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关于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关于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做好大学生就业统计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问题。文章主要从国家建设需要为出发点,探索如何建立起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论文关键词]国家建设需要 大学生 就业质量 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认为,应建立以国家建设为需要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即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以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导向,这是关系高校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导向因素,同时也会对今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导向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家建设需要与大学生就业质量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城乡差距,人才战略的实施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指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但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中央的号召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使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但是衡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还将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也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与党中央、国家的需要相符合。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个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概念,受到现实社会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从工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应该更多地从社会现实意义上理解,也就是以国家与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评价与研究。

大学生就业不能单纯地看做是一种简单的个体行为,从宏观的层次上来探析,大学生就业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直接受到国家人才战略调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从今后一段时间看,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就是围绕国家基层就业的导向发展。以我们目前所了解的一些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来看,基层就业的就业质量评价并不高。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国家与社会建设与发展需要,特别是国家基层建设的需要入手来建立一个新的评价体系。

二、基于国家建设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引导各级政府、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引导,形成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同时,这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导向因素。在以此建立评价体系时,应着重于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运用导向性原则时,要认真研究评价体系中各评价体系指标是否与国家建设需要导向相符合。如果存在与国家建设需要相违背的评价体系指标,就会造成就业导向与国家、社会建设需要相违背的现象。

(二)现实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设计要以现实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为原则和出发点,每个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要注重以社会需求方向与国家人才战略布局为导向,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对青年大学生的需求。

(三)政策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建设要以现阶段人事、人才相关的政策为依据,特别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及引导毕业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这是目前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上的主旋律,我们的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

(四)区域性原则

就业质量的评价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进行横向的衡量,也就是对于就业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对比应该是以区域为划分的横向对比,评价的可比性也应该按照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的需求进行。

(五)学科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国家建设需求对于不同学科的需求状况,国家建设在每一阶段对于不同学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一样,我们要充分考虑在同一年相同学科专业的毕业生数与国家提供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岗位需求数的关系,以此来作为不同学科专业的一种横向比较。 "

三、基于国家建设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构建以国家建设需要为导向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是要把大学生就业与国家建设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测评、相关人才政策的制定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我们以国家建设对人才需求为基础,通过国家人才战略导向,以现阶段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时代要求为基础,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及岗位要求,选取能够真正体现与考量新时期就业主导方向与学生发展方向的指标,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考核测算并加以综合分析,得出具有符合现实就业政策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结果。评价体系的整体衡量除根据客观的总体就业率统计数据外,还必须包括当前社会建设需要提供的与专业岗位相配备的供需比、国家对岗位所赋予的历史意义与人才战略布局的影响等方面的指标。

(一)就业率

从简单意义上来说,就业率是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与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在目前的各级就业体系指标中,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在以金融危机为背景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率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一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从目前国家的人事政策及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分析,在设立该指标体系时,我们将年底就业率设为最终观测点。

(二)国家政策导向

国家根据社会建设的需要,会针对每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制定符合当时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建设,为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国家制定了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从近些年的就业情况统计来看,在国家基层就业政策的引导下,基层岗位越来越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基层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通过国家项目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和筛选的毕业生,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他们所在岗位也是目前国家与社会建设最需要的岗位。所以,该指标体系是整个体系的核心指标。

(三)配备岗位供需比

这是指国家建设需要由用人单位所提供的适合毕业生的岗位数与当年毕业生数的一个比率。对于这一指标,我们要从岗位设置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度(以政策导向为基准)、需求单位的性质、需求岗位性质、供需比中对专业的需求度四个层面来衡量。国家建设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的总需求数的比率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需求单位及需求岗位的性质上看,我们基于不同的性质来衡量就业状况水平的高低。供需比对专业的需求度,我们应考虑到相同专业的毕业生总数及社会提供与本专业相同或相关(近)的岗位数。

(四)社会认可度

社会认可度可分三个观测点来考量。从国家建设需要的层面理解,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根据国家建设需要进行培养;从用人单位层面上看,毕业生的思想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岗位的需要;从毕业生本身来说,所在的岗位是否适合其今后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满意认可度需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进行确认。

四、指标分值的确定及综合评价的标准

指标分值的确定为100分。指标体系设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有建议分值,二级指标评估评价等值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它们分别是等级标准中的期望目标和必达目标。介于A,C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根据等级的分类,我们将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另外对于“优秀”等级的评定,在指标体系中的“国家政策导向”指标的分值必须达到所设定的标准值才能评定为优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湛江海湾大桥》有感
游南宁人民公园
运河古韵
春的发现
那个美丽的地方
游马三家瀑布
旅游
开封、洛阳游
开心的双休日
上海
动物园
圆明园游记
郊游
参观四川科技馆
游望州公园
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试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于搞好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定位和创新
获嘉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1)
布莱恩
试论就业导向下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浅论职业教育动态订单式人才培养初探
关于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研究(1)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初探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1)
谈房地产调控与地方政府角色转换(1)
关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
论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1)
《秋思》课后反思
关于《泊船瓜洲》一课插图的意见
改诗成故事──《秋思》教学后的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书画合一,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观《泊船瓜洲》有感
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入情读,入境悟,体验写──我眼中的《秋思》
诗韵·诗意·诗境──以《泊船瓜洲》为例谈古诗朗读教学
好一曲《长相思》──听帅壮丽老师的《长相思》有感
《长相思》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在自主对话中感悟──《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课堂实录
《长相思》教学实录
被秋风吹起的思念──《秋思》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