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14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措施

论文关键词:内部风险 防范 控制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同样存在审计风险。本文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各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出发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随着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为了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应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根本成因进行深刻、全面地认识,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学者作出了积极的探讨,目前理论界尚无准确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认为:“审计风险,是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上述对审计风险的权威性的解释虽然表述不同,但均限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但审计除了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外。还有相当丰富的工作内容。按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审计风险是审计师“无意地”产生的,再看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定义的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同时结合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弊端》第2号指出“本准则所称的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误或漏报。”我们不难看出审计师有意发表错误意见的情况不属于所定义的审计风险,由此造成的全部责任,应由审计师承担。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产生于无意识之中。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的不同、审计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审计的目标不同、内部审计所发挥作用的大小不同,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无意地对存在重大的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以及对具有重要影响的经营活动审计后发表的不恰当的审计结论,造成审计对象和与之相关方面遭受损失或损害,并由此引起审计主体承担这种责任的风险。明确这一概念必须清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二、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风险的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结合。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机构,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就内部审计的实质而言,充其量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之一,只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是管理当局主观意志的体现。鉴于此,企业的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的内审部门,如若服从于长官意志,不能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控,不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听之任之,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就会埋下巨大的隐患。

(二)内部审计方法存在弊端

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已不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因为它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本身就蕴藏着巨大风险。

(三)内部所处的外部审计不佳

(四)内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识别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有些人职业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有这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一)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选派那些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熟悉会计、经济、规等相关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及审计表达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二)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风险基础审计依据下列基本模式进行审计决策,即:

详细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

内审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析性检查风险,最后根据各种风险水平参数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根据确定的详细检查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运用抽样方法。即可确定详细检查需要抽查的经济业务或记录的数量。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尽快实现向这种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高审计效果和质量。

(三)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制定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我国应抓紧制定、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降低审计风险。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谋求长足的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

(五)理顺内审

内审作为单位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前,要充分发挥内审的经济警察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及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法人与国家之间委托-受托关系的建设,切实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规范法律、、货币、等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国家、、企业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性认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中秋夜,给灾区的妈妈
美丽的秋天
我的礼物--小白熊
石竹花
家乡的秋色真美呀!
童年回忆
秋天的公园
爸爸我对你说
我的“小猪”
可爱的小白兔
美丽的石油城
美丽的中国结
我最难受的一件事
“十一”长假摘葡萄
我们都是好朋友
浅析环保城市轨道交通
国际法中主权概念的地位与演变
红外热成像仪在变电站的应用
浅析配网线路中的状态检修
地铁车站施工对邻近管线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
水泥搅拌桩在双林车辆段岔区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基于引力场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
主接线方案的确定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参数的AHP模糊综合评价
人性诘问与儒家早期政治哲学
上海地铁二号线运输能力的提高措施研究
地铁盾构施工用电技术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研究
城市轨道形象化施工进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教学设计之三
《翠鸟》教学设计之九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二
《翠鸟》教学设计之十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四
《翠鸟》教学设计之一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翠鸟》教学设计之八
《翠鸟》教学设计之四
《翠鸟》教学设计之五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之三
《翠鸟》教学设计之二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