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

浅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的浮华倾向

"

论文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材 建设 倾向

论文摘要: 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从三十年前的等米下锅,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功德。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保证质量同步提高,而是良莠不齐。我认为,现在的教材编写呈现出“高大全”的共同特征。所谓高大全就是身材高(厚度惊人)、体制大、规模全。这样的规制让教师无从着手施教,束缚了、限制了、失却了教师的体认和感悟,自作多情地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力,挤占了教师展开想象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到了无从学习、无可学习、无力学习的地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整体表现出的这种浮华倾向,亟需引起人们的警醒。

0引言 1大学语文教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从三十年前的等米下锅,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功德。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保证质量同步提高,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材过度突显工具性,把大学语文变成了职业培训指南或者就业指导手册,比如有一本教材以其加入了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写作而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夸耀于同行。有的教材则过分夸饰其人文走向,忽略轻视语文固有的工具性功能,注入浓厚的西方思想哲学文献,把母语教育训练熏陶置之思考之外。如果一本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所谓的人文情怀实际上也就无从谈起,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的教材则存在偏离和失却大学语文本色的状况,变成了文选的量的累积,极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有自毁长城之虞。 但是就是这样的规制却让教师无从着手施教,束缚了、限制了、失却了教师的体认和感悟,自作多情地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力,挤占了教师展开想象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到了无从学习、无可学习、无力学习的地步。因为一篇文章的精要之处都被编者吃透了,吃下自己肚里去了,学生已经没有可吃的了。这话说起来,乍一听,不可理解。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味道。但是从事过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正是这样的大气豪华,淹没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遮蔽着他们的认知理性。教学的主体被认知的对象裹挟,使其不知方向、不辨美丑、不得要领。面对这样的教材,表面看来,教师教起来很轻松,学生学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因为太轻松太容易,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审美之心并没有沉潜到文章中去含英咀华,而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这样的教材施教,整个过程看上去热热闹闹,音像画面目不暇接,实际上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不得要旨,所得甚少。《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段话说的就是文学鉴赏中鉴赏者的心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核心载体。只有鉴赏者的心沉醉到作品里,没有理解不了的作品。袁行霈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领会也是把握住了八个字:博采、精鉴、深味、妙悟[2]。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应该在“深味”和“妙悟”上下功夫。妙悟二字出自《涅槃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就是心的去蔽除尘,让心在朗照之下澄澈之中去观照审美对象。然后以心观心、以心体性、以心悟理、以心摩情。在这一切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感受的释放、浸透、散发、辐射才是核心。教材本身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入定、入境、入情、入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功能只能是点拨、启发、诱导、引入,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给出自以为是的理解体认。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京剧改革。当时一味学习西方话剧演出模式,生硬地给京剧舞台表演也要搬上实景布景,结果破坏了中国京剧传统的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性,使得演员在场上无戏可作。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中举例说明了京剧改革的失败教训:“本世纪以来京剧改良工作就开始进行了。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大量失败的经验。把写意布景改为写实布景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据记载,梅兰芳早年也曾试图改革京剧的布景,引进写实的装置与道具。民国初,他演齐如山编写的新戏《俊袭人》。台上布置两间相连的房间,一间卧室,一间书房,把家里辍玉轩中的花架、紫檀木器、太师椅、多宝格也搬到台上。这出戏有四个人物,梅兰芳扮袭人,姜妙香扮宝玉,萧长华扮茗烟,还有个演员扮四儿。阵容也算不错了,满想一炮打响。没料到因限于布景,演技施展不开,那三个人上上下下成了活动布景,梅兰芳也只能在两间屋里活动,没有机会使身段,只卖几段唱腔。演完,梅兰芳觉得不理想,就挂起来不再演了。五十年代北京排现代戏《雪花飘》,由裘盛戎主演。当时正流行大布景,剧团内有人主张布景用写实的。飘落雪花也用实的,裘盛戎知道了,就对舞美设计说:‘布景用实在的,再下雪,在台上要我干什么?’”[3]这和教材编者把一切给教师学生安排停当一样,教与学的主体反而无所适从。

2结束语

上述倾向和现象,自然是和当今社会追求时尚、追求奢靡浮华消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是学术界、教育领域一种浮躁学风的反映,如果长此以往,任由发展蔓延,势必会给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消极诱导和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力抵制,竭力遏制这种风气的弥漫。

参考文献: [2]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J].文史知识,1987,

(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帮助别人,自己快乐
写日记感想
参观公园
听写
跳绳比赛
快乐的星期天
美丽的桂林
春姑娘来了
文艺表演
花伞借给谁
杨树的歌(改写)
看元宵灯会
布置教室
文艺表演
文艺表演
电算化会计信息资源共享(1)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提前报废的账务处理(1)
试论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1)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审计(1)
试论绿色会计与企业的发展(1)
论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四大因素(1)
数据挖掘在管理会计中运用的重要意义(1)
关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1)
谈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及其评审(1)
浅谈会计人员统管统聘(1)
依法公正审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1)
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1)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1)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1)
非审计服务的资本市场效应(1)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及评点
《雪孩子》教学设计之三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片断赏析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五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八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六
《小熊住山洞》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