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与实现

浅谈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与实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浅谈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与实现

"

论文关键词:学生维度 高等教育质量 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对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评判取决于判断主体的价值取向。政府、社会、学生、学校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质量标准。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学生维度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有合就业性取向、合学术性取向、合素质性取向和合创业性取向等向度。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维度价值取向的较好途径。

一、高等教育质量与价值取向

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部激情、意志和活动过程无不服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教育质量高与低,从根本上说,是当事主体对教育质量有没有达到其期望的质量标准或满足其主体需要的程度而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对质量高低的判断取决于判断主体的质量标准和需要内容,而质量标准和需要内容是由判断主体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比如,我们假设高等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有知识、少能力、无创新的人才。在以知识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高的;在以能力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不高的;而在以创新为价值取向者看来,质量是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高等教育质量本身,而在于判断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质量判断主体主要由政府、社会、学生、学校几方面构成。各方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质量标准。

(一)政府:合规定性取向

所谓合规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规定的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在我国,政府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办学主体。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多、过细地干预高等学校的具体办学事务;另一方面,却又承担着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责任。在这两难的境地中,政府只有通过法规、经济、政策等手段促进和规范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政策、文件等规范执行的检查和评估,调控和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政府为人才培养制定了相关的质量标准,高等学校参照执行,如果人才的质量达到或超过了所规定的标准,那么,其质量就是高的。

(二)社会:合需要性取向

所谓合需要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为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密切增加,社会与用人单位成了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中竞相争取的用户。在用户的眼里,高等教育应该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或人才市场紧缺的毕业生为己任,其质量的高低要以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素质表现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作贡献大小的程度来衡量。社会希望高等学校对不同人才需求主体进行人才需要类型、人才层次的预测和分析,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改革,以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合理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设置,为社会培养能满足其多样化人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合发展性取向

所谓合发展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满足受教育者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在学生的视野中,高等教育只要能够满足其个体的个性发展和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其个性生长和主体提升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潜质,其质量就被看作是高的。这种价值取向,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应该具有的自由性、独特性和自我指导性,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心智的自由发展、完善,看重的是受教育者作为自主的人在高等学校的培养下完成个体发展、自我实现所需要的各种储备。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高等教育的质量的高低应该根据学生的受益情况和学生是否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来判断。

(四)学校:合适应性取向

所谓合适应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是否遵循教育的自身规律,适应政府、社会、学生多元需求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合适应性取向视不同的主体又可分为内适应性取向、外适应性取向、个适应性取向三个维度。内适应性指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自我完善的程度。它强调的是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同其根据教育自身规律而设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契合度,关注的是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学术规范自身的构建、扩张、演绎和繁衍;外适应性指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它以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质量评价准则,关注的是社会导向、市场导向等外部需要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程度;个适应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完善的程度。这种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赋予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淡化外部功利和知识目的的追求,将学生潜质的开拓和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强调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以上三个维度价值取向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内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在高等教育质量上的本质体现,是外适应性价值取向和个适应性价值取向的前提;外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基础;个适应性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质量追求的终极目标。就目前情况看,高等学校只有满足内适应性、外适应性和个适应性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需求,其质量才会是高的。

二、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合发展性取向”是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宏观价值取向。个体对教育的需要,影响着教育价值取向的确定。由于每个学生的需要各不相同,其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就会个性迥异。有的学生将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就会致力于提高素质、培育个性,将高等教育看成是人格完善的手段;有的学生将生存的需要放在首位,就着力追求职业技术、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未来谋生的手段;有的学生将享受的需要放在首位,就会将高等教育当作获得文凭、提升地位、取得收益的手段。因此,根据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动机,在微观上,我们又可将学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划分成如下方面。

(一)合就业性取向

所谓合就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就业目标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个体就业取向的社会定位给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职前准备成了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价值选择。学生对社会职业能力养成的需求打破了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仅仅培养社会精英的传统。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致使精英教育质量标准发生分化,为职业性、实用性人才搭建了良好舞台。当前,能够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依旧是学生读大学的主流动机。持此价值取向者,除了实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这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外,最实际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他们看重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吻合程度,希望获得本专业职业所需的系统知识,受到模拟社会实际的能力训练,为未来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奠定谋求自身发展的理论、能力和素质基础。"

(二)合学术性取向

所谓合学术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学术理想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以学术为价值的取向是知识本位价值观在高等教育质量观上的体现。它认为高等教育是通过学术知识的传承来进行的,无论这种学术知识通过何种形态进行陈述和组织,离开了学术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等学校作为人类社会的智慧中心,应该以培育文人雅士、造就学术精英为己任。无论世俗、功利、市场如何诱惑,高等教育都要秉持科学真理、维护学术尊严,在教育宗旨、培养目标、知识建构上追求学术本身的价值,传授高深学问、繁荣和发展文化。持此价值取向者,注重的是知识的学术价值。强调的是对科学的探究、真理的追求。认为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人类知识的传承和创造,其质量高低在于,在知识传承和创造过程中受教育者个体接受专业学习时知识的存储程度,和为以后继续深造所做准备的充分程度。

(三)合素质性取向

所谓合素质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个体素质提高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是生命论质量观的演绎。它重视的是学生的需要与生命的质量,认为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命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关注对象,接下来才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其眼里,教育产生与发展缘起于受教育者个体和人类生活的需要,其根本价值在于改造人的生活方式、启迪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涵养、实现人的价值。它重视的是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程度,关注的是受教育者对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它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的志趣、才能的全方位的发掘与发挥。认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意义与价值应该是,传承知识、播撒文明,提高受教育者继承、发展人类文化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人的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元的社会中发现生命的意义,享用生活的乐趣,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合创业性取向

所谓合创业性取向,是指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受教育者创业目标实现程度为标准的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为今后创业储备应有的能量作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持此价值取向者看来,高等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强化创业教育的功能,把创业结合、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胆识谋略、洞悉市场的敏锐眼光、善抓机遇的职业灵感、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知人善用的组织能力、驾驭全局的管理水平。学生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学习和锻炼,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技术与方法,获取创业所需的素质、能力与品质,拓展自身的创业潜能,通过创建新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以创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成自己的创业目标,实现自己创业理想。

三、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实现

由于学生个体需求、价值取向的差异,传统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实施“自助式”培养,是实现学生维度高等教育质量价值取向的较好途径。

(一)“自助式”培养的内涵

所谓“自助式”培养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菜单”,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价值取向,在学校有关部门或教师的指导下,按需“自助”修读课程和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好比顾客去吃自助餐,饭店负责提供各种菜肴,顾客自己动手挑选喜欢的饭菜吃。

(二)“自助式”培养的实施过程

(三)“自助式”培养的特点

(四)“自助式”培养下的质量评价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改变,肯定会引发教育质量评价的变化。一是质量目标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目标是学校依据政府的规定制定的,质量目标具有统一性。其质量目标的实现以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足政府和社会需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进步的贡献大小为衡量尺度。而“自助式”培养模式的高等教育质量目标,在满足政府、社会质量要求的同时,更为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质量需求,其质量目标的实现以学生质量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学生质量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二是质量实现主体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实现主体是政府或受政府支配的高等学校,学校按政府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设置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学生是质量实现的被动接受者。而“自助式”教育模式中,学生是质量实现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原则,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与决定权。高等教育质量实现考察的是学校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完善的程度,学生成为实现教育质量的主导者。三是质量评价标准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唯一的。以满足政府或学校的质量要求为评价标准。为实现该标准学校常常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而“自助式”模式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质量标准的主体视野。由于学生的个性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实施方案后,质量评价的标准就有了多元性。高等教育再也不能用一个标准去度量质量的高低了。同时,在质量评价的依据上,前者看重的是结果性的外部依据,即社会或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评价。而后者看重的是过程性的内部依据,即学校为学生所提供修读选择内容和服务条件的高低才是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2]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

(4)

[3]傅宝英,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维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5,

(1)

[4][9]郭垒,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8)

[5]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

(3)

[7][8]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

(7) [11]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1

1) [13]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

(1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做个励志少年——读《鹏程万里》有感
乡村之行
孙老师,我向你推荐一个人
日记三则
让助人成为一种习惯——记可爱的同桌
日记两则
这一天,真是.......
试卷啊试卷
今天我做饭
苦练出天才
“旱鸭子”下水
有意义的班会
当我胜利时——乐
第一次演讲
猜成语
浅析网络社会化与思想教育工作创新
浅析媒介素养教育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初探
对于高等林业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
关于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浅析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其对策
关于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浅析创新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路径
关于多媒体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课堂的实践
浅析多媒体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试论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析多媒体教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关于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浅析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
关于多媒体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抓住“六”个字,教活一篇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