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简析

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简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2

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简析

论文 关键词:密尔 自由 自由主义

论文摘要:J.S.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在自由主义 发展 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既承接了传统自由主义,又开启了新自由主义。具有里程碑意义。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具有功利性、折衷性和现实性。今天,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转型期。对其思想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J. S.密尔(1806一18

7

3)是英国19世纪著名 哲学 家、 政治 思想家、经济学家、逻辑学家、伦 理学 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是自由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自由主义思想既承接了传统自由主义,又开启了新自由主义,对许多重大间题有精辟独到的见解。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即个人和国家谁处于优先地位的问题,它强调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主张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自由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土地贵族的分化,新贵族在发展资本经济方面困难重重,参政要求更是举步维艰。思想意识上,文艺复兴以来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已深人人心,但封建势力却竭力剿杀。正是在这样一个资产阶级要求权利的时代,自由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起来。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我们称之为传统自由主义。

传统自由主义在政治上主张个人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个人应当享有政治权利且要维护和尊重少数人的权利,限制政府的权力,反对思想、言论的控制;经济上反对财产的公有,认为私人资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不干涉主义”,放任经济的竞争,“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宗教文化上,主张政教分离,强调理性和知识、 教育 的重要性。 新自由主义反对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主张依靠群体力量;提倡机会平等,反对个人为所欲为;提倡国家、政府的“积极干预”,认为国家是“必要的善”,反对不受干涉的“放任主义”和国家是“必要的恶”的观点。

密尔在自由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独自一人将新老自由主义之间的空隙连接起来”「’〕。他的思想具有过渡的性质,中和了传统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主张,有着明显的折衷性和现实服务性。

首先,对人的理性作用认识的转化。传统自由主义思想家大多坚持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们按照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人类社会就会走向理想状态,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使现实服从理性。对理性的崇拜,使这一时期的思想具有强烈的革命性。然而,法国大革命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理性的崇拜很可能造成非理性的后果,最后自由本身也受到了威胁。密尔则走出了理性,开始重视情感、习俗、经验等因素对人的政治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对政治权力的服从,情感、习俗、经验等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为人们觉得服从要比不服从的利大于弊,快乐多于痛苦。这种转变表现出更多的改良色彩,对一个处于变革年代的社会更实用。

其次,对自由认识的深化。洛克以来的自由主义者都是从政治权力上考察自由,他们认为自由主要是从国家获得的,是人们“在他所受约束的 法律 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口。这实际上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后来,资产阶级获取政治自由后,主张资本从封建残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国家奉行“放任主义”政策,不干涉个人的经济活动,这时自由的内涵拓展到经济自由的层面上。 再次,自由的功利性。密尔说:“的确,在一切道德问题上,我最后总是诉诸功利的,但是这里所谓功利必须是最广义的,必须是把人当作前进和存在而以其永久利益为根据的,这样一些利益是享有威权来令个人自动屈从于外来控制的,当然,只是在每人涉及他人利益的那部分行动上。由此可知,密尔强调的个人自由是以永久利益为依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但是密尔的自由功利思想,已经抛弃了边沁式的“个人最大幸福”的利己主义,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倾向。他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私利,而是强调人的社会性,将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人类的福社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而社会利益整体的进步又取决于全体精神的进步,精神的进步依赖于个人的自由,因为个人拥有自由才会精神舒畅,才会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才会使社会整体进步。这样,密尔就把个人自由和社会幸福联系起来了。那么,判断个人行为正当的标准是什么呢?密尔指出,“功利主义者以幸福为标准定行为之正当,并非指行为者自己的幸福,而是指一切相关的人的幸福”[‘〕,也就是“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这种幸福不仅有量的区分,更有质的不同,精神的幸福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可见,他的解释已远远超出边沁,在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又前进了一步。

最后,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密尔看到如果社会权力扩张,再加上社会对舆论和立法力量的应用,那就会导致“社会的暴虐”或者是“多数的暴虐”。那样,势必影响到个体的私域,个人自由或者少数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所以,密尔主张思想、讨论自由,“一切意见应当允许其自由发表’,(3]5C}。他认为思想、讨论自由有助于保护真理(真理就是幸福的获得)。因为这个意见可能是真理;即便不是真理,也仍可能含有部分真理;假设得势的意见是真理,但是如果不争辩的话,就可能成为僵死的教条;这样,宗教教条也会失去至善性。所以,思想、讨论自由与人类的精神福扯密切相关。但这种自由“条件是方式上须有节制’,[3]S6, c。当发表意见的情况足以使意见的发表成为指向某种祸害的积极煽动时,也要失去其特权的。’,〔’」”可见,密尔的思想中始终存在折衷性和现实性。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密尔自由主义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社会转型是密尔所处的19世纪英国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作为开启和传承新旧自由主义思想的转折点,其合理成分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启发良多。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是追求自由、公平的经济形态,它主张个体在经济过程中自由、平等的交换,以个体对正当功利的自由追逐为其内在动力,这就使得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自由有陷人极端个人主义泥沼的危险。从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中我们得知,若放任个体自由而无视公共权力,那么,市场经济发达和各要素自取其利的目标就不一定能达到均衡,相反,可能会导致市场的失灵和公平的流失;但若注重公共权力,追求公共福利,又可能会导致个体自由的弱化,这样就与市场经济的初衷相悖,并且有回归计划经济的危险。所以,在张扬个性的市场机制和关注总体幸福的公共权力之间应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需要第三元素的介人,它就是社会权力。如果这三者构成有效的三角,互相牵制,就会形成三角稳态。因为社会权力是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的联结点,它既可以吸收个体对公共权力的压力,又可以缓和公共权力对个体的张力。所以,在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两相扩张的社会转型期,我们应该去关注社会权力和社会自由,关注我们的市民社会建设,一个健康、独立的市民社会,一个公平、正义的市民社会,将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地弥合两者之间张力留下的裂痕。

密尔强调个人自由应有助于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价值实现,关注社会本身的自我建设。人的全面 发展 和个性自由是社会前进的目标,但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川’〕。密尔思想为我们寻求“自由”和“枷锁”的平衡点提供了致思之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穷人》续编
假文盲
教师节的礼物
缩写《小抄学员》
小抄写员缩写
向您致敬,尊敬的园丁!
续写《凡卡》
菊花朵朵报师情
真诚的祝福
公正——做人的天平
师生情
匆匆
为了集体的荣誉
《穷人》续写
《小抄写员》缩写
项目部生产标兵之星事迹材料
市交巡警支队守卡民警事迹材料
保险公司理赔定损员事迹材料
党员创业致富共富先进事迹材料
保险公司业务营销员个人事迹
地税局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事迹材料
项目部党支部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项目部物资部长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公司副总工程师先进事迹材料
车管所女民警先进事迹
项目部党委副书记先进事迹报告
邮政投递员个人先进材料
孝老爱亲先进事迹
项目部物资部长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论述国有化的背景
怎样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以“四个现代化”为重点,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一把双刃剑
审计技术与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几个问题
久困场屋的寒门举子
独立审计准则有效性亟待提高
以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突出重工业的核心地位
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的特点
探析审计主体机会主义行为的遏制
清代后期湖南灾况及灾因
为行业立标准;为公众谋利益
“收支两支线”审计的重点与方法
分析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巧借诗词为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搭台
音乐欣赏与语言审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
娓娓道来 余韵悠扬─—《林黛玉进贾府》人物与情节的艺术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中两首西江月词的作用
环境、人物和封建等级──谈《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十二支曲──枉凝眉及译文
“摔”出来的个性──读“《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有感
聪明灵慧 气韵非凡──林黛玉形象赏析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给你一双慧眼──谈《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空”的世界
腾挪跌宕,异彩纷呈──《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红楼梦讲座与《流星花园》
《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寓深厚于平淡 似无心而有意──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