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2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

"

论文摘要:在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撰写和教学上,社会各界的观点不尽相同。文章认为,最重大和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避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大学课程。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信《马克思主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世界。同时又必须谨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概括,即庸俗唯物主义的反映,它是基于理论本身的诉求——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现实生活世界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内容与精髓,而是要探索《概论》的精髓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在我们看来,《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总结基础之上的超越。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中国刮起了一股重实践、抓实践的强风,各大高校也无不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回应这种时代的主旋律。尤其是在高校中从事两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是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之中。当今中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迅速国际化,西方一些剥削阶级的生活价值观逐渐渗透,这样的社会现实严重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官员腐败问题居高不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塑造有非常不利的影响。《概论》的设立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目的。这既是完善大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然而,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实践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实践就无法证明理论的正确,也不能丰富、扩展、创造出新的理论。但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告诉人们,理论是独立的,具有预见性和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概论》就是这样的理论,而且是、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理解《概论》,首先就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但也没有过统一的观点。邓小平多次说过,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经验可循,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实践也证明,邓小平并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因为他反复告诫人们,“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问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因此,有人就感慨,邓小平一方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又没有说如何避免两极分化,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只是摸索如何实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把避免两极分化的思想搁置了起来;还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践——实事求是,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工作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最好贯彻。比如,某保险公司的老总,他可以自豪地去领取6000多万元的年薪,其理由就是他感觉自己对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把一个小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了大的上市公司,他根本不去思考保险公司不仅是一个赢利的企业,也担负着社会求助的社会责任,即不能以赢利尤其是暴利为目的。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操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素养明显不足,他们片面地理解邓小平提出的许多观点。比如,针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一些人就认为,只要经济工作做好了,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理想状态——通向共产主义。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两课教师,越来越被边缘化。至于一些社会实践的践行者不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原因只有两个:第一,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已经过时了,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邓小平理论只会背离时代的精神,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社会实践将继续拉大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比如,有人主张彻底实现三权分立,用西方的宪政体制代替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二,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对许多问题都没加以论证,并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解释,社会主义的建设只能靠每个践行者对马克思本人提出的一些思想的理解去实际把握。

二、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根源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曾表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被黑格尔解释得精妙、准确。然而,黑格尔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其理论也就摆脱不了沦落为乌托邦幻象的命运。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史背景,马克思才能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实际上,尽管有人评价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但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做到了一生都能够坚持将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渊源的历史维度出发,这种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始人的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出发点”,就应该、也必须是《概论》的立意依据,即现实生活世界是《概论》的根源所在。

现实生活世界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国情,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解释就是“实存”而非“此在”,即不能用简单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握的现存世界。首先,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类世界,是赋予人的价值参与其中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世界作出自己的体认和改造,这种特有的实践方式的根据就是人的价值。只有把现实生活世界理解为赋予人参与的世界,才能区分开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从而实现理论思维与人类世界的本质统一,找到人能够“改造世界”的基本依据。然而,人类的思想史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遮蔽了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性,不仅把人存在的价值停留在以物质生活满足为主要目标的境界之中,而且对于人类寻求自身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这样理解,我们就能够感悟和支持高尔基的观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其次,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时刻被人们否定着的世界,想抛弃的世界。从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来看,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和阶层斗争的历史,不论哪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组织形式多么完善,都有着要被革命或改革的领域,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实际。面对这种现实,统治集团往往把原因归咎于人们的私欲、贪欲和不感恩等,至于现实生活世界主要是围绕统治集团的意志所运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剥夺了他人的自由,统治集团并不去深究或予以忽视。总之,不论原因在哪里,迄今为止的现实生活世界都是要被革命或改革的现实,却是不争的事实。再次,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功能多样的整体性世界,知性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真正认识其本来面目。之所以如此理解,是源于对庸俗唯物主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否定,因为在我们看来,任何国家或民族改革中出现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与庸俗唯物主义有联系,即陷入了知性思维的误区之中。庸俗唯物主义是l9世纪开始把唯物主义庸俗化并在德国流行开来的思想观点,它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社会意识直接归结为社会存在,完全陷入机械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比如,法国的霍尔巴赫就认为,“让我们服从必然让我们听命于自然顺着自然给你划就的必然道路放心走吧”。最后,现实生活世界一个历史性范畴,是要被新的“现实生活世界”取代的暂时性世界。马克思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即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出发,现实生活世界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的世界,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追求新的合理状态。实践也证明,诸如所谓“千秋万代”的现实生活世界等观念,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概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世界和解开现实生活世界之谜而展开的。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来看,马克思的理论学说都是根源于他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对他那个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总结。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理论的初期是资本主义处于大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为了写作理论,他深人工厂、农村进行走访调查,密切注视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及其工人运动,与各个资本主义的理论代言者们进行论战。除了写作理论,他还亲自组织了工人协会,参与了工人国际协会,并且为工人运动的开始起草了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即《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理论学说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社会的各种现实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当前的社会实践来看,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所做的全面反省与本质概括。邓小平对现实世界全面反省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姗。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还在于邓小平理论完成了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处现实生活世界的本质概括。比如,邓小平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所做的深层次解答等。

三、超越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十分重视,仅基本结构就先后变过多次,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就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解而来的,这一变革教材的形式无疑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今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统一起来,再加上“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的《概论》,同样是为了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际需要。要真正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进”,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概论》本身具有吸引力。马克思的许多观点和著作一经面世,立即被广为传播和争相传阅,没有任何的外在压力,即使马克思的敌人也不敢给以忽视。之所以如此,用恩格斯的话说,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马克思的无私精神,使得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同样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也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吸引力。《概论》要实现这一本质性目标,就必须摒弃自己的理论只是为了对现实生括世界进行理论解释或理论总结的思维,而是要坚定地以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前提,以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勇气构筑《概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因为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任何现存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是终极真理的社会形式。"

首先,《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在于《概论》构筑的不是意见、建议或报告,而是理论及其体系。众所周知,“意见”、“建议”和“报告”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但“真理”却只能有一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不能将《概论》降格为意见、建议和报告。

事实上,现实生活世界降格《概论》尊严的思想从没有消失,有一些学者认为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应该把自己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装修队,即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注解。表面上看,这是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事实上却难脱不积极参与其中、不敢承担责任之嫌。《概论》中的内容必须是真理,意味着《概论》涉及的一定是理论知识和具有严密的体系。因为只有理论研究才是实现通向真理的唯一合法性道路,这已经被许多思想家的论证所证实。比如,伽达默尔就认为,理论之所以具有通向真理的能力,是因为能从事理论活动的能力可以令我们“在某个事物上忘掉我们自己的目的”,即理论可以超越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局限性。这里所指的理论不是指现代科学异化了的“工具理性”,而是指能够让人们保持超越“现实”本身的一种崇高精神诉求,当然,这里的理论也不是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的理论。

其次,《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还在于《概论》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的创新思维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在我们看来,这种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前提是创新思维为特征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思维有多种形式,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概念思维、直感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反向思维等,创新思维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是一个思维过程,即破除既定的常规思维形式的约束、寻求对事情认识的全新考量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创新的思维方式,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性”就无从把握,因为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问题是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所以,《概论》坚持马克思的创新思维,才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对发展观的思维定式。需要说明的是,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可以具有,只是许多人的创新性思维在“众人”对其“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等的“群众意识”面前退缩了,还有许多人在“智者”的苦口婆心说教的影响下怀疑起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剥削阶级通过多种形式(如宗教的、政治的、司法的等),愚弄和压迫被剥削阶级。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者及其代言人不同,它只有把“社会事实”的真相告诉无产阶级,才能帮助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实现共产党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使得它能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理论一经创立就成为无产阶级手中利器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密切注视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举一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因为,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就是尘世生活,确切说是当时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不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更好地寻找合法性基础。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立党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概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理论体现,超越现实生活世界既是可能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帮爸爸讲卫生
植树节
 植树节
谁的伞大
植树节
文艺委员竞选
踢足球的故事
不能用鞭炮吓人
今天真快乐
小丽植树
植树节
春天
春天里的发现
快乐的一天
植树
从科索沃危机看美国世界战略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简析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析公民法律文化与公民参与行政
关于发展廉价政府理论构建节约型政府
无证诊所禁不绝的原因及治理探讨
基于抗震救灾精神的制度基础
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浅谈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古田会议开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新篇章
基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研究
试论诺丁斯关怀伦理思想的人本价值
浅谈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新论
《两只小狮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二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之二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七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八
《两只小狮子》第二课时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之二
《小伙伴》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六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三
《小伙伴》第一课时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
《小白兔和小灰兔》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