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_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

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6

试论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与思政课实效性提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忧患意识 思政课 实效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纷纭复杂的国际局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培养。四有”人才和提高大学生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虽然,我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新课程的改革,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依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无法摆脱“课时不少、费力不小、效果不佳、声誉不高”的困境。这一状况迫切要求我们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拟从大学生忧患意识的培养角度切人,探索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已成为思政课的题中之义

(一)由思政课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

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存和民族命运的关怀,是面临危难、困境而不屈服、不畏难的积极参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是为民族的事业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是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种忧患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会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坐享其成,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误、困难和挫折。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一次强调,“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在看到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这充分表明在当今时代,忧患意识对于中华民族之富强、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之发展,具有极其紧迫和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民族中坚,如果缺乏民族忧患意识,就看不到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就会在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不知所措,难以完成历史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是其不可推卸的历史重责。

(二)由当前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现状决定

在今天,大学生的总体思想趋向和价值观念是积极进取的,但也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政治方向上,部分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冷淡,对意识形态不关心,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很多学生上这些课就是为了“混学分,,存在马列主义信仰危机,在价值观念上,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社会上很多负面因素,形成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消费观念错位,铺张浪费,负债消费,在人生理想上,不少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减弱,不刻苦学习,精神萎靡等。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现实状况,只有让今天的每一位公民尤其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才会促使他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中华民族的明天才有希望。恩格斯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同时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目前大学生忧患意识的现状,及对思政课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思政课中增强青年大学生忧患意识的迫切性及其对实现2l世纪中国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目前大学思政课主要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干课,《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在这些课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爱国热情外,还可以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从反面渗透忧患意识的教育,培养其忧国忧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摆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的错误认识,还可以刺激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终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思政课的认识,达到了思政课的目的,提高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培养大学生“一分为二”的忧患思维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刻都要“一分为二”。如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如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赶超德国,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逐步迈向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2008年我国人均GDP才2 460美元,居世界104位。通过世界第3和世界104位的强烈对比,教师运用对立统一,事物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思维在成绩中谈落后、说困难、讲危机、道忧患,并继续引出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生产水平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经济、科技、教育、国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成绩中谈落后、说困难、讲危机、道忧患,将忧患意识与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不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而且更能使其感受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诸如说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等小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懂得用“一分为二”的忧患思维去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更加要注意自己的缺点,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会悲观失望,在成绩面前不会沾沾自喜或盲目骄傲,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顺不浮、逆不衰”,在人生的旅途中正确地把握自己前进的步伐。

(二)以史为鉴。增强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了解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利用中国近现代史证明缺乏忧患意识,以天朝美梦自居的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没有了解到欧洲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终在1840年后经历了百余年的屈辱历程,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程中,面对鸦片战争后的国家民族危机,忧患意识成为救亡图存的思潮,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奔走呼号,或维新或革命以至于流血牺牲。正是近现代先驱者们炽烈的忧国忧民之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不断探寻中国的出路,最终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才取得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最终胜利,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理解这段历史,才能使得学生深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教训,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识,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脚踏实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学校还可以充分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给学生进行“活的”历史教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革命遗址、文化古迹、历史博物馆等,从感观上感受中华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史,使他们进一步领悟以史为鉴的真谛,增强忧患意识和爱国意识。

(三)立足国情和世情,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时代责任感"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中,通过分析中国的国情和世情,尤其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时政资料,在第一时间将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要事传递给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和在世界的位置,让学生明白中国“息”在何处,知道“忧”之所在,明确奋进的方向,树立起“居安思危”的时代责任感。从国情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艰难探索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发展中用了半个世纪才走完的道路,我国社会已整体实现小康,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失误、困难和挫折,江泽民同志多次告诫大家要忧国忧民忧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等论述,无不彰显着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担忧。从世情看,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地鼓吹“中国威胁论“,“亡我之心”不死反增。通过以上的分析,告诫学生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理智的态度。一方面培养学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并转化为强烈的报国之志。另一方面又防止他们出现“妄自尊大”的所谓“民族主义”倾向,培养学生将个人荣辱与国家安危系为一体的理念和“居安思危”的时代责任感。

三、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要坚持的原则

1,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遵循事实求是的原则。当前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特定人生阶段,价值观还不成熟,情感也不稳定,容易主观片面,脱离实际,产生偏激行为,加之社会负面信息铺天盖地,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国情、国内外形势为基础,让学生对建设中取得成绩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看到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帮助学生明辨大是大非,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

2,必须坚持自省与自信相结合。忧患意识除了有对历史和现实局限性的否定意向外,本身还蕴涵着超越局限、积极进取的建设性。这种忧患意识既有民族自省心,不盲目乐观,又有民族自信心,不妄自菲薄。在忧患意识教育中,自省与自信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自省就会趋向盲目乐观,没有自信,就会陷入悲观消沉,背离忧患意识教育的初衷,也背离了思政课的育人原则,更提高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3,必须坚持忧患意识与行动的统一。要让学生明白忧患意识并非绝望、厌世的悲观情绪,也不是对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的戚戚之心,更不是“杞人忧天”式的多虑。那种对国家与社会说三道四、牢骚不断、叹息不止,却投有一点点改变现状决心和行动的,只说不练式的“清谈”,绝不是正确的忧患意识。那种以忧患为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社会破坏情绪,更是对爱国主义忧患意识的反动。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人,应该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骄不燥,坚持忧患意识与行动的统一,并以此来影响他人,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四、结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通过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的科学培养,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而且也使得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思政课的存在意义,达到了思政课知识和德育目标的统一,提高了思政课的时效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不一样的人生
一双靴子
鹰之歌
童年
读书乐
人生,就像彩色棒棒糖
读书改变命运
一些路.一些人.一些风景
我的课余生活
春天的雨
一件难以忘怀的事
爱心传递
我的发现
妈妈,节日快乐
图书陪伴我成长
公司审计与经济效益提升契合下的路径思考
浅析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部审计探讨
分析网络经济对医院审计的管理
中小企业财务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
水利建设项目财务审计
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的诚信问题之我见
关于非营利组织审计费用的研究设计
如何创设审计教学情境
火力发电厂能源审计方法探讨
浅谈寿险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应关注的问题
浅议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刍议现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问题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小壁虎借尾巴》讲读教案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以读促讲教案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二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八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十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十二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九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之十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六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八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