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试论西方文化视域下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摘 要:主体意识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个体意识——-新的人“类”意识的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主流主体意识,是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主体意识;理性化;人“类”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物质世界自从有了人这个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就注定了人类必然要在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客观世界中谋求自己的中心地位,并以人的价值取向为尺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立自身为主体、置万象为客体来演绎一部战天斗地、生存竞争的人类历史画卷。而人类对自身的觉悟有一个过程,主体意识就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是人把自身从世界万物中区别开来的意识,也是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是实践过程中人类主体性的递进和增强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人类在不断地处理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中产生的,它表征人与世界的关系状况。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思维中人本观念的演变角度探讨人的主体意识变化发展的辩证过程及当代主体意识的主流价值取向。

(一)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山崩地裂、雷鸣闪电等种种现象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层面的解释,因而人类生活在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之下,几无自由可言,那个时代,人类未曾意识到自身的高贵与优越,也未曾有过自傲自大,完全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任凭自然之神的摆布,生杀予夺亦悉听其便。早期的哲学也只是从存在的层面追问和思考自然事物的生成变化问题,世界被看作是由万事万物构成的,而人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存在物。所以,这时的哲学思维是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解释世界万物的生成,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在观念的层面上尚未确立,人类仍把自身混同于自然秩序之中,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如果说古代希腊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里也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萌芽地,在这里有了人类主体意识的最初萌动。古希腊德斐尔神庙上“人啊认识你自己!”的感叹犹如一道亮光,刺破夜空,人类在纷尘的世界隐约地发现了人自身,也正是那个时代,人们开始体味人的不同凡响,人们对世界惊疑的同时,对人自身也产生了惊疑。虽然人还不知道自身为何物、有何能,仅就这一喟叹和惊疑,也足可看成是人类主体意识的萌动和初醒。而当早期智者普罗太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时,似乎意味着人要将自身从宇宙万物中分化出来,探寻属人的世界。但从总体上来看,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还未能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展现,未能在观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确证。然而中世纪封建神权统治占据主导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人类把自身的命运完全交给虚幻的、神秘的、无处不在的“全智”、“全能”、“全善”的神的身上,整个世界被套上一圈神秘的光环,一切皆为神的旨意,人们只有顺从的权利,没有反抗的自由。这个时期,一方面神学哲学开始把人从世界万物中分离出来,成为哲学关怀的对象;另一方面,人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上帝作为救世主出现,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被异化为神与创造物的关系,人从属于神,人的本质异化为神的本质,使得一度萌动的主体意识迷失了方向,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二)

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人类沉睡已久的主体意识。之后,标志主体意识觉悟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经过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实验科学的发展,人的异常强大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观念上,经过启蒙运动,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至德国古典哲学时代,表征主体意识的理性本位主义则发展到了极致。

文艺复兴运动一开始就打出了反对“天道”、 “神道”的旗号,提倡以人为本,高扬人的理性。哥白尼在《天体运行》中以“旧心说”向教会神权提出了挑战,指出世界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从来就有的。恩格斯评价说:哥白尼用他不朽的著作的出版“(虽然是怯懦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1]布鲁诺则以泛神论的形式反对基督教的上帝观念,认为自然界和神是同一个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上帝。这个时代的思想家们普遍地倡导尊重人,赞扬人的理性,认为人不应当像禽兽一样地活着,应当追求幸福和快乐,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说的,“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人应当追求真理与不朽”。尽管他们还仅停留在伦理的层面上,但毕竟揭开了近代人本主义的序幕,此后伴随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展现,标志主体意识觉悟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犹如决堤之江水,波浪滚滚,势不可阻挡。

在此之后,新兴的实验自然科学走向全面诞生,理性被尊为科学和哲学中的最高权威,人们坚定地相信人类理性的伟大,强烈地追求着自身的文明和进步,确信可以通过主体自身的教育和文化进步而获得幸福。近代哲学中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己理性能力的乐观和自信。培根以“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的力量是合二为一的”论断,预言人类文化面临着一个“伟大的复兴”。笛卡尔以理性的“明白清楚”为真理的标准,提出对以往的知识来一番“普遍的怀疑”,唯独不怀疑“我在怀疑”,“我思,故我在”充分体现了他的否定传统观念的批判革新精神和理性的自信。作为人类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最直观表现的“天赋人权”观念在17、18世纪通过洛克、霍布斯、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们而得以广泛传播。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都充满着一种乐观的崇尚理性的高度的主体意识。康德曾预言一个理性的永久和平时代可能到来。谢林说:“历史的概念包含着无限进步的概念。”黑格尔把世界看作“普遍精神趋向自由和进步的无限运动”。

总之,这是一个人类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充分展示的时代,也是人的理性和主体意识高歌猛进的时代,人类在同神本位观念的斗争中和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力量,确证了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了牢固的主体意识。

(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表明人类对以科学技术所展现出来的自身本质力量的忧虑和价值反思,带有浓厚的悲观情绪。同时也表明主体意识开始由传统的整体走向个体,由概念化走向个性化,由理性化走向非理性化,由乐观走向悲观。

19世纪中期以来的西方社会,一方面是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革命及其推动下的极大发展的生产力和极为丰裕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运用失控所导致的世界范围的战争及战争威胁、军备竞赛、能源危机、失业、贫富差别悬殊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的畸形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精神世界的荒漠化使得人们生活在极度悲观、孤独、苦闷、无奈的状态之中,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色情、凶杀、吸毒、贩毒等社会弊病滋生。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正是人们在科技进步、价值失衡状态下对生存问题的思考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

现代西方哲学中唯意志主义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一反理性主义的传统,否认客体在任何意义上的客观实在性,把客体看作是主体表象中的客体,把世界理解为是自我的生命意志、权力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他认为作为自在之物的生命意志,是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所以“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尼采则进一步认为,生命意志是意志的低级形式,权力意志是意志的高级形式。他说:“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岂有他哉!”[3]呼唤人们必须使自我意志得以实现,否则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健康的人”,就丢掉了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自我意志,是指个体自己扩充、支配、占有别的东西的意志,即权力意志。20世纪以来,柏格森进一步认为“生命冲动”是世界的本原,是真正的存在,而生命冲动是绵延,即是一种延续性,并认为理智不能把握实在,只有直觉(即:知觉,亲知)才能把握实在,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反理性主义。弗洛伊德则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动物”,“无意识的基础是性本能”。认为人的本能决定人的一切。他把人作为一个与社会无关的独立封闭的个体来加以考察,不是用社会去说明人性,而是用人性去解释社会。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思潮,认为宇宙间只有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人的存在是人的内心情绪体验,烦恼、恐惧、面临死亡的情绪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内容。他的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是从“主观性”出发去考察人的,尽管他一再声称存在主义关心的是每个实在的个人,事实上他所说的人仍然是一种抽象的人。他虽然坚持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不变的,但他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不停的超越性和绝对的自由,否认了人的本质规定的相对稳定的一面。这样,人的本质实际上只是一种虚无,这样的人决不可能是生活着的、具体的人。

可以看出,从唯意志主义到弗洛伊德主义再到存在主义,都明显地具有反理性、非理性的倾向,虽然他们突破了传统理性主义把人概念化的思维框架,主张研究和关怀具体的人、实在的人,这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他们所考察的人都是抛开了人的社会性和理性的孤独的生命体。一方面,表现出了对主体的焦虑、烦恼、畏惧等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另一方面,又只是从人的情感、意志、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中寻找这一切的根源。因此,现代西方哲学所反映出来的主体意识走向了与传统理性主义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由于脱离了人的社会性的本质规定,抛开了人类的整体性,试图从个体的存在层面中挖掘人的本质力量,凸现人的主体意识,不免会把人降低到动物性存在的层次上,因此他们关于人及人的主体意识的思想不仅仍然是抽象的,而且还是悲观的。海德洛尔的所谓“向死而在”,就是这种悲观主义情绪的表现,他说:“只有自由地为死而在才给存在以绝对目标并将存在推人其有限性中。”[4]

(四)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任何事物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着,其发展都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呈现出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主观辩证法必须符合客观辩证法。那么,人的主体意识的三段式演进就是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辩证发展过程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从文艺复兴运动至德国古典哲学阶段,人的主体意识是理性化的、整体性的(概念化),倾向于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层面把握主体,可以看成是主体意识演变的第一个辩证运动阶段,即肯定阶段。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对主体意识的理解是非理性化的,强调主体的个性化,从个性与社会及理性对立的层面把握主体,是主体意识演变的否定阶段。按此逻辑推演,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必须确立一种全新的主体意识,赋予主体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既要克服传统理性主义使人类与自然完全对立,甚至以自然为敌的倾向,又要克服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彻底否定人的理性,把个体人与社会完全对立,甚至以社会、以理性为敌的倾向,这应当是主体意识演变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从根本上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和深化。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在反对和批判西方传统哲学和旧的时代精神中产生出来的现代哲学,但它完全不同于现代西方哲学,它否定一切陈旧的和错误的东西,容纳一切科学真理的开放精神,构成了它的永葆青春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主体性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上,把主体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5]57并且进一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这为探讨人的本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应当说,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当代社会主体意识是理性的,是以塑造现代化的主体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念,它将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的人类中心论观念,亦将摒弃非理性的人类学观念,将从科学与价值、人类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的发挥与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控制的双向层面上定位主体与客体之间应有的一种关系。当代中国,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充分印证了主体意识的这种转变。

当代社会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主流的主体意识倾向,正体现了主体意识演变发展的辩证法。

余论

客观世界原本无所谓意义和价值,只因有了人,世界才显得生机万象、五彩斑斓。“人类为着自存,给万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换言之,估价者。”[6]人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但又不满足于现实。因此,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造,不断超越现实,创新性是人类思维和实践所具有的特质。但人的创造活动既要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也要遵从客观事物的外在尺度,主体意识正是人类在不断创造性地解决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主体意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更高形式的)理性化;由人的“类”的整体性主体意识—个性化的个体主体意识—(更高层面的涵盖后代人的)“类”的整体性主体意识的演变,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基础上的当代主流主体意识,将会能动地引导人类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朝着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的方向发展。人类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在对象世界的进一步完善中,人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充实、更加丰满。人应该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也必将成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因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5]9

中国wwW.LWlm.com

参考文献: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商务印书馆,1982:27.

[3]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集[M].商务印书馆,l964:2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9.

[责任编辑:宇 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梦游天庭
骑“多人车”
有个男孩想变瘦
童年傻事
爱学字的爸爸
说说我自己
童年的趣事
人文桐乡
心爱的土豆
有惊无险
重返师门
未来的家
生活是快乐的
都是闹钟惹的祸
军训——人生之旅第一步
试析对创新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模式的探索
试析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试析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试析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校思政工作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的伦理诉求
试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实训能力标准及其要素
试析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职教城建设策略探讨
浅析世界产业发展动向对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试论职校机电专业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浅析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管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研究
试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缺点与对策
试论高校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
试论微博新传媒的高职生就业观教育
简析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断肠碎心的悲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以诗意解读诗意──《秋天》的教学案例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研究
激活创新思维 拓展学习空间──《秋天》教学实录
《西江月》运用的艺术手段
《天净沙·秋思》的映衬技法
《秋天》课堂实录
《秋天》实录片段及点评
《古代诗歌五首》有关资料
《秋天》教学后记
“互文见义”的含义
古诗的鉴赏、评价及考查
《秋天》教学反思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