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干预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文化因素探析

浅论干预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文化因素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干预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文化因素探析

"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选择 文化

论文摘要: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观念对个体教育选择的隐性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所起到的消极作用更应得到重视。由于文化观念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力度受制于一定的现实条件,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教育政策等正式制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教育选择。

一、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将“制度”界定为:“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含大要素,即法令规章体系(regulative)、行为规范体系(normative)和文化认知体系(cultural—cognitive)”笔者赞同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界定。笔者认为,制度通常包含作为正式制度的政策法规和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传统两部分。正式制度是指人们自觉发现并加以规范化的一系列规则,它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正式规则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具有强制性。文化传统“来源于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文化传统包括习俗、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可以统称为“文化”的一些东西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强调维系制度变迁连续性的是文化,它是非正式制度中最主要的因素。文化具有极强的刚性,不能随意更改。它沉淀在人们心中,稳定且持久,构成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同时,文化也通过型构人们的主观模型来影响人们的选择。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社会制度,非常类似于凡勃伦(T.Vebren)眼中的制度:“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它可以作为“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综合”而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人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即就是“生活在制度——也就是说,思想习惯——的指导下”,而这些制度是通过“淘汰的、强制的过程”而改变或加强的“过去遗留下来的事物的观点或精神态度”。。由于它潜在的存在形式是人们对过去事物的一种观念意识,因而相对整个社会而言也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记忆,或者用迪尔凯姆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集体意识”。

二、影响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文化因素

人们的教育行为,譬如,人们为什么选择接受普通教育而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等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这些文化观念的影响。就我国而言,情况更是如此。首先,我国传统文化自占以来主张立国之道在于礼仪而不在于技艺:崇尚礼仪而轻技术,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看来,农为本,商为末,工更加是“奇技淫巧”。故废万机之务用心于巧技,就会使人心学坏,贻误大事,所以必须“绝巧弃利”。我国历代的受教育者和办教育者都把灌输这种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动规范视为教育的要义。其次,“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左右了国家集权政治下的官僚制度,并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形成完整、系统的仕官科举制度,作为选拔治理国家的各级官吏基准。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受到批判,但“读书做官”的观念意识,长期形成的对动手能力和社会上有技术的人的歧视的观念,依然普遍地残留在人们的头脑当中。“学而优则仕”的核心是读书入仕,将读书作为出身立世的台阶和敲门砖。在今天的表现则是“教育水平和地位与权力之问的联系十分紧密,广泛地承认这种联系就为现存秩序提供了稳定性和正统性的源泉,同时也给取代现存秩序造成了障碍。相对满足于自己地位的精英,看不出变革的迫切性,向上攀登的人也基本上满足于让科举考试制度来裁决他们的命运。这种得到政府和同等资格的人认可的压力,很可能就削弱了钻研专门技术的志趣,但却能确保追求高深学术的动机”。正是这种苦读经书和获取名望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工匠、农民或商人所需要的技术不被视为总体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使得整个民族都拥在一根独木桥上向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狂挤,某些职业能力就只能沦为谋生的手段。再次,“士农工商”的等级理念也深入人心。许多表达这类观念的言论家喻户晓,俯拾皆是,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等。同时,读书人的利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社会最为通行的游戏规则,而且读书读得好,在其他方面的利益、地位也就有了保障。在具有“重文轻技”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中不合理的身份等级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已经成为制约人们形成新的成才、择业观念,制约人们形成对于教育的新的社会需求,进而制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在人们眼中,人才等同于知识分子,各类“技能分子”基本与“人才”无缘。自然,就会滋生追求高学历的社会氛围,这种严重失衡的社会需求进而必然导致教育结构的重大比例失调。同时,由于国家和社会重视“精英”等知识型人才,从而进一步助长了“重文轻技”的社会偏见,致使普通教育几乎成了培养知识分子的天下。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是二流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上不了大学的人的无奈选择。"

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中国人历来讲伦理、重面子。国人至今还生活在深远厚重的文化影响之中,许多人认定读书就是要做官、要出人头地、要光宗耀祖。在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出现的较为强烈的“偏普倾向”实际上也有其深刻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原因。在这些地区,高考已经成为家庭与家庭之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最直接的手段。有子弟考上大学的家庭,不仅能够迅速增加这家人正派、正直的声望,而且会很快提升其家庭的社会地位,改变家族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些观念使人们格外重视教育价值体系中的“偏普教育意愿”,并从自己子女的教育行为中体味着人生境界的升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家长及其子女作出理性的教育选择。

三、规避文化传统负面影响的基本策略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传统要对人们的教育选择发挥作用,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教育受益人群”数量的多寡就是前提条件之一。个人的教育选择往往涉及三个层面:对上学与否的选择,对接受教育年限的选择,对教育类型的选择。本文论及的教育选择主要是针对教育类型的选择而言的。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能够自由地对教育类型进行选择的人员数量有所不同。我们暂且将这类人员称为“教育受益人群”。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和重点学校制度,实现了大众化教育模式向精英化教育模式的转变。尽管也同时恢复了教育分流制度,但由于“教育受益人群”的数量较少,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对上学与否以及受教育年限的抉择上,这一时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对教育类型的选择影响不大,因为对于许多人来说能够得到上学的机会已属不易,进一步的教育选择还未提上议事日程。进入改革后期,随着国家经济的进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教育受益人群”的行列。人们不仅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受教育机会,也能够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教育进行自由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观念便有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受其影响,人们很可能倾向于选择接受普通教育而放弃对职业教育的追求。国家的教育政策又变相赋予了普通教育以“地位取向教育”的特征,更是坚定了人们选择普通教育而放弃职业教育的决心。

由此可见,文化传统对个体教育选择的影响力度也是受制于一定的现实条件的,它的存在与运作机制,广泛而深刻地内化在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当中,但它的实现会因为这种社会意识载体的个人遭遇、面临的处境不同而大异其趣。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传统对人们教育选择的隐性影响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所起到的消极作用更应加以重视。毋庸置疑,个人的教育选择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这种社会环境既包括正式制度的作用也包括文化传统的影响,而要使人们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教育选择(即以个人的兴趣或性向作为依据进行选择),除了要调整教育政策等正式制度之外,还必须对传统观念加以更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昨天我还不懂事
童年趣事
今天真快活
一毛“流浪”记
成长中的事——母爱似一本日记
转学
分数的教训
成长中的五味瓶
爱的感悟
怀想天空
诗词,带给我的快乐
父母的教育有方,最让我快乐!
新一届龟兔赛跑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浅谈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大学诚信文化建设
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
浅谈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思考
浅谈和谐社会与个体道德信念
浅论大学生道德活动中道德情感的作用及培养
传统忧患意识对现代高校档案管理的启示
浅论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探讨
关于新经济时代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浅谈美国职业教育法规的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管理面临新经济时代革新
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浅谈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浅谈高职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试论当代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浅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
《胖乎乎的小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