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三个转换”

试析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三个转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三个转换”

"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本质就是在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合理建构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活动.因此,必须注意并做好其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

一、“三个转换”的基本含义

就其本质而言,任何理论教育都是教育者在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合理建构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的活动。据此,可以这样理解:无论何种课程的理论体系,还是它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都是对特定“原生态”思想、观点的阐释或理解,都是对其所作的某种必要的“理论变形”或“理论转换”。在教学的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其相对应的各门科学领域之间,在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上,应该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不能因为这种从思想到课堂的多次转换而远离其思想原点,丢失其根本,使其变质变味。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把握上,以上几方面必须力求准确、完整、一致,争取原汁原味,把握精髓,力戒断章取义,避免犯实用主义的错误。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都曾经与各种各样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的机会主义者及其错误观点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看法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19世纪70年代末,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一些法国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他们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错误观点和做法,马克思诙谐的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二、“三个转换”的基本内容

(一)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真精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转换

应当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同于也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本人的世界观、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逻辑构建起来的主观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原生性、个体性和内在性特征。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则是其内在思想观点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外在表达或外在转换,它具有形式化、外在化甚至多样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自己思想观点的阐述与表达,也包括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解释。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目前,理论界普遍一致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其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其重要结论。其实这个理论体系是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的思想建立起来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真正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贡献,主要不在他的一些具体结论与设想上,而是他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上。这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或如列宁所说的“一块整钢”),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方法论与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历史科学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便无“科学性”可言;科学社会主义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其科学品质就在于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哲学只有同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才可能“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不会成为所谓实证科学的总汇。至于这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们的体系又该如何去建立,截至目前理论界仍然有不小的争议。"

长期以来,人们不满意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式的理解,呼吁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本质精神和其内在精髓的前提之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认为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要求。这样的呼吁无疑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创新”后的理论体系被冠以“马克思主义”的名称的根据又是什么呢?即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把一个理论叫做“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其他别的“主义”这无疑是一个严肃的重大理论问题。我们认为,处理好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两点。首先,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根本不动摇,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坚持这一条,就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会走大样,不会似是而非甚至面目全非。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活灵魂,这是我们敢于也能够把我们所理解的理论叫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前提。“应当承认,这种资格,对于我们来说,既不是当然具有的,也不能说是不证自明的,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我们自己来论证和确立”啕。其次,理论体系创新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当代理解可以无原则地同时代流行的各种各样观点进行折衷主义的妥协。任何理论体系的创新,都不应当忘记当年恩格斯对杜林“体系”的那种深刻的批判评价:“整套的哲学体系,精神的道德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一应俱全;全套的政治经济学的和社会主义的体系,最后还有政治经济学批判史。实际上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杂烩。”要认识到,马克主义理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经常强调的那样,它始终是真理与价值、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世界观、认识论与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它不是纯粹的经验事实的科学,也不是脱离现实的宏观的历史、回避现实社会矛盾,纯粹面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抽象的诗性的生活哲学或人生价值哲学;它是继承和超越了以往全部人类文化、深切关怀人类前途命运的经世致用之学,是严格的科学性和浓厚的价值性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到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的转换

所谓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文字性或“文本”性教学材料,是由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的专家编写的,为了使受众了解并掌握特定理论的精神实质,必不可少的辅助睦工具。教材对理论的表述形态与布局结构就是教材体系。理论体系与教材体系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较起来,任何理论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理论逻辑的力量阐述其所要表达的“真精神”,具有理论性、抽象性、间接性等特征;而教材体系则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对理论体系的“转述”,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征,它实际上是一定的思想观点为了向人的内化而采取的一种外径洼的教学手段。

课程教材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统一的固定模式。它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和教学发展的实际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般而言,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现代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或社会现实性,因此,不能使其与实际不沾边而空发议论。第二,在教材体系上,力求理论内容少而精,论证资料广而博。“少而精”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其实并不多,讲起来也不太复杂,但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却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广而博”的论证资料证明“少而精”的理论内容,增强可理解性和可读性。也就是要求在教材的理论内容上,应该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侧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思路和结论,用较少的学时和篇幅,科学、系统和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这里的“少”也指所用的学时少、篇幅小;“精”是指主要内容、思路和结论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少而精”绝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零碎地、不连贯地表达出来,也不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简单地用“压缩饼干”的方式表达出来。简明性、系统性、实用性是教材体系的突出特点。第三,在教材体系安排上应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理论阐述清晰而完善;在层次布局上,力求层次分明,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第四,教材设计科学合理,利于学生学习。一般应该由“内容提要”、“重要概念”、“正文章节”、“章节小结”、“课后思考题”、“背景材料”等几个部分构成。既然教材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制定的,那么,构建教学体系就要服从学生认知以及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必要的话,还要在教材中运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数据、图表等进行佐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说理性”,以帮助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教材体系到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的转换

教学体系,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而构建的施教体系。这个体系在本质内容上应当与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相一致,但是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针对性和教学性。构建教学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处理一定的理论体系,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处理教材。对于任何一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自己准备在课堂上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要多讲,哪些要少讲,怎样凸现重点和难点,怎样写教案,怎样使用教学资源,怎样体现教学艺术,都要心中有数,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现实最突出的重大问题选择教学内容,不能按着教材照本宣科,必须对教材有所取舍,或突出某一个、几个方面,切不可蜻蜒点水,面面俱到。就是说,教师必须要根据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组织、建设自己的教学体系,从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不能没有章法、不加思考地溜教材、平铺直叙;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要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对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阐释与发挥,启发学生的新思,这是对教师基本、起码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收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甚明显;上课时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要么就是敷衍了事,此种现状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教师没有设计好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在高校,人们发现也有少数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授课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甚至有的课堂人满为患。这就启示我们,在其他条件(环境、课程、教材、课时等)都大体相当的情况下,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劣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的效果关系甚大,不可小视。据有关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深切地认识到陈旧、呆板、缺乏生气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吸引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设计马克思主义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求实效,不走形式,确立“研究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着力在“研究型”上下工夫,并据此编写有关教学方案。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增设“师生对话研讨”的教学环节,在教师的主持下对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师生对话研讨,力求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此起彼伏的发言,不同看法的交锋”使许多学生原以为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变得生动鲜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进发出来。这种做法把学生从“考试的机器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培养了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广泛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从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方式,转变为图、文、音、像多种教学手段并用。这种形象化的教育补充了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另外,一些综合性大学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办杂志、撰写调研报告、进行专题讨论和网上交流等“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验证所学的理论,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我们的错误》后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读《信念》有感
父爱是一座山
观《暖情》有感
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忏悔》有感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平安是福值千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合欢树》有感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读《石娃》有感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绿色批评的“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七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四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九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四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六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八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