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文化视角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发面差异较大。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名族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下,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地理、历史、文化发展和影响的结果,变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征。

一、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长期以来饮食方面主要以农作物谷类为主,在菜的使用上也是以蔬菜为主,肉类为辅。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各个节日食用不同事物就能看出,中国节日很重吃的方面,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代表事物。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宗旨,中秋节的月饼等。不同的节日所吃的食物同,但都有特定的含义,都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从节日上不同的饮食来看,中国人过节吃的不是食品,是一种期望幸福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幸福长久”。而西方在节日饮食方面与中国差异较大,西方在过节时注重的是活动仪式,饮食只是需要,与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饮食其注重的是食物的色、香、味、形、质。对食物本身的外在要求很高,颜色的搭配要求色全,搭配自然美观;香是指香味,要求香味逼人,引起人的食物和联系;味便是菜口感、味道,中国饮食的核心,要求高于其他;形的美 感,菜的造型要运用美术手段加以装饰,使菜肴造成形象,赋予寓意;质,是指营养质量、卫生质量、烹饪技术等;也是指以触感、口感为对象的松、软、脆、嫩、酥滑、爽等质地美感,也就是食物的“质地”。中国人对饮食的要求可以说的对美的追求,所以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美性的饮食文化。但并不注重营养的搭配和摄入,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不足,中国人吃饭只是要求好看又好吃,享受口福,而不去想营养和能量是多少,缺乏科学饮食。

相对中国美性的饮食文化,西方饮食观念与其相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

西方人在饮食方面并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相反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在饮食时保证摄入足够而又不多余的营养,同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西方人看来,吃饭就是生命的需要,和睡觉一样,是一个生物的本能,所以吃饭就是吃的营养,很少把饮食与神经享受联系起来,这与西方宗教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宗教里有“七宗罪”其中第一个就是“贪食”,他们认为一个人贪吃美食是一种罪过,是会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对食物的要求只是营养,即便是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吃的津津有味。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怎么样,只要有营养,能够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满足身体必要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午餐一般是自助餐;晚餐则是面包、薯条、香肠、火腿、炸鸡、奶酪等等,虽然食物简单、口味单一,但营养十分丰富。

二、中西方饮食对象的不同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除北方部分少数游牧名族外,绝大多数中国人日常饮食以素为主,北方表现在以面食(馒头)为主食,北方则以水稻(大米)为主食,菜也是以素菜为主,荤菜只是用于搭配,一般过节日时会以荤菜为主。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都能瞒住顿顿吃肉,肉类占中国人饮食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日常生活中依旧是以素食为主,也是受到中国本土佛教文化的影响。有关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吃的蔬菜种类远远多于西方人,大概有600多种,竟然是西方人的6倍之多。其次中国人喜欢吃刚烧好的菜,而且要趁热吃,凉了就成剩菜了,而西方人更喜爱冷饮、色拉、凉菜等,并喜欢生吃一些蔬菜,认为这是最原始最营养的饮食方法,过多加热会毁坏菜的营养结构。

西方国家大多都是游牧民族,或者是航海民族,他们食物主要靠打猎、养殖、捕捞获得为主,以种植农作物、采集果实为辅。肉食是西方人的主食,肉食在他们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他们认为肉类是高能量食物,能够瞒住他们对脂肪、蛋白质和营养要求,并且认为中国的饮食不科学,他们更注重科学饮食。

三、烹饪方法的差异

中国对饮食的需要不单只是维持生命的需要,更是一种审美、欣赏、精神享受的需要。在中国,烹饪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学问,跟其他艺术一样,有自身的技巧性和学习性,所以烹饪在中国一直都是一门艺术,有极强的趣味性,甚至略带游戏性,在中国各地常常会举办各种不同的烹饪大赛、食神大赛等厨艺比赛。

中国的烹饪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拌、拔丝和糖醋等等,做法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菜肴种类丰富多样,各地又有其自身的特色佳肴。

西餐菜肴烹饪方法相对中国较为简单易学,主要方法有烧、煎、烤、炸、焖五种。而且各种原料很少集合烹调,调料也是在菜做好之后由食客自己现放的。在烹饪的过程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各有各的标准做法。整个过程比较规范,就拿调料来说,中国对调料的要求是靠厨师根据经验自己把握的,有一勺、少量、少许、适量之称,而西方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在中国也是有厨师自己把握的,而西方把时间精确到秒,在西方厨师好像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这导致了西方食物味道、色形单一,但西方人对食物的要求并不在食物的味道和色形,而是营养的摄入,其他则没有什么要求。所以西方食物种类极少,做法也相对单一。

四、中西方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和影响着各自的民族性格。

在中国,宴席种类繁多,结婚生子要请宴、乔迁升官要请宴、逢年过节要请宴、见友商事也要请宴,但不关属于什么宴席,但形式都是一样的。中国宴席形式单一,都是围坐在一张圆桌,有团圆、礼貌、平等之意。众人围坐在圆桌一圈,美味佳肴放在圆桌中心,以便一桌人都能共同品尝,成为一桌人交流感情的媒介物。中国人平时表现内敛,生活好静,但是在餐桌上表现于平时大相径庭,在中国式的宴席中,吃饭只是一种交流的渠道,在共同品尝美味时感情交流才是最主要的。在餐桌上大家除了寒暄客套便是大讲吃经,滔滔不绝,然后等到美味佳肴摆满桌面后,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还有猜拳行令、绕口令游戏等,其声音之吵、热闹程度如同在开娱乐晚会。趁着这个机会大家交流感情、交换信息等,导致了中国人爱在餐桌上谈生意、办事情,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但这种宴席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不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卫生方面,大家共用食物,没有公勺公筷,纷纷自由夹菜。而且中国人有让菜、让酒的习惯,常常是用自己的筷子给他人夹菜,而出于礼貌又不得不接受他人的夹菜,显然这是一种不卫生的饮食习惯。

而在西方,这种饮食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也是他们厌烦的。一般在宴席上,食物和酒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西方的宴席上,食物和酒实际上都是陪衬。西方宴席的主要目的是在交流信息,是一种社交礼仪。西方的宴席上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长形的桌子上就餐,客人坐在两长边,东道主则坐在一段的宽边上,已能够照看到全部的客人,而客人一般只能与身边的人聊天交流,如果隔着人与其他人对话将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另一种是把各种食物都放在固定的桌子上,客人拿着餐盘和餐具自行选取食物,然后三三两两的站在一起进行对话,也可以自由的走动。但这种饮食习惯也有自身的不足,大家都是各吃各的,如不熟悉也都互不交流,没有中国式宴席的欢乐、热闹的气氛。西方人之所以有这种饮食方式,是因为西方人以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是生命所必须的,如同向一个生物机器注入燃料,他们自然要遵守某些操作规范,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五、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征国家特点的表现,从中西方饮食的差异中可以看到,各自有其自己的特点、长处,也存在各自的缺点、不足,但在现在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平凡,中西文化也在碰撞中融合,融合中互补。可以看到中国人在现在更加注重饮食的科学营养性,而西方也开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作为中西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在互补所长,共同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淘气的年龄》有感
《新二十四孝》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读《一粒种子》有感
观《爱心》有感
读《孟子》有感
《悯农(一)》读后感
读《比目鱼的故事》有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匆匆》有感
读《蜘蛛脱险》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神秘岛》有感
请保护这群可爱的天使
《一只贝》读后感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思路转变\实践与思考
关于校园网络下的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
浅析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现状
浅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初探
试析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素描教学
试论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
浅谈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
探析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于校园网络安全接入技术与应用
试论校园网络的建设管理与应用
探讨从心理学角度谈后进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试析当代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素质及其提高
探讨“C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三种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
《小松鼠找花生果》第一课时
《草原的早晨》教案3
《小松鼠找花生果》第二课时
《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2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案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思路
《司马光》片段
《草原的早晨》教案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乌鸦喝水》教案一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及评点
《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案
《乌鸦喝水》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