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论文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人文精神 内化研究

论文摘 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而且应借助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师要立足课堂,放眼课外,注重训练,努力创设和谐、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作为母语的语文,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关注人的自然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及个性的成长、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去教学,努力创设和谐、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示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下面就谈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一、立足课堂,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多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品读鉴赏一篇篇课文,就如品尝一道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时,学生就要把握史铁生个人对生命的沉思,通过史铁生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体会生命意义之所在;在理解《致橡树》时,首先要认识到这首诗是我国当代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然后要理解它的主旨是表达“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它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沟通而又不失去自我。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也要理解学生对教材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在讲授《死水》时,“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可以得到以下理解: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中国社会的象征;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这就要容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我设置问题: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有学生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有学生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教育要立足课本,充分发现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也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浸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因此在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之外,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让每一个学生更加广泛和深刻地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礼。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独具个性的寓言、小说、成语、诗词等,例如《愚公移山》、《论语》、《红楼梦》、《诗经》等经典作品,其崇高和神圣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我们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精神的培育发挥了深远而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从中体会它们对人生的激励作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国演义》是国人爱看爱听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赏析他们,各抒己见,学生不但可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而且可以增加智慧。因此,鼓励学生走出语文课本,在宽广的文学世界里遨游,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生就有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人文追求。

三、注重训练,精心设置话题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人文主义教育鼓励培养人性的、开放的、真诚的、能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理念所追求的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性的发展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递人类社会经验,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它促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关注、学会思考。在作文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的题目,给学生提供发挥优势、展示才能与个性的空间。如设计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亲情”一词大家好像越来越陌生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美好的感情是否随时代的变迁而被淡忘甚至淘汰了呢?学生通过思考与交谈后能提高思辨能力;我们也可以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话题作文,让学生试着从国家、民族发展等方面去考虑问题,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走向世界,既有民族自豪感,又有危机感,从而更好地为自己定位。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人文品质提高的,能熏陶滋养学生的作文内容,我们都可以让它走进课堂。在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要激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杜绝把学生的思维纳入既定的模式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相交融,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多样发展。

四、利用现代通信设备,采集各种信息,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学主要依赖主体自身的积淀,而不是由他人的灌输来获取知识,因而人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而且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大头娃娃”出现在电视机前,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当台海局势紧张,他们会格外关注新闻,评论是否会爆发战争,两岸的百姓如何生活;在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后,他们又会在谈论和平统一的可能性,谈论宽容、沟通才会双赢;日本否定侵华历史、钓鱼岛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增强民族危机感;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富足,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崇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位。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主题。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善于对生命个体进行点化、润泽和升华,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人格高尚的时代新人。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能,实现“与人对话”,创设令人向往的人文环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与潜力,学生才能享受着自由、尊重、平等,他们的生命才能得到尽情的释放。

参考文献: [2]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课程·教材·教法,2001,

(6).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90.

[5]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85:14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意义的班会
乡村之行
孙老师,我向你推荐一个人
猜成语
日记三则
这一天,真是.......
当我胜利时——乐
试卷啊试卷
第一次演讲
做个励志少年——读《鹏程万里》有感
苦练出天才
让助人成为一种习惯——记可爱的同桌
日记两则
今天我做饭
“旱鸭子”下水
试论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关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困扰与出路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
论跨文化交际与高级英语教学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如何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于提高林业高等院校研究生质量的实践与经验
试论《材料力学》多媒体与双语组合教学的研究
关于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关于优化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意识
浅谈《英美概况》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简析网络话语方式中的文化意识觉醒和文化信心重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抓住“六”个字,教活一篇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火车的故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