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6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基本原则 途径

〔论文摘要」文章从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网络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相结合、网上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并由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许多消极的、负面的影响,甚至引发一系列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问题,如传播病毒、黑客攻击、聊语污秽、人格冲突等,直接危害着网络的有序运行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间题。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应对网络信息多元化的需要。网上信息浩如烟海。据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达100亿条以上,来自不同国家代表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信息汇集网上。这些信息良秀不齐,既有大量有益、进步、健康的信息,也有大量淫秽、暴力、反动、庸俗的信息。目前,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网络优势,推销自已的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辨别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必须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他们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猎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追求刺激。而网络开放性、新奇性、互动性和隐匿性的特点又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因此,大学生对网络更是爱不释手,受网络的影响更大。但由于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成熟,自制能力较弱,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面对网上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容易受到误导而误人歧途。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的延伸,但又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而在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外因与内因相结合,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规律,也是网络道德的基本特征和道德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网络活动隐匿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教育应定位于唤起学生道德自觉性,培育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培养既需要学校正确的引导、激励和启发.也需要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和唤起大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使其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形成适应网络社会要求的、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化的道德。

2,坚持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道德教育能关注人们品德教养及行为规范的遵从,但在网络生活中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对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应通过纪律、法律、管理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禁止,努力创造一个“缺德必惩”的网络道德氛围,网络道德规范的实施才有保证。当然,法律的健全与有效实施不仅取决于法律本身,同时也在于人的道德理性,网络方面的立法和实施亦是如此,它也需要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相结合。对大学生而言,网络法制教育可以起到调整、控制、矫正其网上行为的作用,最终促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因此,必须把网络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3.坚持网上和网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自身传播速度快、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等优势宣传网络道德,对网上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做出评价,表明爱憎,发挥网上的正确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强网下的道德教育。因为互联网的道德问题是人们现实的道德素养在网络上的体现,做好网下的道德教育工作是解决网上道德问题的基础。无论网络如何具有隐蔽性,其行为主体不外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的个人,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交往行为的文明程度。人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判断能力强了,识别是非、真假、正误就不成问题了。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结果,网络道德教育同样如此。因此,探索新形势下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网络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网络道德规范是社会和学校对学生网上行为约束的根据和准绳。哪些网络行为是应该的、倡导的、鼓励的或允许的,哪些是反对的、禁止的;如果违反时将如何处置等,网络道德规范为学生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即:“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里去窥探、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了准许或者作出了补偿、不应该剿窃他人的精神产品、要注意你正在写人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要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同时,把发达国家网络道德教育的经验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道德相互兼容的、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2.把网络道德纳人学校教育内容中,一方面在“两课”中增加网络道德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另一方面,在计算机课程中增加网络道德内容,教育学生要把网络操作知识与网络道德规范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

3.加强网络教育队伍建设。要抓好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技术的教师队伍。而作为传统教育主要施行者的教师,大多数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具有大规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只不过曾经因网络条件的限制而不如意。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这种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加强网络技术知识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教师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一个是提高教师的网络道德素养,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上网起到正面导向的作用。

4.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的共享体,因其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下降,因而在网络世界中,要求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目前,社会的网络道德水平不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较为淡薄。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努力做到不看、不听、不传播色情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上网用文明语言,严格遵守网络秩序。

5.建立网络行为监督机制。“网络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极大自由,已超出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管理,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应由网络技术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组成。网络技术人员负责网上信息的过滤工作,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过滤,为网络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证。同时,还要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对违规操作者,给予一定的处罚,如罚款、暂停网络使用权等,促使不道德行为者汲取教训。思想政治工作者负责从网上收集信息,并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了解上网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在网络上暴露无遗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布引导信息,保证网络的有序运行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五一”
元宵灯会
祝公岩一游
游锦屏公园
一景牧场
春游森林公园
扫墓
杭州野生动物园之旅
游黄山
参观杭州湾跨海大桥
农贸市场
成都的“动物王国”
我登上了万里长城
参观王河庙
生态农庄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探析
恶之花,还是良药——论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浅论“慎独”精神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关于有关我国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措施的探讨
试论数字校园中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析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浅谈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思考
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浅析将市场营销战略引入教学设计中的策略研究
关于传统“慎独”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浅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画家乡》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快乐的节日》教学案例与评析
《画家乡》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画家乡》素质教育新学案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