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任务型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论文摘要:任务型教学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是“任务型学习”(Task—basedlearning)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为了更好理解并在教学活动中准确运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阐述了支撑这一教学方法的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活动时,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任务内容过分单调、死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这样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影响教学任务活动的有效完成。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涉及到学生理解,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活动。在这种活动时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这与语言练习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型教学所谋求的效果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侧重在执行任务中学生自我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策略的培养。它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任务型语言教学使语言知识加交际的机会比仅仅讲语法更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与语法的准确度,学生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任务型教学是基本上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但同时也有明确的语法讲解,这要比只注重语法教学或回避语法讲解的沉浸式教学都更好。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生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程度。根据上述理论,外语课堂教学应具有“变化性互动”的各项活动,即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任务型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源自于“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随后,兴起了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法即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当前外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分为以下两个基本环节:第一,创设基本情境:让学生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与事实相关的生动直观的形象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发展更大的能力。第二,确定预定的任务。根据预定的设置的情景,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

任务型语言教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二是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的技能;三是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任务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经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积极的欲望;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2007年9月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新《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将朝着个性化、立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它更加注重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把英语当做一种交际工具,用于对外交际沟通,服务于专业、科研的要求或者是满足毕业后所从事的某种职业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任务型教学理论恰恰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通过他人即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新知识和各种能力。在采用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不可能脱离教学目的与教材,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目标、语言能力目标;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 ,而脱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谈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语言教学逻辑的。为了落实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在提倡任务型教学的前提下,大学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主动从自身主导型向学习者主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形式的转化,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方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一种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它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建构,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正是为学习者提供了这种宝贵的体验过程。由于任务真实自然,它必然容易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由于它包含有待实现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然会激发学习者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渴求。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了自身知识的“重组”与“建构”,促进了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互动、连接、交融与整合。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建构的成功,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加速知识的内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学生观决定了建构主义新颖的教学观。这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巨大改变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兼顾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需解决的真实问题,还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有多种答案,并激励学生对问题的多种答案进行思考。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展开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且通过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参考文献: [2]王文君.试析任务型教学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崔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

[4]Catherine Twomey Fosnot.Constructivism:Theory,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M].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

[5]Long.M."Native-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198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闹钟
一个玩具一份快乐
我的“老师”
新型玻璃
铅笔刨刀
我心爱的玩具
我可爱
书包伴我成长
我的伙伴——植物储蓄罐
我最喜欢的东西
我家的光波炉
小台灯
可爱的小手机
我的小闹钟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有效性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关于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简析
浅谈高校教师激励问题与对策研究
试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工科数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浅谈
人力资源管理视诵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问题探析
浅析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西部省属医学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缺失与应对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需求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激励的制度设计
沈阳理工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探析
试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方法的三个层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谈
《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调课的思考──《要下雨了》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阅读张扬个性──《要下雨了》教学案例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教学设计
我们都会说──《要下雨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要下雨了》教学设计及点评
变革学习方式 激活语文课堂──《要下雨了》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老师撒谎了”──《要下雨了》教学案例及反思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