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7-24

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及其重塑

"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道德主体性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高科技产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

网络是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它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网络的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有助于我们制定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弘扬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失落

(一)网络道德主体自身的异化

主体自身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在网络空间中,主体自身不仅面对着泉涌般的信息客体和作为主体的他者,而且还面对着身体与心灵同在的自我。由于真实的现实生活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世界的共同存在,自我不得不生活在真实和虚拟交织的世界中,这种两重世界的交替生活必将导致网络主体虚拟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我”的失落。网络是个弱社会性的空间,人们在此可以藏匿自己的真实身份、特征和地位,而充分发挥想象以塑造自己满意的多元“自我”。就一种网络游戏环境来说,人们可以同时选择两三种角色来参与游戏,也可以在与不同的游戏者交流时选择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去体验不同的感受。这与社会现实中人格的单一性和确定性相比就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意性。于是,现实生活中与虚拟世界中何者为真实的自我就成了一个问题。

网络创造的“赛博空间”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其间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这种虚拟“将想象的变为真实的,而且破坏了同真实的任何对照,将真实吸收到自身之中”(鲍德里亚语)。这样一种几近乱真的虚拟使得人们在网络中不用像现实世界中一样受制于各种客观存在,同时又可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像现实世界中一样交往,从而摆脱诸多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网络中尽可以我行我素,但问题是,由于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区别,人格就需要裂化成双重结构,一个适用于网络世界,一个适用于现实生活。“赛博时空”将真实的人格抽离出去了,社会风险也由此增加。吉登斯曾指出,对多数人而言,经验的存封意味着个体与事件和情景的直接接触变得稀少而肤浅,而这些事件和情境却是能够把个体的生命历程与道德性及生命有限这样广泛的论题联结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中,人格变得二重性了,裂变的人格一旦逾越理性的审视而将虚拟误认为现实时,网络风险就会转变成现实的危险。正因如此我们会发现许多习惯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偶尔会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不负责任或草率决断的行为,因为在潜意识中他们已经习惯了像在电脑里一样“撤消操作”,而真实世界中“不可逆”的时间流则会使他付出代价。更有甚者,如果是一种变质的人格并危害他人时,其产生的社会风险将更大。

(二)网络主体在信息客体面前的失落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本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这种状况对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主体为客体所异化意味着主体性的失落。网络技术所支撑起的信息平台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科研,但同时良秀不齐、杂乱无章的信息流也反客为主,使得制造和提供信息的道德主体出现了异化状态。正如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描述的“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规范置之度外。在当今的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四千万人的死亡被当作一次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看成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如果说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工业时代的电子游戏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有着严重影响的话,那么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拜物教”则对人们的道德主体性有着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催生了信息“拜物教”。网络带来了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信息化导致了主体的“信息饥渴症”。信息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基础资源,使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骤然增大,但对信息的渴求,并非只是增加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是往往变成一种极具强制性的必然要求,逼着人们不能不与之打交道。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容易造成“信息饥渴症”。面对更多的信息,人们的选择幅度加大,总是感觉到手边的信息不足。于是只要人们的自省和自制力不强,就会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脑前拼命地敲击键盘以寻求洪水般的信息而心甘情愿地沦为信息的奴隶。这样信息“拜物教”就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也就与主体对立起来,成为控制人的感觉、思想甚至行动的异己之物。信息“拜物教”者所认同的是信息自由主义,他们认为网络营造的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公共空间,在此可以任意发布、传递和接收任何意义上的信息而不受限制。同时,信息“拜物教”者还是黑客哲学的推崇者。黑客哲学认为计算机和网络应该是不受限制和绝对的:一切服从于手指的命令。这样,在信息“拜物教”的影响下,“拜物教”的信仰者势必滥用和误用信息,造成网络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信息高速公路的拥挤和阻塞,最终造成网络道德主体异化。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信息造成主体的异化。信息是网络的灵魂,信息传输是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是人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的动力所在。网络是个信息“百花筒”,信息多元化是网络信息的主要特征。在网上,国外的、国内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大到国家、世界大事,小到平常人家琐事,都能以0和1的形式出现。总之,人们制造和提供了网络信息,网络信息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本无性质差别的信息在人性的主导下却出现了好与坏、善与恶的差别。信息多元化造成了一系列的道德间题,此类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在多元信息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如反动、色情、暴力等。二是多元信息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往往与现有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对处于主体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极大。三是网络在提供多元信息、言论自由的同时,各种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也堆积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坏。"

(三)网际交往中主体视他人为客体

在网络空间中,每一个交往者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即信息的发送者或接收者,而是具有交互式主体际关系的交往者,主体在实施世界普遍交往时,就将自己置于全球性交往网络之中,置于一个网络社会关系之中。这一网络就是现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研究网络的学者曼努尔·卡斯泰尔斯认为,网络可以当作一种重组全球关系的范式。在网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是主体,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主客体统一的人。

网络作为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的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达到了现实社会交往中达不到的领域,然而由于网络固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符号性等因素,也必然带来了一些新的网际交往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道德情感冷漠,造成交往异化;网络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网络隐私权受到挑战;网络人际交往的欺诈和欺骗等不良道德行为;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语言垃圾投放和言语侵权)等等。网络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种种道德问题也是网际交往的赠予与索取、信任与怀疑、互助与争斗、游离与沉溺等悖逆性特征的反映。网际交往中出现的这些普遍道德问题归根结蒂源于人际交往中交往主体视他人为客体而不是主体。如果交往双方都视彼此不仅为客体也是主体,那么交往实践活动就会顺利发展,而不是处于异化的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重塑

网络技术创造的“赛博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加速了大学生网络主体在自我、信息客体、交互主体面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而要避免道德主体性的失落,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还要从网络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修养来着手。

(一)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树立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大学生是网络主体—网络信息提供者、传播者、接受者;网络使用、服务和管理的主人;网络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即道德认识、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体现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既有利用网络和接受网络带来的利益的权利,也有维护和管理网络的义务;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实践的主体,相互之间互为主体,相互之间要遵守交往规范和商谈伦理。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主体意识,也才能产生责任和义务意识。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强调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马克思人道主义肯定人是最高价值,肯定人是目的;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宗旨。从人的主体性来看,人是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来确证和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人既然是最高价值,便不应该成为他物的手段,而应该以自身为目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务于、归属于人自身。是否有益于人的存在和发展,是衡量、评价其他事物的价值尺度。网络是人们发挥其主体性而发明的成果,人在网络面前和网络空间中永远是主体而不是相反,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相反,网络的存在和发展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路径。人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开展大学生网络人道主义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相对于网络的主体地位以及人是网络空间的最高目的。

(二)全面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网络的自由、自主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道德主体性的弘扬有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们指出了有益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和自省就是两个值得人们借鉴和采用的方法。《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诚意》言日:“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就是要求个人在不为他人、社会所监督的独处的情况下能够严格按照道德规范行事。自省是儒家所倡导的修养方法,它指人的自我反省、自我省察。这种修养方法要求人们经常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恶是非,开展自我批评并进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学识水平。孔子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认为,“反求诸己”、“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慎独和自省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非常重要。一方面,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差异需要协调;另一方面,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所导致的多元自我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如果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不能相互协调,主体不能顺利实现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角色转换,则可能导致道德主体人格的分裂,从而给网络和他人带来恶的后果。所以在网络生活中,慎独和自省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修养方法。那么,在网络空间中,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在自己不为别人和社会所监督的情况下,自己对自己的一切网络行为后果负责,同时,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要向着善的方向和目标靠近;自省就是要求大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即自我应该及时反思自我行为,对自我的适当性和对他人的正当性,并适当控制欲望以保持对自我的驾驭。大学生只有通过慎独和自省才能达到个体道德修养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塑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最喜欢的老师
一封信
有爱心的陆老师
我最喜欢的人——我的李老师
老师的目光
我的新老师
我最爱的老师
我们的班主任
我的老师
我和孙老师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我的老师
我拥有一位好老师
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
关于英国教师看学校督导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
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1)论文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
浅探墨子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法思想(1)论文
浅谈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意义及途径
关于英国“雇佣本位”职前教师培训课程类型及特点探析
试论将ISO9000标准引入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索
试论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论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1)论文
探析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1)论文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浅谈明晰角色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实效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赏析
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感
感觉眼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杂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及反思
以读促思,由悟导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心底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赏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上课体会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
语文也可以轻松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
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引起的思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