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26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

论文摘要:内稳态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已经证实,构建德育内稳态理论是可能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德育内稳态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德育方法的选择、德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德育效果的维持与评估等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德育 内稳态理论 建构

德育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德育的目标,人们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研究,但效果却并不如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所面临的难题可以在内稳态理论中获得解决的启示,因而本文尝试构建德育内稳态理论,谋求在理论创新中实现德育效果的提高。

一、内稳态理论的嬗变与德育内稳态理论构建的可能性

最早提出内稳态概念的是法国生理学家贝纳德,他发现所有生命的内环境(如淋巴、血浆等)在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维持稳定不变。对此,贝纳德做出了哲学上的概括,“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发展了内稳态理论,认为维持机体所必须的条件总是处于被干扰当中,但却具有纠正这些条件偏离的能力,它是身体的智慧,无需人的意识参与。后来坎农进一步认为,内稳态“不仅是生命组织的共性,还适应于社会和一切组织系统”。

内稳态理论在实践中已经成为很多学科的指导理论。虽然内稳态理论最初只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但由于其存在着哲学上的广泛适用性与概括性,因而被迅速地应用到了几乎是所有的学科,自从其诞生以来“已经被推广到一切组织系统”,已经“嬗变出神经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教育控制论等”,成为认识和研究社会的重要工具。“内稳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稳定和功能稳定”,基于内环境稳定的难以把握性,华南师范大学刘承宜教授把内稳态发展为功能内稳态理论,以功能是否稳定发挥来把握事物的内稳态状况,并在这一基础上用内稳态理论分析医学、政治、法律等问题,把内稳态的研究进一步推向前进。内稳态理论的发展与嬗变已经证实,内稳态理论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理论,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规律的有效工具,可以用来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为我们解决德育所面临的时代挑战提供了新的启迪。

二、德育内稳态理论的内涵

1.德育内稳态理论是社会学与生理学的交叉,能帮助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认识德育核心任务。内稳态是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人适应社会的关键。内在道德世界处于稳态中的人们,其内在的道德信念、政治理念等较好地与现实环境相适应,可以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认同。而一旦人的内在道德世界远离稳态,则出现人无法实现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协调而处于病态当中,会导致情绪困扰、人格扭曲、行为异常等情况。因此,德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人们实现内在道德世界的稳态,而不是掌握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本身。

2.打破低品质道德稳态,实现高品质道德稳态是德育的目的。内稳态的稳定程度就是内稳态的品质,它由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内稳态所维持的功能的水平等因素所确定。稳定程度好的的内稳态,则为高品质的内稳态,保持自身德行的能力就越强;稳定程度差的内稳态,为低品质的内稳态,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低,就越容易在外界的袭扰面前丧失自己的道德判断。当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处于稳态,我们认为这个人的思想处于平台期。所谓平台期,是指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出现发展减缓、甚至停滞不前的状况,这是生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要突破平台期,必须进行强度更大的或者是方式不同的超常规德育,打破原来较低品质的内稳态,促进人们建立新的、品质更高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德育强度越大,由旧稳态平台到达新稳态平台所需时间越短,两者负相关;德育前后内稳态的品质相差越大,建立思想政治稳态新平台期所需要时间越长,两者正相关。现实中,我们还会发现不同人对同一情境行为的选择皆表现出内稳态,但不同人内稳态的品质并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人们的行为动机是否正确。动机在一定程度决定思想政治内稳态品质,因此德育不仅应当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应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综上可知,德育的目的就是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打破人们原有低品质思想政治内稳态,建立新的高品质内稳态。

3.高品质的思想政治内稳态,需要不断的训练与重复来维持。德育可分为常规德育和超常规德育。前者目的在于维持人们德性的相对稳定;后者目的在于打破原有的内稳态,建立新的、品质更高的内稳态。当超常规德育进入了新的内稳态后,人们思想政治水平进入新的平台期,人们思想政治水平越高,维持平台期所需的学习强度越大,两者正相关;内稳态的品质越高,维持平台期所需的德育学习强度越小,两者成负相关。人在求学阶段,德育以超常规的德育为主,高品质的内稳态不断地替代低品质的内稳态,人的思想政治水平越来越高。当高品质的内稳态建立以后,在没有获得维持内稳态的德育强度时,则会由于外界负面影响而导致低品质的内稳态不断取代高品质内稳态,使人道德观念沦丧、政治立场丧失。长期的学习、工作和训练能帮助人们行为实现由“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转变,形成高品质的内稳态。因此,维持人们思想政治水平内稳态的最好方式,不是经常性的超常规德育,而是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中对德性行为的不断重复与训练。

4.建立新的、高品质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应利用好现实的应激因素。应激是指主体面对心理或者生理威胁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与威胁相关的特异性反应及一系列与威胁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一理论由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汉斯?塞利提出,现已被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应激作为一种改变人们原有心理与行为的重要方式,是突破德育平台的重要契机。引发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德育过程中能给人们思想带来巨大冲击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德育应激源,如社会突发事件、人们生活重大遭遇等。应激源会造成人们心理的一系列反应,打破人们原有的内稳态,这时往往是开展德育的最佳时机。 "

5.内稳态的理论表明,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如果智育与德育截然分开,对思想政治内稳态的建立不仅没有帮助,而且会降低思想政治内稳态的品质,阻碍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当德育与智育被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相得益彰的现象。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评价状况(包括思想政治表现)会通过影响人的内稳态,进而影响人们的学业与职业表现(智商表现),反之亦然。因此,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都是健康品质较高的人群。这就是为什么在教育实践中会经常出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心态更健康,思想政治表现更佳,而成绩表现差的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也较差。

6.环境是实现人们思想政治水平内稳态的重要条件。内稳态的作用在于,增强我们应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外界的诱惑、压力和干扰面前,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和道德操守。然而,人归根到底是环境的产物,当环境干扰因素足够大的时候,会导致原有稳态的破坏和新稳态的建立。因此,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人们思想政治内稳态,终究存在着环境的规定性;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维持我们内在思想稳态、适应环境、保持精神健康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内稳态理论的价值

德育内稳态除了在理论层面的价值外,还为德育从内容到方法层面提供指导。

1.德育内稳态理论指导德育方法的选择。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当前学校德育不同课程之间、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都注重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德育内容和强度并没有多大改变,属于常规德育,顶多只是维持学生原有的思想政治内稳态,并无助于人们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要实现人们思想政治内稳态品质和水平的提高,必须进行超常规德育,以更大的德育强度或者新颖的德育内容迫使人的思想系统远离内稳态,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促进人建立新的思想内稳态,这实际上肯定了问题教学在德育方法中的核心位置。问题教学中,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超常德育契合了这样的过程。超常规德育中,思想不平衡的过程是提出问题、产生困惑、思想痛苦的过程,进而引发人们去思考问题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找到问题答案并实现新的思想稳态。

2.德育内稳态理论为如何维持稳定的思想政治水平提供了路径选择。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德育要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学习巩固,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德育。内稳态平台建立后,只要保持原有的德育强度,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思想政治水平;降低德育强度则会出现人们思想政治水平下降的现象;而德育的强度需求与学习者的内稳态品质有关,与德育的方式无关。当前,我国德育领域重视理论教育方式,对相同或者类似的德育内容不断重复灌输,这既没有必要,也违背了心理学的规律,导致人们出现厌烦倦怠的现象。因而,当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达到稳定的平台期后,以不同的德育方式维持稳态,能有效克服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倦怠现象,灵活地实现思想政治水平的稳态。

3.德育内稳态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德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人们通常忽略学生专业学习这种最主要的德育方式。实际上,智育与德育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通常专业成绩好的学生,其思想政治表现也更好。究其原因,成绩好的学生其内稳态品质更佳,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则是拥有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力,抵抗外界消极干扰的能力会更强。因此,应当倡导德育和智育两者的紧密结合,反对两者对立或者截然分开的做法,在专业学习中要贯彻德育的内容,在德育的过程中要贯彻智育的内容,这样才能缩短人们建立思想政治稳态平台所需要的时间,提高内稳态的品质。还有,内稳态理论为我们评估德育的效果提供了指导。根据德育内稳态理论,要养成高品质道德内稳态,行为教育比理论教育重要,而动机教育比行为教育更为重要。判断德育效果,不能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能仅看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行为动机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具有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道德操守的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在德育中除了注重人们的行为教育以外,还要注重行为动机教育。在德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应激源,把突发的、无法预料的事情作为教育的手段,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中的这些事情,这是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对抗外界干扰的有效训练,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内稳态的有效手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和蔼的眼神
由圆和直线联想到的
无锡情
假期里发生的一件事
泪,流在她心里
守护树
人生因奉献而美丽
笑的真谛
爱我贺州清洁美丽和谐
我的读书生活
祖国在我心中
色彩斑斓的春
回忆
我们的小学
难写的周记
试析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试析牛津大学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及对我们的启示
关于高校离退休老干部沟通技巧
关于大学生成长历程与学习倦怠根源
关于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试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试析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职业岗位研究
浅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模式
关于高职思政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立足校本优化作文教学途径
试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课程教学
关于实验教学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汽车专业考试形式的改革与探索
试论市场经济实践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研究
试论大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与思考
巧言话精神,妙语促统一──郁慕明中国人民大学之行演讲赏析
“每一位公民,都应有一种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当代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在莫伯桑葬礼上的演说
怎样提高演讲技巧
演讲基础知识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节选)
孙中山演说:“民权主义”
微笑着面对生活──怎样写演讲稿
谈谈如何写好演讲稿
演讲稿的写作
伏尔泰对教会与国家关系的见解
浅谈演讲的入题、破题、点题
林肯的第一次就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