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中阻抗解除技术的应用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中阻抗解除技术的应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6

关于高校心理咨询中阻抗解除技术的应用

"

论文摘要:心理咨询中的阻抗,就是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表现为对某种情绪的回避,或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本文分析了来访大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和阻抗的表现形式,以及阻抗解除技术的实践应用。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阻抗;心理咨询师;来访者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称之为阻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都对阻抗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阻抗都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咨询师只有加以准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解除,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如果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现象不予理会或处理不当,整个心理咨询的进展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来访大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和阻抗的表现形式,以及阻抗解除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访者产生阻抗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来访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咨询的目标就是引导来访学生用新的、有效的行为取代旧的、失调的行为,他们在咨询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但不管变化的大小、程度如何,旧的行为的结束和新的行为的开始都会带来痛苦,大学生有的对成长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而产生阻抗,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改变,坚持旧的行为模式。而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源自于对家人和他人的过多依赖,习惯于听从他人的安排、建议和忠告,而他自己虽然也认识到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但当要真正脱离他人走向独立的时候,又感到异常的紧张和焦虑。

有些学生的阻抗来自于失调的行为。例如一位患神经衰弱的大二学生,在咨询时总是不停地强调自己如何的痛苦而回避根源性的问题。产生阻抗是因为他一旦症状消失,他就必需面对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为了逃避竞争,他不惜以“患病”作为代价。

有的学生来咨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向咨询师证明他的价值和与众不同,或者他是对的,别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这些学生,有些并无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而有些则不是自愿求助。而有的求助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反驳咨询师,获得某种的满足。

二、心理阻抗的表现形式

心理阻抗在心理咨询中表现为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常见的阻抗包括:来访者迟到、失约,对一些重要的事件、信息无法回忆、叙述,咨询过程中沉默、多话、心不在焉或入睡;不愿意谈论与情感有关的事情;对刺激性问题公开抗争,产生防御性情绪反应,或在咨询的过程中突然产生“咨询没什么用”的感觉;或者反过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咨询师上;或者是长时间的沉默,想不出要说什么;或找诸多理由来证实自己的现状,放弃咨询等等。

隐性的阻抗则表现为在咨询过程中不合作,包括:故意打岔和有意、无意顶撞咨询师,对咨询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很消极,经常曲解咨询师的意见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按要求完成家庭作业,故意表现出一些与咨询相违背的行为,企图延长或改变咨询目标的达成等等。

从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看到,阻抗涉及行为的、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形式,从咨询初期、中期和咨询后期都会出现,有的阻抗是明显可见的,而有些阻抗则是隐匿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阻抗,它们都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对自身痛苦经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防御。 "

三、阻抗的解除技术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有些学生的阻抗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咨询师不需要过分强调阻抗,把来访学生当成竞争对手,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清阻抗,寻找阻抗的来源,克服阻抗。

(一)巧妙处理咨询中的沉默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学生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中止正在进行的谈话内容而沉默下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出现。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沉默,对整个咨询的进行和咨询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学生的沉默,咨询师切忌慌张、手中无措,在慌乱中把问题推向学生,或把话题引向无关要紧的主题上,而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表情变化,冷静分析沉默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心理咨询中的沉默现象可能是咨询过程的一种危机,也可能是一种契机。如果来访者是因为接收到某些重要的信息,内心正在思考而出现沉默,此时的沉默并不是阻抗,咨询师可以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的变化,等待学生领悟;如果学生已经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思考中,或者正在考虑是否愿意将痛苦的经历坦诚说出,或者层层思考过往的琐碎经验,努力从杂乱中理出头绪来,咨询师应当沉着,等待他反映重点问题。

(二)灵活处理咨询中的多话

与沉默相反,在咨询中有些学生的话语特别多,而且离题太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咨询时间,也干扰了咨询的顺利进行。有的学生担心咨询师发问,害怕由此带来的压力而有意无意地用其他话题打岔或转移注意,掩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师要反思自己的语言有没有给对方造成压力,如果没有,则可以直接把问题挑出来,帮忙学生面对问题,或者侧面提醒他是否感觉紧张和不安。

而有些学生的多话,则是内心有强烈的情绪需要宣泄,或有强烈的感受需要倾诉,此时,咨询师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热情、耐心和理解,认真倾听,让来访者感到温暖,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的叙述,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变得心平气和。

当面对表演型的学生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夸大描述所讲的内容,但他并不为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苦恼时,这一类学生的多话只是想引起咨询师的注意;或者所讲述的内容很少涉及自己,即使涉及自己也是夸奖自己的特长,却无人赏识或得不到重用时,咨询师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耐心和理解,但应及时鉴别诊断他是否属于癔症人格。

(三)有效处理依赖心理

造成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包括:学生把咨询师当成解决问题的专家,遇到任何问题都希望直接由咨询师解决;学生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把咨询师当成自己的重要他人,自己完全不思考,一有问题就找咨询师要解决办法;把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室当作避难所。当学生对咨询或咨询师出现依赖时,咨询师要有清醒的觉知,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要减少咨询的时间和咨询的次数,向学生说明不能代替他选择的原因,信任并鼓励来学生自我成长。

容易产生依赖的学生大多有依赖型人格特点,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比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太多而解释不够,学生就很容易因为移情而产生依赖。因此在咨询中出现依赖现象的时候,咨询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被依赖”、“被需要”的情结。

(四)慎重处理移情现象

移情是指来访学生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并相应地作出反应的过程。移情发生时,咨询师成了学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咨询师的移情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即使他们在语言或行动上已经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爆发出来,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生移情。

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是咨询过程中很普遍的现象,当移情产生后,咨询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辨出属于哪一类移情,进而与学生进行潜意识的交流,挖掘移情背后的原因,通过交流,把学生潜意识的移情呈现在意识层面之中,引导他进行自我探索,对潜意识层面的移情进行修正,变不利为有利,使心理咨询得以继续、有效地进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中止咨询关系,进行转介。

阻抗大量地存在于高校心理咨询中,它既是阻碍咨询顺利进展的因素,也是咨询突破的关键,咨询师要善于从各种角度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只有当学生愿意接受改变,才能真正消除阻抗。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砍”价
未来的家乡
喜见白鹭
展销会
0
改写《春夜喜雨》
球迷爸爸
鸭子的历险
水乡的孩子
“抢”手机
胖子学校
运动会一角
一个会变的他
读《红岩》有感
给妈妈过生日
大学生支教安全工作总结
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
学习部下半学期总结
学生会主席团工作总结与计划
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工作总结
公路工程施工工作总结
学生会学研部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文学院团总支学生会2010—2011年上学年工作总结
县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学生会女生部工作总结
2011-2012第二学年学习部工作总结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总结
材料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工作总结
安全工作年终总结
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工作总结
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审计工作创新发展
全过程全体系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初探
论内部审计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分析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之重点
关于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方向的思考
试论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全过程跟踪审计内容及重点浅析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绩效方法探讨
浅议政府审计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
浅析我市公路行业内审工作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论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法规依据
试论公允价值审计
PE行业内部审计研究
审计违规行为惩罚制度的困境分析与改进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杂谈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习的教学反思
《雷电颂》教学反思
《雷电颂》教学新点子
《雷电颂》教学设计
《雷电颂》教学设计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教学反思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
意外之问,意外效果──关于“《雷电颂》是否痴人乱语”的探讨
让智慧的火花绽放──《雷电颂》教学后记
《雷电颂》导入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