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3

浅谈高校教育中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 儒学人文精神 化育之道

论文摘 要: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仁、义、礼、智、信”是人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高校教育中应当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卢梭提出教育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禀赋显现出来。这一观点指明了现代高校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一是科学教育,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取,是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二是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文化素质和品格得以提高,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高校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就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人文思维能力,也就是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

然而,随着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正在经历传统的断裂和经典教育的断裂,出现了教育的功利性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政治化倾向,使人的价值理性在实用理性的全面进攻下显得落寞而无力,人的训练取代人的生存成为高校教育的现实取向,作为陶铸人的灵魂而存在的高校人文教育处境窘迫。由此看来,中国高校人文传统基础建设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而教育只有深植于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动力的人文传统,才能深植于人性,才能拥有真正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代表中国6500年的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学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代表。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丰富高校人文教育的内涵是值得实践和研究的。

一、人文教育研究现状

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全球性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的局限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因而人文教育受到忽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特别是当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及国家教育部门,纷纷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并开始了人文教育地位的探讨。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兴起,在大学教育中兴起人文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人文教育和儒家人文传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如朱小曼的“道德人和知识人的统一”、顾琰珏的“追寻人文精神的光芒”、朱汉民的“儒家人文教育的审思”、余治平的“董仲舒仁义之学的特殊性”、甘剑梅的“以儒学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运动”、郭齐勇的“让儒学的活水流向世界”、卢卫林的“儒学的和、仁、知、勇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等。从1996年以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这些思想和著作比较集中的观点: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人文素质教育应成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点,重塑人文精神已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核心理念;第二,儒学人文精神可缓解人与自然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文明危机、人与人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精神危机、文明冲突的价值危机的危难;第三,儒学已经淡泊衰微了百余年,需要我们开拓自己的民族文化资源,需要从传统文化汲取理想、价值和道德资源,为民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目标、动力和凝聚力。但目前儒学的实践在高校教育领域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运用儒学人文精神化育受教育者的人格论极少。

二、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道

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而言,“‘儒学’不仅是一种‘资源’,更应理解为一教化之本或‘教养的本原’”。儒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美学的价值、伦理学的价值、宗教哲学的价值,等等。儒学知识典范的“为己之道”是人性贯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规范,修己成仁、义在正我、以礼立人、以智育人等是不可须臾而离的“伦常日用之道”,这种“伦常日用之道”是一个人内在超越的根本之道。

1.修己成仁。

“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儒家人文体系的价值核心,是表达人的情感活动的概念。董仲舒曰:“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妒之气,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

仁必须在具体清澈精诚恻怛的真实生命中表现,“为仁由己”,一切外在的戒律在很大程度上被否定了,强调知识的修养、美的修养、善的修养等都要靠“己”——主体自身完成,并由内向外发显(推己及人),以维护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中庸》曰:“仁者,爱人也。”仁的本质性内容是爱,基于自爱、亲爱,到仁爱、博爱,仁者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对于他人和社会的义务。仁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仁者“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仁”要求将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为人的内心欲求,也就是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从主观的“立己”到客观的“立人”,从亲情孝悌到济助众人,从个人的主观修养到社会风气的培养……无一不包,无所不至。以修己为本,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促进社会稳定。从修己到济众,成就于“民兴于仁”。

2.“义”在正我。"

《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它是针对我而言的适宜、恰当,立足点是我而不是他人。义与我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密切的关联。董仲舒说:“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为言我也。故曰:有为而得义者,谓之自得。有为而失义者,谓之自失……以此参之,义,我也,明矣!”义与我不可分,义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主观的情感、意志、心理、态度的作用。在个人内在超越中,仁义是不可分的,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可见,仁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义则是仁的落实,是仁涉及存在世界后被具体化了的仁的原则规范,义是仁向外在社会存在过渡时所生发出的精神规范或道德律令,是人从内在心性领域向实践世界跨越所走的正道、正路。正如董仲舒所强调的“仁在爱人,义在正我”。

3.礼的社会担待。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其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它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其内在精神是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这是对人的最起码要求,是一个人道德修为的重要部分。礼起着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功能。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方面的礼节仪式。“礼”的精神是调整和规范人们之间的矛盾分歧,加强外在约束,使社会生活能够有序地进行。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一些道德失范现象。一个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

4.智的培育。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由此可知,知识的获取是追求智的过程,是智的培育过程。

儒学的“智”不是纯粹理性的认识运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知识体系,而是更趋向于本体性的“智”。“智”有理有情,有知有欲,有仁有义,是包容一切的心理原真。孔子曾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戎;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仁、知、信、直、勇、刚是受教育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智为仁、义、礼之首。求智的过程是求真、求实、求利的过程,也就是获得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和“仁、义、礼”所指的求真、求善、求美真正整合起来,才更具体真实,不会迷失方向。人文教育在完善个体人格时既要重点强调“智”,又要不失时机、抓住一切时机地进行“仁、义、礼”的渗透,因为智是建立在“仁、义、礼”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上渐长而日趋完美的,呈一种“厚积薄发”之势,威力无穷,而仁、义、礼、信是“格物致知”坚厚的基石,使受教育者在“厚乎德行,博乎道术”的过程中追求自身的完善,获得“厚德载物”的人文品格。

5.“与命与仁”的生命超越。

儒家的终极关怀突出表现在“与命与仁”思想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然宇宙赋予人的生命就是性,人的生命依附于“天”的自然之性就是“道”。人通过“道”修习其身就是人性的教化、社会化、人文化。“天道”与“人性”通过“内外修为”,方达于仁、义、礼、智根于心的“修身”之本。人性的“人文化”和人性的“自然化”是儒道的终极关怀。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敬畏自然,也就必须尊重自然所赋予的人性,更要珍惜人的生命。

总之,儒学本身以教化为目的,视教育比其他任何问题都重要,儒学人文精神重个体的生存品位和品质,重道德的教化,重人格理想的追求。儒学人文精神提倡的仁、义、礼、智等价值,在剔除其历史附着的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转化、活化其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高校教育中去,进而作为正面、积极、健康的力量参与高校教育,治疗现代大学生的某些病症,恢复人的尊严,重建“天、地、人、物、我”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高校儒学人文精神的化育之策

1.启发学生的内在自觉,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

首先,注重人的内在生命力的激发。如上所述,儒学教育对人生传统早已有了充分的示范。高校教育应从根本上关注人的生命,始终将生命意识的唤醒、人的生存放在核心地位。这就要求一方面,高校教育应重视学生自身的践行与体验,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丰富人生体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说教。另一方面,要充分融合大学生的本性与境遇,深切地关怀和引导大学生的内心,触及存在真实生命感受的大学生,说明和回答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

其次,注重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要从根本上关注人性,注重人性的陶冶,使大学生的内在素质随教育的发展而提高,强化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其创造力,引导大学生反省自身的存在,以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内心世界丰富、品位高尚的人。

2.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践行,追求德性的圆满。

高校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精神活动中的主导力量,需要为科学知识的教育提供充满张力的基础环境。从这个意义看,高校教育应立足于德,引导大学生认德、体道,充分挖掘“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的现实意义,纠正大学生形成的不正确认识,开展“仁、义、礼、智、信”传统道德的教育。应改变高校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关系,调整抑制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调整大学生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体道德行为、人格追求与对物质利益追求之间的矛盾,在义利之间,既反对“见利忘义”,又鼓励大学生追求正当合法的物质利益;提倡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使大学生明智、明理,增强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进而使高校和谐有序;使大学生有诚信的观念,养成诚信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1)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4.

[2]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四卷)[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589.

[3]余治平.董仲舒仁义之学的特殊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2):12-13. [5]褚宏启.论仁在道德中的地位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3):32.

[6]于亨利,周方.理想化的人格——仁[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

(5):23. [8]朱熹.四书集注·论语[A].北京:中华书局,2004,

(92):173-17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009年的雪
明天
妈妈的童年
诚信
大自然是音乐家
母爱
我在遐想
保护环境
阅兵仪式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老师的生日
我QQ上的农场
全家捉老鼠
书的甜味
象棋的世界
计算机实习总结
实习鉴定
工商管理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二)
会计实习总结
我的暑假实习总结
实习总结(三)
实习总结(四)
实习总结格式
会计部社会实践学习报告
实习总结(一)
毕业实习总结
外贸公司实习总结
毕业实习总结
会计实习总结
简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步骤
试析任务驱动法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应用
关于远程教育面授辅导课教学模式探究
试论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民族化
试论高职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新构建
对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分析研究
试论文化民生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实施高职学生导师制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试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关于提高数控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遂宁高校大学生课外舞蹈活动现状分析
关于创新职教管理 培养“双高”人才
试析少林武术的传播模式
关于英语课堂上小组讨论环节的有效教学
关于我院网络专业“工学交替”的探索与实践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