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0-08

关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大学外语教学

"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与外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跨文化意识对大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指出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应该怎样把文化教学有效地与外语教学结合在一起。

论文关键词:文化;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某种文化并代表了这种文化下的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同时发展变化,不同时期的文化也会淋漓尽致地反映在语言上。例如,“handwirtingOnthewall”,“killthefattedcalf”等习语就来源于圣经。另外,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事件也会产生一些特定的语言,如“goDutch”(指的是各自付自己的账,平摊费用),“Dutch”原意为“荷兰或荷兰人”,不少英语学习对其百思不得其解。之所以用“Dutch”不是因为荷兰人吝啬或是斤斤计较,而是由于在17世纪以前,英国海上势力十分强大。但到l7世纪末,荷兰已成为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对手,对英国海上霸主地位构成了威胁。英国人为了攻击对手,在许多场合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情绪。所以这一用法就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这就决定了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村”进行有效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学好一门语言。

二、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效果的影响

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学生对英语文化了解的欠缺,在语言输出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有的时候甚至会闹出笑话或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例如,颜色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英两种语言的颜色词就有很大的差异,它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若对中英两种文化没有很好的了解,就会在颜色词的运用上产生错误的语用迁移。如英语中的白色,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办丧事的时候会穿白色衣服,而西方国家会在婚礼上穿白色婚纱。绿色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希望,新生”,而在西方文化里却意味着“幼稚,缺乏经验”等,所以就有了greenhand(新手)等等。其他的用法如“红糖”是brownsugar,而不是redsugar,红茶是blacktea,而不是redtea。Yellowbelly的意思是胆小鬼,blacksheep是败家子,blueiflm指的是色情电影等等。

另外,风俗习惯的差异。一些习语、惯用语、格言等也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概念意义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在文化意义上却相去甚远。汉语中有“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腿子”等词语。但在欧美国家“狗”象征着忠诚、老实,大多数美国人都非常喜爱小动物并把宠物视做家人,有的时候他们经常会给自己的宠物穿上漂亮的衣服并且带着它们一起参加派对。所以英语中就有了和小动物有关的习语或表达法。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之日)。srayuntilthelastdogishung(尤指在聚会中“待到最后一刻”),tobeinthedoghouse(指人失去宠爱),luckydog(幸运儿)等等。汉语中“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凤成祥,卧虎藏龙”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龙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凶残可怕的怪物,是灾难和凶恶的象征,一般用做贬义。

中国式英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生受到本族语的干扰,把想要表达的思想用直译的方法堆砌在一起,所以导致一些词不达意或望文生义的错误。也由于对目标语文化缺乏了解导致一些语用错误,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别人“你去哪呀?干什么去?”其语用功能相当于英语中的“Howaleyou?”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特定的问候方式。但这类的问题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很奇怪的甚至是不礼貌的,因为英美国家的人会认为这是在打探他们的隐私。"

三、跨文化交际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说过,“语言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而习得语言的”。因为语言的输入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输入是输出的前提,输出能够验证输入的有效性。为了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国际性人才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经济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然会影响学生正确运用外语的能力。所以外语教师一定要把文化导入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其辅助语言教学,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一,词汇教学。词汇是二语习得的核心,它也是所有接受性和产出性技能——听、说、读、写的基础。语言学家Scrivener说“仅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是不足以掌握一门语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介绍该词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中西方文化对于“狗”和“龙”理解的差异,学生只有了解了词汇的文化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第二,利用原版外语教材,将文化背景导入到听说课程当中。听说课大多涉及到迎来送往、饮食起居、消遣娱乐等情景。也有祝福、购物、问路、感谢别人、恭维他人、表示同情、招待客人等表达方式。外语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具体的情景穿插进中西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时一般会准备很多的酒菜,即使已经很丰盛了,通常还是会对客人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只是一些家常便饭”或是“多吃点!”主人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欢迎还会不断地给客人夹菜。这在西方是很难被理解的,他们通常在招待客人的时候表现的恰恰相反,欧美人通常会说,“这些菜都是我所擅长的拿手菜,我花了很长时间特意为您准备的”。在中国人看来谦虚的传统美德会被西方人误认为我们不够重视他们。再比如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到车站或机场接客人时通常会说,“一路上辛苦了!”而欧美国家的人喜欢别人说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所以在遇到外国人时就要避免类似的语言,可以询问例如,“Doyouhaveagoodlfight?”之类的话。

第三,利用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等现代手段进行教学。在信息高度发达和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流行文化广泛受到当今大学生的欢迎。语言教师如果能够把歌曲有效并巧妙地运用到语言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寓教于乐的效果。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教师可以把某一首英文歌曲设计成听说课。根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当的英文歌曲,第一遍先让学生听,并根据歌曲的旋律和听懂的歌词表达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如该歌曲是什么类型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让大家各抒己见。第二次听的时候可以把预先设计好的歌词以复合式昕写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同学,大家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填空。老师也可以把该首歌的背景等介绍给大家,由于音乐中的语言有其真实性,大家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以轻松的方式习得语言,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一个长远学习的目的。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并积累一些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因为受语言环境的限制,同学们大都没有接触外国人的机会,所以很难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要想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多看英文电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电影中学习英语并观察在什么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等。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因为学习语言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学习文化,只有充分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内涵,才能灵活地运用语言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外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文化意识,不断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烧烤
西瓜皮也能做菜!
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买菜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刻骨铭心的一件事
我的名字
错误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今天我当家
他俩笑了
大扫除
游万卷书城
论奥巴马政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企业环境信息与银行信贷安全保障(1)论文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下)
关于幼儿教师的装饰性劳动研究
幼儿教师音乐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试析环境侵权的特征(1)论文
浅谈少年运动员的选材与育材
论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策略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试论小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浅论内幕交易罪的若干问题及立法完善(1)论文
论上海市信息化政策和法规环境构架(1)论文
双重他者:解构《落花》的中国想象
《比尾巴》教学思路
创设有趣的场景 感受阅读的乐趣──《比尾巴》教学案例及点评
《比尾巴》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激活思维──《比尾巴》教学后记
《比尾巴》课件说明
《比尾巴》教学实录及反思
《比尾巴》教学片断与评析
《比尾巴》教学案例
《比尾巴》教学评论
新课程中“三性”的体现──《比尾巴》教学札记
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比尾巴》课例研讨
创设情境 以读为本──《比尾巴》教学反思
《比尾巴》教学案例
《比尾巴》教学案例及反思
《比尾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