养的最低基准,同时,控制硕士点的发展速度,严格硕士生导师的考核,全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推行论文公示制,实行淘汰机制

博士研究生作为最高学历教育,其学位论文应当具有一流水平。然而,许多博士研究生毕业多年后,其学位论文被人们指责为抄袭。而且经查证,抄袭者不在少数,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博士教育的一种遗憾,其原因是缺乏监督机制。事实上,正是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监督和评价机制,或者说,由于这种机制不健全,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几年来博士生中论文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因此,在入学考试中,必须提高对博士生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的资格要求,在毕业论文审查中,应普遍推行博士论文检索制、专家盲评制和公示制。对学位论文粗制滥造或抄袭者实行公开曝光,淘汰出局,从而提高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而带动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3.落实导师责任制,实行连带责任制度

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一对一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与导师具有直接关系。为了获得一个博士点或者成为博士生导师,许多学校和教师作了很多努力,但对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博士点的建设,促进博士生早日成才等却往往不太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行博士点和博导的终生制。学生论文抄袭和粗制滥造,导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必须实行研究生论文导师连带责任制,打破博士点和博导终生制。对博士研究生导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于科研成果突出、教书育人效果显著的导师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近期无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无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人与学风有严重问题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实行淘汰制。如果博士研究生出现论文抄袭或被评为粗制滥造,应当公开通报导师和研究生姓名,取消学位,并责令导师停止招生。在同一个博士点内,也应当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任期制度。可以实行五年一个任期,到期重新申报,重新考核,这将有利于促进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增强责任心,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三、大力发展特色高职教育,满足社会多种需要

1.国家应制定统一分类的高职培养目标,促使其准确定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快,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但在学校升格的同时,并没有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各高职院校盲目追求专升本,各类大学均挤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趋同、攀高的现象愈演愈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国家缺乏统一的分类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统一的分类标准,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满足不同资质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需要,使需要读书的学生和需要人才的单位各得其所。

2.明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其师资质量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资质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大量是原来中专的一些教师,近年来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有少量从生产、管理一线调进来的优秀人员。但总体情况仍然是“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的人数少,学校毕业直接担任教师的人数多;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少,本专科学历的人数多;高级职称的人数少,中初级职称的人数多。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制定统一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不同岗位教师不同标准,要求承担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当实行“能力本位”的教师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培养、提升教师能力为管理理念的价值取向,以发挥教师的能力和实现教师能力的优化组合作为教师管理的根本任务,建立“能者进、庸者出”的人才淘汰机制,促使教师以能力的发挥和对教育的贡献作为人生价值追求,最终实现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同步增强,并通过教师的优化组合达到能力的最大效应。

3.实行高职学生学历加职业资格证制度,强化其培养质量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职业资格证制度得到普遍推行,几乎覆盖各行各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机构,它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最显著区别是培养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因此,应当实行学历证加职业资格证制度,这样学生毕业后才会有更大的适应性,才能显示出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区别,这也是在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院校林立,竞争激烈,而高等职业教育能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当然,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从事的只是学历教育,要想在短期内就能培养出既有学历,又有职业资格的学生,既有培养教育机制上的困难,也缺乏内在动力。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规定,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的转型。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样化的教育格局,加大优胜劣汰机制的推广力度,激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双证教育的内在动力,自觉实行教育方式的转型。

四、发展成人教育,促使其不断满足职业需要

1.出台职业知识更新规定,大力发展知识更新教育 2.满足成人职业转换的知识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转换的频率越来越高。如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流动性就很大,约有半数左右的人,在一年之内平均流动一次。我国已推行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模式,因此,成人职业转换加快,对转换职业的知识需求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这一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在开展传统学历教育的同时,承担起满足成人转换职业对知识需求的重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短期培训。这样可做到既不与全日制高等教育争生源,又能满足成人职业转换的需求,这可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开发的又一块阵地。

3.打通成人学历教育提升通道,切实提高培养质量

在全日制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虽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所萎缩,但仍有一定市场。因为成人为实现自我价值,需要不断提升学历,以增强竞争能力。而现有成人教育主要局限于本科和专科教育,虽然也有少量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的教育,但各高校教学管理非常混乱,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在职硕士论文较本科生论文尚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在职研究生的声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应当建立起成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教育通道,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成人教育培养质量。对成人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全面实行匿名评审,并实行导师问责制度,从而强化导师责任心。

五、建立弹性高等教育学制,使其更加灵活

1.实行全日制大学生弹性学制,允许其边学习边工作

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终生的事情,并不能完全靠全日制在校学习就能完成。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并不完全在于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关键取决于有效的学习时间。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全日制大学应当推行完全弹性学制,以学分作为考核依据,逐步确立以“学分”为中心的考核意识,建立起以“学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模式。大学的弹性学制能够给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它是高等教育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保证了高等教育具有更大的实效。同时,弹性学制也对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有必要修改现行学位管理条例。

2.鼓励优秀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

在职人员考硕攻博已经成为很多优秀在职人员提升自我的重要通道,但他们由于受学习时间的限制,一般只能参加在职学习,考试的方法、学习的要求与全日制研究生完全不同,获得学位的社会认可度和价值也大打折扣。这不仅阻塞了在职人员向上发展的通道,而且也打击了在职人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影响到在职研究生的正常发展。研究生学习已不同于本科阶段,应将重点放在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但这些并非纯理论研究能够完成,一般要结合社会实践。在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应当鼓励优秀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研究生,允许其实行弹性学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只要其学术研究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博士研究水平,就应当授予相应的学位,并颁发相应的学历证书。这样不仅能提升在职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激发全民学习的热情。

3.制定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制度,允许以成果申请学位

在后大众化时期,社会和人的需求都进入到了多样化时代,必须构建一种以弹性人才认证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的高等教育体制,才能适宜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需求。最典型的是博士学位的认定。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博士研究生的考试具有统一的标准,然而培养出来的博士研究生的水平却千差万别,有些博士研究生并不一定具备博士研究生的水平,但仍然带着博士的头衔。而很多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者,其水平和成就可能远远超过了博士水平,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获得博士学位,而影响到事业的发展并遗憾终生。构建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确立人才多样化的观念,建立一种对多样化人才进行认证的制度。虽然现在有些高校也开展了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工作,但因缺乏国家统一的规定和标准,掌握的尺度完全不同,影响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在修改学位管理条例时,应当增加关于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学位的规定,突出在职人员的科研成果,允许以其成果申请博士学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畅游采石公园
登白石岭
丛林“探险”记
绮园
游七星岩
去植物园
井冈山
游“清明上河图”
夜游天一广场
嵊州大桥
农科奇观
公园里的春天
乡村见闻
游明清民居博览城
酒厂风景区
2009-2010学年生活部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县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兴趣班工作总结
2009教师工作总结
参评小学高级教师业务总结
教师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中学2009年度教研工作总结
县幼儿园大班美术兴趣班学期总结
年终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经济系学生会学习部学期工作总结
教师支教总结
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经验总结
2009年班主任工作期末总结范文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务工作总结
山羊的选育技术
论如何保护生猪养殖户的利益
奶牛养殖技术要领分析
浅谈规模养鸡场的建设
广西横县:成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浠水:养鸡大县进退维谷
小型畜牧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奶牛养殖六大误区
南城 养鸡遭遇20年最差行情
林地养鸡经济——真正环保高效
水草在网箱养殖黄鳝中的作用
天山南北,绵羊山羊
浅议养鸡场的消毒
新疆畜牧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奶牛养殖常用的中草药方剂
《詹天佑》教学谈
《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情感在这里交融──有感于《詹天佑》的课堂情感教学
工程师小助手、导游小姐的诱惑──《詹天佑》教学后记
珠成串,精彩自成──《詹天佑》教学反思
让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导读设问
《詹天佑》教学案例及反思
《詹天佑》教学反思
从《詹天佑》教学案例看学习方式
让学生的表现欲望无限舒张──我教小学课文《詹天佑》
《詹天佑》教学实录
将情境进行到底──《詹天佑》一课的反思
《詹天佑》教学实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