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2

哈姆莱特的宗教思想和他的悲剧

论文 关键词:宗教思想 延宕 悲剧

论文摘要:《睁姆莱特》是英匡伟大的残静l寒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居l的主要厚吾是他的延宕。噜拇蓑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凡十世纪,没有定论:裹灭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井论证了末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田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根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凡是读过稼哈姆莱特争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总是显得在思想和行动上拖延,忧虑多于行动。这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另外。在三幕三场戏中戏后。哈姆莱特验正了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而在去后宫看他母后的路上。当看到这个凶手由于拭君即位并娶嫂为妻的罪孽而在祈求上帝宽恕时。他本可以立即行动,一剑把他杀死。这样,他既报了父仇又可扭转乾坤,还避免了他的悲剧。但是他没有那样争分夺秒,而是收起了剑,走了。等待一个另外的机会。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的哈姆莱特延宕问题:

我们知道在莎士比亚评论中.关于笼哈姆莱特》的评论占据了一个中心地位,各位评论家对主人公哈姆莱特评论最多、论说纷纭多样、特别是对他的忧郁、装疯和行动的延宕等问题,更是见仁见智,争辩不已。其中,哈姆莱特在为父复仇中的延宕问题成为批评家们争论的焦点威廉·理查逊从哈姆莱特过分的道德感去解释他的延宕:“愤怒、和被触动的怨恨与道德之情总是倾向于要惩罚犯者。但是,如果怨恨与道德感相联系,并从中滋生。那么这种怨恨的要旨与行动就会大不相同。在最早的冲动之下,它发誓要立刻进行严厉报复。然而又要考虑是否公正得体。这些感情前来干扰、便抑制了其怒气。机敏的头脑,被这样强大而矛盾的原则激动着、极端痛苦而困惑、就要变得犹豫不决.,如此、复仇之情的激烈便会由于拖延而减弱。它将被自己的热情消耗、而夭生的和习惯的倾向便恢复其作用。“亨利·麦肯西把哈姆莱特感情过于纤细作为他行动延宕的原因:他说:’、哈姆莱特的基础是内心的极端过敏,很容易被某一种状况所强烈感染.‘又被这种状况所激起的感情所压倒··一从作品的最开头哈姆莱特就表现为被优郁所统治、精力被感情所摧毁_为父亲的死而伤心、对母亲婚姻的不满意浸透他的灵魂。而他由于这种性格的天生软弱,便屈从于它们的统治:他并不企图拒绝这些印象,或起而跟它们斗争,他宁愿光斗争。叨b怕是逃进坟墓”。费洛伊德和琼斯更是用精神分析法去解释哈姆莱特的延宕是“俄狄浦斯情节”所致。他们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不能杀死克劳狄斯是否因为后者实现了他的愿望—杀父娶母,因为“还是孩子时,哈姆莱特就最热烈地爱着母亲。总是如此。这份额情感里孕育着掩饰的性爱:‘’而“哈姆莱特什么事都能做,就是不能报复那个体现了他童年被压抑的愿望的那个人。‘’近六七十年间、前苏联和我国一些莎学者多从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与行动关系上予以部析。刘炳善先生在他的《英国文学简史》中、就哈姆莱特的延宕指出:“哈姆莱特不愿意杀死克劳狄斯的真正原因是怕承担谋杀国王的责任和其 政治 后果:因为,如果那时贸然杀死国王可能会引起人民的惊慌,会危及国家的安全:因此,他那时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国家的命运。这才是他延宕的真正原因:‘’以上种种,真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然而,我与以上论家的意见均不相同:我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延宕是出于他对宗教思想的考虑、在宗教观念的影响下。他迟迟不采取果断行动,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诚然,哈姆莱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但他又是个基督徒:纵观全剧,我们很容易发现哈姆莱特有宗教信仰、深谙宗教教义与典籍。他的一切言行都受宗教思想的支配、无论是复仇,还是进行扭转乾坤的大业、教义和《圣经》是他行动的准则,1色经常听命于上帝的安排。

我这样解释哈姆莱特的延宕是否有悖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的理智、力量和自由意志的人文主义,是否抹杀了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表现呢?我认为在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不矛盾首先,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宗教改革时期,恩格斯4 自然 辨证法》导言的第一段里就清楚地说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德国人称这为宗教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代。其次,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_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但是他们还没有举起批判-s教意识的旗帜。至于莎士比亚。他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他还是个天主教徒。尽管他的宗教信仰较为淡漠,但他从出生、受洗直至逝世、丧葬都没有离开宗教的规范。此外,莎士比亚所写的故事,早已存在于十三世纪初撒克史·格拉玛提克斯的《丹麦史》中。在莎氏的《哈姆莱特》上演之前。已有同名旧剧上演。莎氏的这个剧作取材于前人的故事。伟大的诗人虽然能化腐朽为神奇,赋予旧作以新意,但决不能把他笔下的人物都赋予新的思想。因而。作为剧中人的哈姆莱特具有宗教意识,受宗教教义支配,这是常识中的事,更可何况莎士比亚在写戏时必然心有观众。当时的广大欣赏者。上至女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依然生活在宗教氛围浓厚的英国国教统治下。因而,人们相信鬼魂和神灵。存有宗教意识,依宗教规范行事也是很自然的事。例如。在剧中首先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是该剧以谈论鬼魂和耶稣基督开始。这不仅是指马西勒斯话中的‘.耶稣圣诞’,更是指霍拉旭在挑战鬼魂时引用的在督教中的习语;“凭上天的命义,我命令你说话。”随着剧情的 发展 ,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许多带有宗教色彩的对话和独白。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会很自然认识到,哈姆莱特无疑会更加了解和信仰基督教。这样,从接受美学上研究和探索,莎士比亚也不能抛开宗教的意识与形式去塑造哈姆莱特的形象。

不错.在剧中,哈姆莱特是以一个人文主义者出现的。他在威登堡求学,接受新的 教育 ,新思想。他不再习惯本国的陈规陋习,希望打破它们:“·一我虽然从小就熟习这种风俗,我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这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为减色。……”吸一幕四场)他热爱人,崇拜人,他以他父亲为例.赞颂_人;“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的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髦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徉威风凛凛的眼睛.像降落在高吻弯苍的山颠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多这是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三幕四场)他赞美人文主义思想—自然界的壮丽,人的聪明才智及人的力量。他为人类高唱赞歌:“_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二幕二场)他崇尚理智。尊重事实和经验。他谴责暴政和压迫。提倡博爱,反对奴役他人。他打破社会等级制度.平等待人,和普通人友好相处,平易近人。这一点连他的敌人克劳狄斯都承认:“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们盲目的祟拜像一道使树木变成石块的魔泉一样,会把他戴的镣铐也当作光荣}}c四幕七场)他坦诚相待他的伺学霍拉旭。把他看做知己、一个最正直的人,而不是一个仆人。他的话证明了这一点:“不要以为我在恭维你;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了为什么要向穷人恭维?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舔愚妄的荣华,在有利可图的所在屈下他们生财有道的膝盖来吧。·,,…”(三幕二场)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姆莱特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的光辉形象。但是从这一光辉形象上,我们也能看到为 历史 所铸就的宗教色彩。 中国 莎学家孙家秀曾说:“哈姆莱特是中世纪封建主义向近代黎明过渡时期的产物,同时,又是以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代表为雏形的J这样,他这个形象内涵的特征就是‘新’与‘旧“的并存,互相矛盾,互相阻碍或转化。”我以为哈姆莱特正是这样“新”“旧”并存的形象J他的宗教意识词样是相当鲜明的。哈姆莱特在整个复仇过程中,凡是在关键时刻,他无一例外地按照宗教意识和上帝的旨意行事。因而,在哈姆莱特的形象上就不可能不显示出一定的宗教色彩。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宗教思想是怎样在《哈姆莱特》中表现,又是怎样左右着哈姆莱特的言行的。

丈哈姆莱特》是全部莎剧中宗教色彩最浓的一部剧;根据裘克安先生注释的魔哈姆莱特》中往释的统计,全剧共有39处引用或提到(圣经》,其中.有28处出自哈姆莱特之口。可见,哈姆莱特是非常熟知《圣经》并习惯于按其行事的J此外,该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宗教思想自始至终笼罩着全剧。众所周知,该剧以鬼魂谈话开场。而鬼魂本身就是宗教的产物。它可以是天堂来的天使,也可以是地狱来的魔鬼一哈姆莱特在对待鬼魂出现问题的认识上,就是新旧思想并存的J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曾使他对鬼魂有过怀疑:“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这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一种本领的:对柔弱优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忧郁。才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J”(二幕二场)但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他仍然是相信鬼魂的。请看,一幕二场.、当他得知有一个鬼魂在艾尔西诺城堡上空出现过三次,这个鬼魂看上去酷似先王,他是这样表劣心声的:“要是他借着我的父王形象出现,即使地狱张并嘴来,教我不要做声,我也一定要对他说话。”在一幕四场,看到鬼魂向他走来,他表现出了自己的宗教意识:.‘天使保佑我们,不管你是一个善良的鬼魂或是万恶的妖魔,不管你带来了天上的和风或是地狱呈风,不管你的来意好坏,因为你的形象是这样引起我的怀疑,我要对你说话。”由此可见‘哈姆莱特是深信鬼魂的存在,也相信鬼魂所讲的故事的:

人们都会记得,哈姆莱特第一次出现时、是一个悲伤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留学的哈姆莱特。忽闻他父王在国内突然去逝,叔父匆忙继位并娶了他新寡的母亲。他带着疑团和反感回国奔丧。面对残酷的现实,他说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心愿:‘.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水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I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芬草。·。·…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她就稼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啊,罪恶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轰被!……”(一幕二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活动仍然是以宗教教义为阪依的:其一,是哈姆莱特出于对基督教的信仰而不能自杀。因为基督教义是反对自杀的,也就是“永生的真神曾制定了禁止自杀的律法。”其二,是他悲伤至极甚至要自杀也出自宗教的原因。在他的独白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已经意识到朝廷的黑暗和腐败。他恨他的叔父,更恨他的母亲,认为她甚至不如一头没有理智的畜生。为此,他悲伤,僧恨。以至想到自杀。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是他心爱父亲的去世;第二,是他母亲“罪恶匆促”地嫁人;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他母亲的婚姻是“乱伦’‘的婚姻。“’按照英国传统的 法律 和教规,寡妇和前夫的兄弟结合为乱伦,是禁止的’。这种宗教观点是以神圣的婚姻哲言为基础的。这种婚姻创造出夫妻关系和亲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这种宗教观点始出于(圣经》。在三幕四场,哈姆莱特谴责他母亲背叛神圣的婚姻时,表达了他的这种宗教思想.同时进一步解释了他过分悲痛的原因:“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音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枢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澹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未日就要到来一般。‘’他的话不仅再次告诉我们,他巨大悲痛的原因是他们“乱伦‘.的婚姻,这始终在折磨着他,而且他从未忘记他父亲的死。一幕四场,在他看到鬼魂后,哈姆莱特不再象以往那样悲伤。他采取了积极的行动,复仇、他要重整乾坤。首先,他装疯,冒险牺牲他和奥菲利娅的爱情,随后,安排戏中戏.后宫教母,见机杀死波洛涅斯和杀死克劳狄斯。在所有这些行为中,关键的行动都是在他的宗教思想和他的复仇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最应该仔细探讨的是。哈姆莱恃的宗教思想是怎样左右他的踌躇和行动的。这对理解他的悲剧非常重要。

三幕一场,哈姆莱特在他著名的独白中,对社会现实作了一番人文主义的感u}与思考之后,便归结的到宗教意识上。他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题;’’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讽,……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的痛苦飞去?……”在他的独白中,他两次说道死后害怕做梦,害怕死后去不可知的国度而甘愿忍受各种苦难,迟迟不做任何决定。显而易见,哈姆莱特在考虑死后的事,并为之做准备。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复活(Resurrection〕正在作用和影响着哈姆莱恃的思想和行为。“复活教义把想象力集中在死亡的绝对性和终极性上,把它看成对信仰的重大考验。而其他任何宗教传统都没有像基督教传统这样强调人们期待死亡并为死亡作好准备的责任。”我认为,哈姆莱特这里所指的不可知国是地狱。按照基督教教义,人死后,他的灵魂不是去天堂享受永恒的欢乐、就是下地狱受无尽的煎熬。没有基督徒因惧怕去天堂而停止做任何事情,只有那些害怕死后去地狱的人才会有这种心理。哈姆莱特属于后一种。小结他的独白,我们会看到,是惧怕不可知国、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之成为懦夫,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而不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平。换句话说,因为害伯去地狱,尽管他复仇心切.他也必须小心行事,忍受所有的不幸。

正如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的,在哈姆莱特身上,“新’.,’I日”思想是并存的。因而,在他的言论与行动中会存在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意识的共容与矛盾。比如,他既相信鬼魂所讲的一切,同时又有一定的怀疑。为此,他有意安排了一场戏,让演员在克劳狄斯面前演刺杀前国王的戏,以观察他内心的变化。哈姆莱特必须等到其叔父的罪行得到证实才好复仇。他担心,若冒然行事,错杀了无罪的克劳狄斯,那将铸成大错。这是有悖于基督教教义的.自己反而成了罪人。为此,他将受到惩罚,死后落入地狱,无论在这场斗争中,是他杀死克劳狄斯还是自己被杀。所以,哈姆莱特在他著名独白的最后.让奥菲利娅为他祈祷上帝的宽恕,如果他有什么不义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哈姆莱特在考虑行动与否的关键时刻,内心总是处在矛盾之中的缘故。由此可见,哈姆莱持不仅是信仰宗教,而且是真诚笃信的。

在三幕三场戏中戏后,哈姆莱特已知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但当他看到克劳狄斯祈祷时,却没有杀敌报仇。他此刻正在想的是:“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他用卑鄙的手段,在我父亲满心俗念、罪孽正重的时候乘其不备把他杀死;虽然谁也不知道在上帝面前,他的生前的善恶如何相抵,可是我们一般的推想,他的孽债多半是很重的。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山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复仇吗?不!”这是哈姆莱特宗教作用的又一突出表现:他此刻的宗教信仰展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哈姆莱特在行动上,特别是重大事情的抉择上,总是遵循宗教思想惩恶扬善。也正是这种原则使他在行动上拖延,使他失去了永难寻觅的最好的复仇机会。在宗教意识的影响下,他没能认识到他是在单枪匹马地和执掌大权的国王斗争,失去了这次机会便蹈人悲剧的结局。很明显,宗教思想对他具有何等严重的影响啊。

鉴于哈姆莱特执意要把克老狄斯送到地狱,他在等候更加残酷的机会:在三幕六场,这种‘’机会”来了:当哈姆莱特正在用刀子一样的语言戳进王后的耳朵里时,藏在屋内帐后的波洛涅斯惊叫起来。哈姆莱特丝毫没有迟疑,一剑就把他杀死了。他以为那是克劳狄斯正躲在那里偷听。这正是一个绝好的送他到地狱的机会。遗憾的是,他杀死的是波洛涅斯,一个爱管闲事的傻瓜。他的这种举动也有力地证明r哈姆莱特不是像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他是鲁莽和易于冲动的;事实上他是按照他的复仇原则采取的积极行动:当哈姆莱特问他母亲’‘,二那不是国王吗”的时候,就足以清楚地说明他的意识相当清楚而且知道他在干什么,而且还自言道:‘’…我还以为是一个你上面的人哩。·一”在随后的解释中,他很后悔杀死了波洛涅斯:“·,·…至于这位老人家,我很后悔自己一时鲁莽把他杀死;可是这是上天的意思,要借着他的死惩罚我,同时借着我的手惩罚他,使我成为代天行刑的凶器和使者。…”这里,他表达了天意不可违的宗教观念:他解释他的所为是充当上帝的“凶器和使者,,,完成上帝的意志,因为波洛涅斯“生前是个愚蠢饶舌的家伙、爱管闲事的傻瓜”。

克劳狄斯看到哈姆莱特平安归来,他的诡计落空,又生一计。他利用雷欧提斯急于王为父报仇的心理,设下毒计,安排二人比剑借机除掉哈姆莱特。.’他是一个粗心的人,一向厚道,想不到人家在算计他··…你只要预先把一把利剑混杂在里面,趁他没有注意的时候不动声色地自己拿了,在比赛之际,看准他的要害刺了过去,就可以替你的父亲报仇了。”〔四幕七场)而雷欧提斯为了达到复仇的目的,还在剑头上涂了一些毒药,“只要刺破他一点,就叫他送命,”哈姆莱特对此一无所知,只当作克劳狄斯为他安排的一次和雷欧提斯比剑而已,全无戒备:’‘叫他们把比赛的钝剑预备好了、要是这位绅士愿意,王上也不改变他的意见的话,我愿意为他博取一次胜利,万一不幸失败,那我也不过丢了一次脸,给他多刺了两下。”尽管他答应应战,可是心里还是有些不愿前往:为此,霍拉旭还劝他不要做他不愿做的事。但他最终还是按照《圣经》上说的去做了。“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五幕二场)这是《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十章二十九节经文的内容:“……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上帝不许,一个麻雀也不能掉在地上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坚信“上帝的旨意支配一切,你只管照做就行了”的宗教思想。

鉴于哈姆莱特坚持要把克劳狄斯送到地狱,他必须寻找到这样的机会,无论多么难找或他要等多久一否A4,他会放弃任何即使杀死克劳狄斯非常容易,或在别人眼里非常理想的机会,除非这个机会符合他的复仇原则,他也不管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他。事实上,这只是他一厢情愿。他的这种思想奠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剧终前,五幕五场,按照哈姆莱特的复仇原则,他又得到另外一个同时也是最后的复仇机会:这次他成功了。在和雷欧提斯比剑受伤后,他得知剑头有毒,那杯酒里也有毒,而这一切都是克劳狄斯所为,他立即杀死了他,实现了他的愿望。但是他自己也中计,死于克劳狄斯的阴谋,未能活着完成他’‘扭转乾坤”的大业。

L:R上这些分析和论述都充分说明宗教思想自始至终左右着哈姆莱特的言行,甚至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宗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因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目标,努力,奋斗”——成功之点
一件感人的事
如果遇上“狼”,怎么办?
两个小偷和财主
魔国
课间十分钟
我那“叽喳”妈妈
美丽的校园
如果时间倒流
我的老师
评选活动演讲稿
我和凡卡比童年
爸爸,我想对您说
我们的校园
学跆拳道
尊老敬老党员事迹材料
致富引领个人先进事迹
粮食局优秀单位先进事迹
检察院公诉科女检察官先进事迹
公司优秀经理部项目经理先进事迹材料
敬老好儿女事迹材料
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先进事迹
村级创建精神文明村主要事迹
物机部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制药公司药品研究项目组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测量技师先进事迹材料
铁路施工企业副经理先进事迹材料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公司预算合同部部长先进事迹材料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妇女享有一定的社会性成人的权利
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
审计准则讲解:审计报告[一]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独立审计三项准则讲解
浅谈非规范审计行为
时长的变形——叙事生命的选择
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舞弊审计的探讨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
赈灾救灾研究
修改《审计法》必须讨论的几个问题
审计调账的两种基本路径
加拿大的审计质量控制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解读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中心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