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走向和谐之路

走向和谐之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走向和谐之路

编者按:文学研究包括文论和文本两个研究对象,两种研究、两个对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期刊给大家呈现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的分析文章(高迪迪)。文本分析既是检验现有理论正确性的场所,又是新理论滋生的地方。

提 要: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的主人公多为传统犹太人形象,他们既继承犹太教传统文化,又由于所持异于基督文化价值信仰,而在美国社会中处境尴尬。由于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表现得处处与人对立。经过一番抗争和思考,他们均能够克服困难,并消解自已与他人的矛盾,最终达到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和谐状态。从对立走向和谐即为贝娄早期小说的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属性,犹太人这一载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犹太人;对立;和谐

Walking into Harmony: Research on the Jewish Paradigm

in Saul Bellow’s Early Six novels

Gao Di-di Traditional Jews who act the protagonists in Saul Bellow’s early six novels, feel suppressed under the dominating WASP’s values due to thEir stubborn attachment to the traditional Judaism. However, they walk out one by one thEIr delusion, embarrassment, and frustration from their rebellion and rational thinking afterwards, and into harmony with other people. The enlightening Jews is a must to contribute to form up the paradigm in Saul Bellow’s early six novels.

Key words: Saul Bellow early six novels; jews; conflicts; harmony

1 对立的原因:宗教上的优越感

传统犹太教具有排他性,传统犹太人相信上帝仅赐福于犹太人。因此,犹太人自古以来便享有传统宗教心理上巨大的优越感。有时,甚至发展为一种自高自大的犹太精英文化意识。

在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中,赫索格的思想中便存在这种意识。小时候,赫索格曾听到齐波拉姑妈教导父亲不要和非犹太人进行生意上的往来,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那位波兰合伙人的蔑视。赫索格看来,父亲的这位波兰合伙人也的确不怎么样,原因之一便是“他希伯来文懂得极少,连饭前祷文都不大会念”(贝娄 4卷2002:193-194)。

赫索格把优越的犹太文化意识一直保留到成年。赫索格曾把自己与马德琳之间发生的事讲给格斯贝奇听。当格斯贝奇卖弄蹩脚的犹太话回应时,赫索格感到一种自发的优越感。“赫索格受的犹太教育是正统的,上流社会的,因此当他听到格斯贝奇那些引车卖浆者流的口音腔调时,心中本能地就瞧不起。”(贝娄 4卷2002:88)这种“上帝选民”的优越感,必然导致他与其他人在文化上的冲突。

犹太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人类的组成部分。但赫索格却曾用贬低别人的家族来标榜自己家庭优秀的基因品质。“桑多•希梅斯坦曾经对我说,这孩子会忘记我。他是把我的孩子看作是他希梅斯坦家的人了——他家里的那些是大老鼠,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对此,赫索格的朋友反唇相讥,难道“赫索格家的人是用更好的泥土造的?”(贝娄 4卷2002:354)

对于思想上无比“高贵”的“上帝选民”来说,犹太民族现实的苦难是对自诩高人一等民族的巨大的反讽。

2 对立的结果:现实的苦难

2.1 被排斥的犹太人 与《晃来晃去的人》一样,詹姆斯认为《受害者》表示了战后美国犹太人群体仍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之中(Atlas 2000:194)。阿克塞拉也认为,贝娄的美国二代犹太移民身份使贝娄和贝娄笔下的人物在英语世界中感到一种受排斥,甚至无处容身的感觉(Acocella 2007:385)。 利文撒尔还回忆起“两三年前在一家电影院里,玛丽叫一个女人把帽子摘下来,不料那女人掉过头来,骂了一句‘犹太讨厌鬼’”。

对犹太人的讨厌似乎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当阿尔比在犹太人的家里也毫不掩饰对犹太人的厌烦。阿尔比还把利文撒尔一样的犹太移民比作卡利班。 2.2被驱逐的犹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驱逐和屠杀并不是犹太人受驱逐的特例。事实上,欧洲自古以来便有根深蒂固的驱逐犹太人的传统。据徐新教授统计,16世纪之前,欧洲国家和地区大规模驱逐犹太人有案可查的便有35次之多,时间从19年到1499年几乎没有间断。犹太人被逐的地区有意大利、西哥特帝国、德国、法国、瑞士、匈牙利、奥地利、苏黎士、西班牙、立陶宛、葡萄牙、巴伐利亚、阿尔萨斯等,几乎遍及欧洲各地。(徐新 1996:61)

犹太人的历史表明,犹太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员,自打出生之日起,便与“被驱逐”三个字划上了等号。翻开犹太民族的历史,随处可见被杀戮、被驱赶的画面。 在《赫索格》中,贝娄仍然用犹太人意象表示赫索格在“被驱逐”的环境中的抗争与冲突。赫索格认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长时期来,犹太人见外于全世界,而现在反过来,全世界也被见外于犹太人”(贝娄 4卷2002:225)。赫索格的朋友桑多也认为,赫索格性格上保留大量传统犹太人的文化特质,是他陷入生活困境的重要原因。他继承了古老的犹太文化精髓,尊重知识,崇尚智慧,他虽接受美国式教育,但却无法融入美国这个推崇物质享受的现代社会,因此,赫索格被社会边缘化,被生活驱逐。

赫索格认为犹太人为美国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成为被美国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一份子,而现实却是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受到压迫、逐赶和排斥。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赫索格通过自己奇怪的行为、与周围人的不合和暴力的发泄来渲泻内心的不满。赫索格思考犹太民族的勤劳和成就,是为要求犹太民族权利的一种抗争。这就好比作为一个犹太人能够在路德村这样的乡村拥有房产,是“他[赫索格]这个犹太人在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这班高等白人控制的美国,争得一席立足之地的象征”(贝娄 4卷2002:398)。赫索格处境尴尬、痛苦,他思索着父亲勤劳却失败的一生,认识到归根结底是父亲犹太人的身份,使得父亲带领全家在世界各地被驱来赶去。

3 解决的办法:破除旧观念 走向和谐

贝娄早期小说的优秀之处体现在它既包含了丰富的犹太文化元素,又超越了狭义的犹太性(Kramer 1998:17),最终达到个人与世界的和解,即人类普世价值观的较高层次。 贝娄用但以理的预言表示汉德森将如同没有信仰的尼布甲尼撒王一样,要经历人生的种种波折和苦难。同时,也暗示汉德森也会如同《但以理书》中的尼布甲尼撒王一样,能够寻找到在普遍信仰原则指导下,符合自身条件的,即与世人和睦共处、和谐共存的积极生活价值观。

在贝娄的早期小说中,犹太人物思想的变化也代表了消除对立、走向和谐的变化这一民族融合主题。

《受害者》故事开始时,利文撒尔一遇到别人开犹太文化的玩笑时就极为敏感,常勃然大怒。利文撒尔的这种状态在故事末尾得到了巨大改变。就算是开弥赛亚的玩笑,利文撒尔也能露出整部小说中极难找到的宝贵笑容。(贝娄 9卷2002:392)

为了表示与外面世界融合的状态,利文撒尔,这个阿尔比开玩笑时所谓的不喝酒的犹太人,在哈卡维孙女七岁生日聚会中自斟自饮起来。(贝娄 4卷2002:394)这表现出利文撒尔向改变自己、主动融入生活的方向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麦克卡伦认为,贝娄等一批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作家把作品中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犹太性视为与社会隔绝的原因(Porter 2000:17),然而贝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和人文价值,绝不是墨守成规地、顽固地坚守传统犹太信仰,而是倡导对旧有观念进行与时俱进的革新,使之适应社会,让所有人都在美美与共的心态和环境中与他人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圣经》(新标准修订版)[Z]. 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索尔•贝娄全集(十四卷版)[Z]. 宋兆霖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徐 新.反犹主义解析[M].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Acocella, Joan. Twenty-Eight Artists and Two Saint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7.

Atlas, James. Bellow: A Biography[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0.

Bradbury, Malcolm. Saul Bellow’sThe Victim[A]. Critical Quarterly[J]. 5.2 (1963). And Bach, Gerhard (ed.).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Saul Bellow[C].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5.

Budick, Emily Miller. Yizkor for Six Million: Mourning the Death of Civilization in Saul Bellow’s SEize the Day[A]. in Kramer, Michael P. (ed.). New Essays on SEIze the Da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And Bellow, Saul, It All Adds Up: From the Dim Past to the Uncertain Future[M]. London: Sacker and Warburg, 199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24)
文明只差一步
文明只差一步(20)
文明只差一步
5月份秘书资格考试开始报名
个人工作失误检讨书
班长自我检讨书
上班期间睡觉检讨书
体育委员自我检讨
秘书培训教你不做"花瓶"
如何跟你的老板说再见
班干部自我反省检讨书
致歉信范文
团支书自我检讨书
宣传委员的自我检讨
出纳工作疏忽检讨书
员工检讨书
党支部例会迟到检讨书
万能检讨书范文6篇
论国防经济的市场配置特征
灾后农业恢复与重建的初步思考
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
“中国汽车”外资驾驶
航天技术的间接经济效益
论韩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农业绝不能开放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路与若干政策措施
货币升值下房地产发展趋势实例剖析
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意义
论农业政策与经济利益转移的评估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从印度的成功经验谈起
利率、汇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一)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动物的互惠互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加了一句话》教学设计
练习 6
祁黄羊
四年级语文上册:《小青石》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了解叙述的顺序》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我给江主席献花
四年级语文上册《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八)
习作 6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