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简析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

[论文摘要]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必要性。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的传播环境、运用多种传播方式、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以切实增强其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有效性

时代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在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切实增强其有效性。教育传播学表明,教育与传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传播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主要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教育者)、受众(教育对象)、传播方式(教育方法)、信息(教育内容)等基本因素。事实证明,不同的传播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性

一是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了解方式呈现多样性特征。在各种社会思潮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又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行,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受不同传播方式的影响,人们通常会在潜移默化中信仰一种“主义”,从而影响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思维特点的多元化、复合型现代传播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二是引导人们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不同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未改变,并且在意识形态的传播、渗透、强化等方面处于优势。他们借助越来越隐蔽的传播方式,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文化观念渗透。针对我国思想领域,美国中情局还专门制定了《十条诫令》,提出:“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等和新式的宗教传播”从多方面侵蚀人们的正确价值观,进而达到颠覆中国的目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和通信技术,凭借其优势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鉴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注重传播方式创新,并且“不能为错误的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借助现代传播方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教育对象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有效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

三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范式转换的必然要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把教育对象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进行教育”,而较少考虑教育对象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理想。实践证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范式转换中实现自己的前进的。范式转换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多学科方法的深层次交融。因而,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是有限的。借鉴传播学的方法,要求我们以传播方式创新为契机,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范式转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I生。

二、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可能性

从传播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准备。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为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义很广的概念——“交往”。根据有关著述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所说的“交往”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层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中,精神交往的形态包括舆论、宗教、文艺、宣传、新闻等,精神交往的媒介包括语言、文字、报刊等等,这些基本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问的社会关系。可见,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具有共性的地方。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精神交往”理论内在地包含了传播学的基本要素与具体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看作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借助一定媒介所进行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两者的精神交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难以发生与发展,更谈不上理想的教育效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为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奠定了实践基础。l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并在后来逐渐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离不开它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通常认为,早期报刊、广播等传播方式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之后,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多样化传播方式,在人民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遵循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重视对理论宣传教育效果的反馈与评价和加强理论宣传教育队伍的建设。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快速传播和蓬勃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作宣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个宣传是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邓小平则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的报刊、电视和所有的宣传工作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三、从传播视角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教育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逐渐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并最终外化为自觉行为方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众是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自尊心理的主体,对信息会有自己的选择、理解与判断,并不轻易为传播者所左右或支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对象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他们对于教育者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会有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因此,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求从“现实的人”出发,教育信息的选择、重组与传递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特点。如果忽视这一因素,传播双方往往会产生“传”而不通或交流缓滞等传播障碍现象。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需要、兴趣等。鉴此,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具体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突出重点群体,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要营造平等的传播环境。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思想、信息、情感双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平等的环境是教育传播活动得以维持与发展,优化信息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为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必须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教育对象有较大的自由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接受教育信息,克服忽视教育对象接受能力和兴趣的“空洞口号式传播”的弊病,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激发教育对象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动性、自觉性,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三要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美国学者赛弗林早就指出,传播是方法、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在传播活动中,认真分析受众和传播内容、目标、环境等诸多因素,灵活运用多种传播方式,才能使传播系统进入良性的循环运转状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方式,目的是围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价值目标指向,把相关的各种要素调动起来,以发挥整体的功能特性。以教育对象为例,“接收”信息和“接受”信息是两码事。教育对象在“接收”到信息后,从了解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再到对这些观点表现出认可和赞同,理应有一个时间差,通常是先“接收”后“接受”。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接收即接受”的情况。为了缩短教育对象从“接收”到“接受”的时间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当在不断完善显性传播的同时,积极发展隐性传播,以激发教育对象参与意识,避免逆反情绪。一般而言,单一传播方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往往需要借助多种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依靠多种传播方式综合发生作用,达到提高其实效性的目的。

四要重视传播效果的反馈。反馈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以信息为中介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行为。“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回应,是传播者与受众就传播信息内容所进行的“对话”,是检验和衡量传播效果最直接、最真实、最权威的标尺和最可靠的依据。“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作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会产生对立情绪。”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重视教育效果的反馈,时时注意收集和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了解教育内容、特点、方法与教育对象的希望、要求之间的距离,把握教育对象的需要、动机和心理倾向,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增强其实效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最爱的颜色
妈妈的爱
我愿化作.....
学校天天放假该有多好
假如我是妈妈
你是花神最勇敢的种子
假如风有颜色
假如我有一朵三色花
妈妈的翅膀
福娃迎奥运
爱的力量
等待放学
感悟生命的坚强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童年你不要走
浅析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素质拓展的路径选择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团队精神培育探析
试论建构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浅谈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试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及途径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探讨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略论
浅谈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在IT专业中的实践研究
关于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试论BBS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及创新思维的几个原则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