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

论文摘要: 在现代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思想成为院校体育的主导思想,院校体育随之特别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学院的体育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终身体育习惯与能力放在首位。

论文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体育教学 根本目标

关于院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原本的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研究和改革学校体育,把为人们从事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学校体育的第一目标,使学生具有正确、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掌握从事体育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习惯。”另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目标已经不是增强体质,而是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同时尽可能地同步提高学生的体质。所以增强体质已经是次要目标,当然,就长远而言,也是我们近期通过体育教学而达到的宏观目标之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作为院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整体上十分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问题的论述与要求。对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分析呢?

1.教育将更加重视教会学生终身接受教育和学习

现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发展”,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弊端。专家认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提高学生终身自我指导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终身教育和学习活动。 整个现代教育都在强调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把“学会学习”当做一个根本性的目标,因为只有“学会学习”,教育才更有效果,教育的目标才不会落空。现代教育早已突破把教育局限于教育的范畴,体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体育本身就是终身的过程,把体育局限于学校体育的观念早已过时。

2.学院体育目标必须随指导思想的转变而调整

以终身体育观来审视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体育界,常用“身体素质”一词来界定学院体育的主要目标。而“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完成各种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灵敏及柔韧性等机体能力。显然,“身体素质”一词,无法包容学院体育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标内容,它的概念内涵过窄,容易导致学院体育目标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学院体育的目标应当包括学生的体制基础、心理发泄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内容。

学院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发展个性情感,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而且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学习和健身能力,养成体育学习和健身的习惯作为学院体育的重要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学院体育中出现了贯彻终身体育的动向。前苏联教育部规定:“必须在体育课上着重传授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根据教育审议会报告指导思想和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面向新世纪学院体育的基本目标为“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个过程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使之能够精力旺盛地学习。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保持增进健康,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从以上学校的体育的基本目标可以看出,未来的日本学校体育将沿着以下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终身爱好体育,并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态度;二是针对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普遍下降的现实,把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运动能力置于学校体育的重要位置。

3.学院体育的根本目标应该远近效益相结合

所谓学院体育的远期效益,主要是指学生毕业后能够根据主观情况的变化,科学地从事独立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效益。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院体育在进一步提高近期效益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长远效益,并将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往的学院体育时空观大都比较狭窄,只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其效果。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出现,学院体育的时空大大地延伸了,把学院体育放在教育的、体育的、社会的、生物的、心理的这样一个多维空间去加以考察,从而充分开展学院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体育的作用。现在国内有学者认为,增强体质不再是学院体育的根本目标。使学生爱好体育,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生活一辈子。所以,学院体育不仅要把学生的身体锻炼好,保证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要为其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更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作为教学的重点,以便学生走出学校后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在学校时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

尽管学院体育从追求近期效益向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演变、发展,但绝不是说可以降低对近期效益的追求。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学院体育,促进他们身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而且具有长远效益的意义。因此,不能把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学院体育的阶段效益只有融于长远效益之中,并为长远效益服务,才能说明学院体育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说明这样的阶段效益是真正有的。树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这个目标就要立足于将学院体育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结合起来。

<> 本研究就增强体质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之间的关系的有关调查。选项有四个:一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中选率是46.51%;二是增强学生体质已不再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成了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中选率是9.30%;三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是次要目标,中选率为0;四是学校体育要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者之间不存着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中选率为48.84%。赞同第一和第四看法的最多,但相比起来,第四种看法更加积极稳妥。因为,第一种看法中,提出了“目的与目标”之间的区别问题,就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现实来讲,理论研究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才好。至于第

二、第三种看法,都有偏紧之处,赞同者甚少。可见,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看低和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抬得过高,都是不妥的。

4.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体现了学院体育对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视

终身体育较传统学院的体育更为重视个性发展,重视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兴趣和习惯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对某一事物、活动的积极表现的心理倾向,爱好是对某种活动喜爱的程度,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培养学生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是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终身体育是可以体现“教育性“的。

5.结语

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调查结果,都说明了“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的确是学院体育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学院体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其一,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忽视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是大中小学生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其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大中小学生和体育教师有共识的“学校体育最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其三,目前,大中小学均把“重视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来对待。由此可以说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是学院及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天空中的风筝
冬运会
一件新鲜事
丢手绢
美丽的婺州之夜
闹海
车上的笑话
我去王府井书店
第一次炒菜
停电了
最关心的事
第一次坐飞机
蜘蛛展
一次激烈的比赛
发生在早晨的一件事
教育良心与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实现
基于涉外企业行业特征的商务英语教学设想
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中的自由与控制
现代班级学生自律行为的生成机制及其操作实践
浅谈如何利用争吵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论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大学生应加强动物福利观念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与科学引导
论规范办公管理 提供优质服务
“项目教学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策略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建构
浅析多媒体翻译教学中译者能力的培养
论对新时期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思考
《桥》教学课例
实实在在 真真切切──《桥》赏析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⑵
《桥》教后反思
整合,依存,聚焦──《桥》一课“阅读感悟策略有效性”研究课例⑴
读出精彩──《桥》教学案例
《桥》课例反思
阅读教学中感悟策略的灵活运用──《桥》教学案例
请换一种评价──《桥》教学案例
有效的朗读预约课堂的精彩──听俞老师的《桥》有感
体验、情感、生命──《桥》教学案例
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桥》一课教学反思
《桥》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体验情感与生命──《桥》新课程公开课第二轮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