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浅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与对策

"

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途径

论文摘要: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很有现实意义。

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言规则教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毕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无疑是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大多只局限于词汇和语法层面,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教师在教授外语的同时必须要渗透目标语的国家文化,着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途径的摸索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阐释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给予说明,此举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诊释就到哪里。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2.融合法。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在4月1日这一天,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善意的谎言(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诉他们节日的目的是彼此开心而不是恶作剧。在讲述Thanksgiving Day有关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感恩节内容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对比理解;然后,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Christmas Day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得以兴致勃勃地重温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在进行模拟表演时,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的招呼语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国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也了解到英语国家视年龄、婚姻、收人等状况为个人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还有,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5.专门讲解法。在讲授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针对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的刻画以及性格的分析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准确把握相关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一系列讲座,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讲座,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讲座。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专题。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对相关事物和现象的领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英国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相关图片资料应该不难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国最普及的夏季运动,18世纪初就有人玩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运动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介绍此项运动是如何风靡全国的,等等。

8.信息资源利用法。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电脑网络,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国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相关异域文化内容。譬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结论

我国的外语教学之所以长期为人垢病,主要原因正像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全国外语教学座谈会上所指出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究竟该如何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呢?我们首先要从外语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对传统的做法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质量和学生的外语语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将这种重视全面体现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如果我们仍然意识不到跨文化知识在异语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之付出努力,即使我们的学生克服了语言障碍,也会在对外交往中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甚至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就交际能力提出了四个要素:Possibility(语法性)、Feasibility(可行性)、Appropriateness(得体性)、Actuallyperformed(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与文化相关,得体性就是所用的语言要符合相应的文化背景,现实性就是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化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所以,语言的教学是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的,语言的学习也必须以文化的学习为依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运动,我快乐
青衣江
童年的发现
迎奥运,促和谐,求进步
心愿
我的宝贝—未来名片
请别为小事烦恼
西部志愿者
先做重要的事
我的梦想
泥土地里的小脚丫
迟到
由一节班队课想到的……
做一个坚强的不倒翁
记住了什么,忘记了什么
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试论政治理论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浅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窥
浅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探讨
浅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试论新媒体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探析
浅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情况及格局
浅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思考
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应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
关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的研究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月亮的心愿》的教学设计思路
《月亮的心愿》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