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革新及其当代意蕴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革新及其当代意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02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革新及其当代意蕴

"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针对中世纪大学经院哲学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教学革新主张,这些主张呈现四个基本特征,即教学思想的人本性、学科课程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的世俗性和教学方法的自然性。尤其是大学教学革新秉承以人为本、认识人、了解人、还原人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对于我国大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史为鉴,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祛除无“人”之境、目中无“人”的教学思想之魅,回归人本教育理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

从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历时近300年的时间里,整个欧洲在意识形态上对中世纪精神权威、旧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上的质疑和抵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而在这场运动中,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无疑是旗手。学界在论及文艺复兴对于大学的影响时,主流观点认为这段时期是大学发展的“冰河期”,大学在这两三百年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仅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且对科学和学术毫无贡献。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日本科学史学者汤浅光朝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意大利在1540~1610年是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逐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和意大利中世纪大学的勃兴密不可分。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中意大利大学的革新不仅从思想文化上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深远地影响了欧洲大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大学教学变革,为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一、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的时代背景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整个欧洲进入中世纪。中世纪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期,被认为是人类最黑暗的千年世纪,整个欧洲只有教会的思想,只有神学理论,任何其他思想和理论都被教会认为是异端邪说,教会控制着整个文化和思想领域。在中世纪后期,十字军东征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城市的出现带来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大学的诞生和发展。神学、法学、医学、文学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在教会和市政当局的权力夹缝中也取得了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一方面保证了大学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的堕落和异化。尽管大学在一定程度得到了发展,但是大学的发展仍然没有摆脱教会的思想控制,除了法学和医学等职业性学科之外,神学和经院哲学依然被奉为圭臬。在中世纪末期,大学的贵族化、宗教化和经院哲学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日益没落。

同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传统的封建宗教矛盾日益激烈,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整个欧洲,在未来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冲击整个欧洲的文化思想领域。文艺复兴的核心主旨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化,唤醒人们对人的关注,摆脱神对人的思想控制。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大学内部也在发生着一系列重要的革新。

文艺复兴前,教会垄断教育近1000年。当教会演变成封建社会的最大统治者时,教会文化就庸俗、没落为一种神学教义的诡辩,它的唯一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教士;其教育内容是教会所需要的神学哲学,教学方法是“读课”和辩论。中世纪的经院神学教育是一种极端扭曲人性的教育,由于他们主要是培养、造就神职人员和僧侣,所以对人的要求是盲目信仰和服从,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上帝的奴仆而非具有理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中世纪大学主体上成为了僵化的神学传教所,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宗教神学的教义传播,而非引领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身心自由发展的社会文化组织。随着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这种不符合人文主义思潮的宗教思想窠臼越来越不适应大学内在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新的教育思想来促进大学的发展。一些思想先驱对中世纪教会提出的“以信仰排挤理性,以宗教取代道德”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提出“以智育为核心,学问、德行与虔信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强调德、行和学问在人的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意大利大学的内部变革,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教学理念开始深刻影响大学教学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对封建主义、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发动的这场思想革新运动较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教育教学信条,代之以更具活力、更具人文关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思想。可以说,正是由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认识人、解放人、还原人的理念才促进了意大利大学教学思想的变革。

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的基本特征

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发展,欧洲各国大学先后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意大利大学率先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改革思想,对于促进大学教学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呈现出四个特征。

1.教学思想的人本性

教学思想的人本性体现在教育是对人性的解放的人文主义教学理念上。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壮大必然要求在教育领域冲破宗教神学教育的桎梏,为其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在新兴权贵阶层的主导下,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学针对这种扭曲人性的神学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解放人性,反对愚昧迷信神学思想的教学理念,极大地冲击了宗教神学教育,人文主义教育逐步成为意大利大学的主流思想,其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性教育,倡导人性教育;反对压抑人性的禁欲主义教育,崇尚自然快乐的教育;反对践踏身心健康的苦行僧教育,主张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反对空洞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渴望传授真正的知识,培养真正的理性和智慧;反对脱离实际的经院主义的引经据典,提倡在世界中、在生活中、在经验中学习的方法等等,意大利大学的这种教学思想的革新奠定了以人文主义为基石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成为16世纪、17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

人文主义教学思想除了继承古代的坚强、勇敢、节制、公正之外,还包括民族、爱国、勤劳、民主、自由等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追求。格里诺在费拉拉宫廷所创办的学校倡导的就是人文教育,他提出教育就是为了认识人、了解人、解放人、还原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发展。他提出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通才教育”或称为博雅教育,其中他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主张要学好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他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实际示范。这个时期大学高度关注人的身体、智力、精神和美的全面平衡发展。道德教育贯穿于文学、音乐和体育活动之中,智育关注希腊语和拉丁语以及当代的诗歌和散文,艺术变得重要,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绘画的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成为艺术的创造者。

2.学科课程的综合性

相较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指导下教育的垄断性和单一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更强调广泛涉猎不同形式的知识,他们认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提出只有周全地掌握知识才能使人真正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才能真正认识“上帝”,认识自我。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学科呈现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综合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在重视人文学科的同时,科学学科进入大学课堂。大学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人文学科、职业性学科和自然学科三类。在人文科学中,传统的修辞、语法、古典语言等学科得到了延续,但去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人文主义教育家通过这些改良后的课程来进行古典文化教育。另一开创性的举措是把历史纳入到大学课程里来,使得历史学的重要性达到空前的高度;在职业性学科中,主要分为法学、医学和神学三类。在人文主义的旗帜下,神学的衰败是必然,而法学和医学则蓬勃发展。法学中民法和刑法的发展势头迅猛,各个大学里所设民法教授的数量相比以前都有大幅增加。医学中对解剖学的重视和医学人文主义的出现使得学科课程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发展。在自然学科中,数学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它将数学、天文学和星象学结合在一起,数学被看作是为天文学和星象学服务的一种技能。在15世纪末以后,这一学科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代数和几何都成为了数学学科的内容,数学在天文学得到了广泛地运用。除此之外,绘画艺术、音乐和体育也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成为大学学科的组成部分。这些学科共同为培养人服务。

从学科课程的发展来看,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职业性学科,学科课程逐步脱离了神学的控制,学科课程更加广泛。14世纪以前,只有文法、辩证法、几何学、天文学几门学科,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到文法、文学、历史、逻辑学、辨证法、几何学、地理学、力学,天文学等学科。到17至18世纪,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之外,还增加了伦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的学科课程。尤其是大量自然科学学科课程进入大学,尽管当时与人文学科相比,自然科学的地位相对还较低,但为后来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的大学已经逐步具有了近代大学的雏形。

3.教学内容的世俗性

如果依据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权力关系来划分现代高等教育系统,那么,意大利属于罗马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强调国家对高等教育系统的控制和影响,强调大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重视专业教育。因此,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世俗性特征。14至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之中,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教会的神学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需要不断改进生产资料、贸易手段,因此对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等,同时也对职业性学科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他们需要能够通晓国际法规、罗马法及精通工、商、金融各方面的人才甚至是跨领域的通才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他们还希望大学能培养出新的文学家、艺术家提供文学艺术作品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享乐。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各种人才,即培养为世俗社会服务的人。 4.教学方法的自然性

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的本性中蕴藏着特殊的天赋和巨大的可塑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以启发诱导、快乐教学、尊重学习上自然能动性作为大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中世纪神学宿命论和封建特权论则是对人性的抹杀,如在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论证神学即经院哲学为核心的,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读课”加辩论的形式。“读课”即整堂的课由教师读、学生记,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神学思想,而当时的辩论也只不过是一些“神性”的而非理性的文字游戏,“并且教导青年的方法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至学校变成了学生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强调死记硬背、读死书;而文艺复兴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开始注重快乐教育、直观教学。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教育思想提出者的佛罗伦萨文坛“三杰”之一的但丁,在他的《王政论》中谈到了人的本性、人的天职以及实现的最佳手段。他认为,人具有一切存在物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的性质,但人又有高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性——理智力和自由意志,“走自己得到路,让人家说去吧。”作为基础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价值。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奋发成长的力量,而正确的教育方法需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特性,发挥其主动性。

意大利大学的“自然”教学方法虽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自然”上,但却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征,为后来形成完整的人文主义教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做了准备。而最能体现这种“自然”教学方法的是当时教学过程中的辩论。辩论内容可能集中于一个特殊的问题或任何科目,有两个或更多的辩论者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辩论原则”针对不同的命题进行辩论。辩论一方面可以为教授建立声誉,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的中国意蕴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学教学革新的几个基本特征是和当时意大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密切相关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虽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学教学与现代大学相去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近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我国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观照。

1.教学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还要唤醒学生对人类生活的可能前景的认识,引发和培养学生的人性意识,使学生求真、求善、求美,造就身心俱健、和谐发展的人。教学不应该是无“人”之境、目中无“人”的教学,不能够失去教育的灵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掘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自己的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口号虽然常出现在政策文件中,但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以书为本、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思想仍然深刻影响着教学。大学仍然采取的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生产式教育方式,以应试为目的,以文凭为目的。因此,大学教学应转变思想,解开现有教学模式和制度对学生的束缚,就如同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神学思想对学生的束缚一样,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个性独立、能力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学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的遗风,提倡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强调“艺科”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没有经过系统的“艺科”教育就无法进入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通过极为丰富的“艺科”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得到了强化,为科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其实这一理念和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所谓人才,一定是先成人而后成才。要成人,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后成才则是通过科学教育或者职业性教育使得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越来越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尤其是在理工科课程设置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人文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理工科学生成才而不成人,最终不能服务于社会甚至危害于社会。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3.教学实践体现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大学教学实践上十分注意对青年学生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通过辩论方式以及诱导等方式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方法至今也仍有时代价值。

我国的大学教学更像是生产适应社会生存的知识模板,教师主导、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法一直以来压制着学生自由和创新思想的形成,大学制造出了成千上万模板式的“人才”。我国大学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和模拟环境中自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留出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空间,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条式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重新建构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中心深化我国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战争是魔鬼
来自天堂的一封信
生命之爱
战争中的孩子
战火中的哭泣
幸运的战争孤儿
战争下的孤儿
生命本是风景
生命是一首美丽的歌
战争与孩子
什么是生命?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张旧照片
写给战争里的孩子一封信
废墟中的孩子
建筑构图的基本要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
色彩与心理
特级施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地面与楼面工程通病及治理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经验
关于高校新校区规划的思考和担忧
建筑新人经验分享
某花园工程设计管理部经验小结
土木工程实习报告
土方与基坑工程
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监理细则
绿色施工管理措施
国产CAD的生存和发展
钻孔灌注桩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同步作文 朋友
《我不是最弱小的》美文欣赏 聪明的虾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随堂练习 巩固篇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整体阅读感知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重点字词的意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考点练兵1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同步作文 马是人类的忠诚朋友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重点问题探究
《我不是最弱小的》趣闻故事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重点字词梳理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考点练兵 积累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考点练兵2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同步作文 烧蚁球
《我不是最弱小的》同步写作范文 暴风雪前的温暖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