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2

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

一 关于那些自传性作品中,卢梭首先而且格外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这方面他实在是 说得太多,这里只消引《忏悔录》题记的开头和全书结束时的一节,想必便足以代表: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像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 来的人像。[1]

我说的都是真话;如果有人知道有些事情和我刚才所叙述的相反,哪怕那些事情经过 了一千次证明,他所知道的也只是谎言和欺骗……我高声地、无畏地表明:将来任何人 ,即使没有读过我的作品,但能用他自己的眼睛考查一下我的天性、性格、操守、志趣 、爱好、习惯以后,如果还相信我是个坏人,那么他自己就是一个理应掐死的坏人。[2 ]

要把不相信他的人“掐死”,当然是不太文雅,不过,也可以算是提出了最为坚决的 保证。

但自传有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吗?卢梭自传作品真实性的限度在哪里?如果说,即使他努 力去追求也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真实,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 问题 。 当然,对卢梭的表白表示充分信赖的人也是有的;在 中国 ,由于卢梭 研究 的缺乏,这种 信赖是延续到久远的——前些年巴金在《随想录》中力倡“说真话”,便屡屡提及卢梭 的榜样。但这种信赖大抵出于不那么靠得住的感觉。

毫无疑问,卢梭的自传在许多地方表现了极大的坦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写自己 好的地方还有所保留,写自己不好的地方却是和盘托出。[3]确实,我们通过卢梭的自 传了解到他的某些奇特的癖性,如性意识的早熟和性受虐倾向,了解到他曾染上的各种 恶习:说谎、偷窃、手淫……等等。他无所忌讳地描述这一切,这在他的 时代 ,尤其在 他已经跨入的上流 社会 中简直是惊世骇俗。在通常的社会心理习惯上,一个肯说自己坏 话的人总是被认为较为可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卢梭理直气壮地要求读者给予无保留 的信任。

但是,卢梭的这种坦诚,不能简单地看作仅是对其曾有过的生活经历的如实记述,这 里面包含着多重意义。正视自身的弱点乃至“堕落”,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骄傲;在 卢梭那里,它同时对贵族社会的以虚饰的雅致为特征的文化规范,显示出强有力的挑战 姿态。本来,在卢梭的时代,写一本书来谈论自己,给世人留下自己的画像,是地位显 赫之士才可以做的事情,而卢梭去做了;高贵的人们谈论自己,惯例是矜持的、优雅的 ,体现着贵族文化的趣味,而卢梭却在这里谈什么调情、手淫、偷窃。他闯进了他不应 该去的地方,搅乱了这里的传统与规矩,也毫不客气地羞辱了这里的贵人雅士。卢梭一 面津津乐道,甚至不无炫耀地谈论自己的带着下层社会无赖气的故事,一面嘲弄蒙田: “谁知道他挡起来的那一边的脸上会不会有条刀伤或者有只瞎眼,把他的容貌完全改变 了呢?[4]——这对贵族和他们的精雅而程式化的文化,是多么尖刻的责问!

当卢梭把“坦诚”变成一种炫耀、一种骄傲时,“坦诚”已经标志了一种道德姿态。 那么,它所揭示的 内容 不能够超出一定的界限——一个被揭示为极其丑恶的人,哪怕他 再“坦诚”,人们也无法接受他。换言之,卢梭在“坦诚”地写出自己的“坏处”时, 他对自己的德性已经有了根本的自信;或者,他只在某种预定的德性范围内表现他的“ 坦诚”。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卢梭对自己的人格有非常崇高的评价。《忏悔录》一开 始就宣布,他将完全如实地写出自己的“卑鄙龌龊”和“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两面 ;他说,即使让世上所有人都在上帝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也没有人敢说: “我比这个人好!”这其实意味着卢梭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心灵最高尚的人。

那么,卢梭的德性和他坦诚揭示的自身的丑陋,如何才能维持必需的协调呢?这一点在 他的自传里,表现得十分微妙。

首先,卢梭确信自己有一种高尚的“天性”,足以保证他即使发生堕落,也不可能导 致十分严重的后果。我们在卢梭的自传性作品里经常读到这一类表述:“我对人类生来 就这么亲切,又这么热爱伟大、真、美与正义……”[5];“让·雅克是 自然 造就的人 , 教育 对他改变极少,自出生始,各种各样的能力与力量就已经 发展 起来了……”[6] ;“我看出我永恒的本性跟这世界的结构以及主宰这世界的自然秩序是契合的,虚妄的 论断决不能加以破坏……”[7],等等。

当然,堕落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在《忏悔录》所写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里有颇 为详尽的描述。笔者在这里不再转述那些很多人已经熟悉的故事,但是,有两个要点需 要加以强调:

其一,卢梭通过自己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天性高贵而善良的少年怎样在恶劣的社会环 境中变坏的经历,这恰当地印证了卢梭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人并没有基督教所声称的先 天的罪恶——所谓“原罪”;人从自然那里获得的东西原本是好的,由于社会的原因人 才变坏。我们从这类故事中看到很明显的象征意义。

其二,卢梭述及的他的堕落行为,用抽象化的概念——诸如“偷窃”、“撒谎”之类 ——来指称,似乎是严重的不道德行为,但书中具体描写的相应的故事,却远不会给读 者留下过于恶劣的印象——有些故事,甚至还让人觉得不失为可爱。因为那些“堕落行 为”,既非出于害人之心,亦不对人造成显著的危害。

关于上述这一点,《忏悔录》中所写陷害玛丽永姑娘的故事具有很高的 分析 价值:卢 梭十六岁时在维尔塞里斯夫人家中当仆人,夫人死后,家中难免有些混乱。卢梭由于小 偷小摸的坏习惯,偷了一条他所喜爱的已经被主人用旧了的小丝带子。事情被发觉了, 卢梭一时慌张,便推说这是另一个女仆、诚实可爱的玛丽永姑娘送给他的;又由于害怕 丢脸,在两人对质时仍一口咬定是对方所为。主人无法辨明真相,把二人同时辞退了。 这一事件中,卢梭的行为牵涉偷窃、撒谎、陷害他人等罪名,但就事件本身而言,恐怕 只能说是少年人一时的不检点而已;那位玛丽永姑娘负着不能确定也说不上严重的污点 ,生活会受到多大 影响 也实在难说。总之,人们不能够在这件事上怎样严厉地指责卢梭 。但有意思的是,这事在卢梭的自传中再三被提起;事件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被设想得 十分严重,由此卢梭表述了与事件本身不相称的沉重的负罪心情。“我在童年撒的那个 恶劣的谎,这一回忆使我终生为之不安,直到晚年还一直使我那早已饱受创痛的心为之 凄然。这个谎言本身就是一桩大罪,它究竟产生什么后果,我一直都不知道,但悔恨之 情使我把它想象得非常严重,这样罪过也就更大了。”[8]他人无权否定卢梭对这一事 件的痛悔之心是出于真诚;但我们说卢梭自传中关于此事件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分析价值 ,乃是指它被卢梭宣称为是其一生中最大的和最后的(或者说是唯一的)的罪过。“这件 事甚至对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这唯一的罪行给我留下的可怕的印象,使我以后永 不会做出任何一种可以导致犯罪的行为。”[9]类似的表白在卢梭自传作品中反反复复 地出现,它揭示读者:卢梭以最坦诚的态度揭示的自己所有的丑恶,其严重程度均在这 一事件之下。耶稣说过:你们谁在心中认定自己是没有罪的,就可以用石块砸她。那么 ,谁又能确认,自己一生所犯的过错,没有一件其严重程度超过了卢梭所承认的?真的 ,谁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承认自己的罪过,是超越此罪过的途径;揭示自己最大的罪过,也就设定了自己一切 罪过的边界。我们指卢梭就“玛丽永事件”所作忏悔别有用意或许未免尖刻,但他确实 由此为自己的德性提出了担保——然而正像后面将要说到的,当时人就德性问题对卢梭 提出的指控,实有远远过于此者。

卢梭在再三宣称他的自传完全出于真实的同时,也没有否认,由于记忆的不完整,他 运用了一些想象的细节加以补充,或者“在真实情况之外添上一点妩媚”。只是,他认 为这样做完全无碍于他要求达到的坦诚与真实。[10]在卢梭的自传中,我们能够证实某 些内容确是出于想象、增添、虚饰。此类情形是否像卢俊所说的那样无关紧要?它对自 传面貌的形成起着何种作用?这些都是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分析 。首先说童年部分:

(二)在《致马尔译布先生》中,卢梭提到“我六岁就开始读普鲁塔克的书(指《名人传 》),八岁就能背诵”,而据《忏悔录》的记载,他接触《名人传》最早也是他七岁那 年的事[13]。《对话录》则说:“《名人传》是我的第一个读物。”[14]卢梭开始读普 鲁塔克究竟是六岁抑或七岁,这里面的错误当然不必过分计较。但值得注意的是,卢梭 十分强调他开始读《名人传》非常之早,并且这种阅读对他的一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没有根据来否认卢梭早在六或七岁就知道乃至翻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但若 要说在这种年龄上接触《名人传》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实在像是神话;卢梭也许并非有 意夸张,但却很可能把稍晚的阅读经验在回忆中向前推移了。其实,重要的是,“《名 人传》是我的第一个读物”之类的话,在卢梭那里已成为寓言:一个热爱英雄的孩子最 终也成了英雄。

(三)卢梭十岁以后因父亲逃奔异乡,数年中由舅父充当监护人,在那里他和贝纳尔表 兄成为一对伙伴。《忏悔录》中描述这一时期的生活快乐而又充满了亲情,但偶尔也有 这样的话:“如果说,由于管教我们的长者的偏爱,我的表兄在他们眼里好像比我高一 等,可是当我们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又比他高一等,这样我俩就算扯平了。”一个 寄居在亲戚家中的孩子,如果经常在 计算 着谁比谁“高一等”,这里面总是有心灵受伤 害的影子;而在致马尔泽布的信中涉及少年时的生活,卢梭更明白说是“得到的快乐太 少,而且还掺杂有苦味”。[15]这使得其他纯是赞美的文字显得可疑。

上面举出的都是细琐的例子,但在将回忆内容诗意化方面具有共同的趋向。这正是卢 梭记述其童年生活的文字的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卢梭的家庭,会发现它的情况相当糟糕:母亲早逝;哥哥不受家中 人喜爱,放荡不羁,十六岁离家出走,杳无音讯;父亲在卢梭十岁时因一场诉讼而逃奔 异乡,卢梭因而只得寄居在舅父家中;也是在十六岁,卢梭步哥哥的后尘,成为流浪儿 。这种环境中的生活究竟能有多少温馨是可疑的。卢梭在《忏悔录》中提到父亲去世时 的年龄,竟然整整错了十四岁[16]。这虽然是后来的事情,却也足以证明他和父亲长久 以来就是隔膜生疏的。但卢梭在《忏悔录》里,却把自己的童年、少年描写得像是生活 在伊甸园里,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想到,卢梭写作自传是经历了复杂的生活变化之后的自我确认,是为了把一 个合意的形象永留人世。童年在他的自传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这不仅仅被理解为生命 在时间上的初始阶段,它也被理解为一个生命意义、一种完整的人格的起点。正是因为 卢梭的一生充满变化,也曾经堕落,他的某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不可原谅,这种富于诗 意的、体现出英雄精神和正义感的人格起点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象征着卢梭所坚信的某 种高尚“天性”的存在。由于卢梭所描写的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极富于故事性,引起许 多研究者浓厚的兴趣。菲利普·勒热纳提出:卢梭在这里描述了一种关于自身怎样失落 、获救、回归的“个人神话”,[17]也是对《忏悔录》相关部分作出的有趣的阐释。

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性质的例子来作分析。

《忏悔录》第二章记叙年少的卢梭流落到都灵时,进了一家商店做伙计,对年轻美貌 的女店主巴西勒太太心生爱慕。有一天,卢梭来到她的房间,看见她正背对着门在窗前 绣花:

我端详了她一会儿,她的整个面容都有一种迷人的魅力,简直使我不能自持了。我一 进门就跪下了,以激动的心情向她伸出手臂……但是壁炉上的那面镜子把我出卖了。我 不知道我这种激情的动作在她身上起了什么效果。她一点也没有看我,也没跟我说一句 话,只是转过半个脸来,用她的手简单地一指,要我坐在她跟前的垫子上。……(我)在 她跟前尝到了不可言喻的甜密。在占有女人时所能感到的一切,都抵不上我在她脚前所 度过的那两分钟,虽然我连她的衣裙都没碰一下。[18]

关于这一故事的文字相当长,无法全引。 总结 起来说,卢梭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浪漫而 纯洁的爱情故事,这故事的重要特点,是既非纯精神的,又排除了肉体接触的狂热,是 把欲望抑制在情感的界限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是卢梭所格外赞赏的一种情感状 态。但是,我们在残存的《忏悔录》草稿中,可以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尽相同的描述:

……她此时也在镜子里看我。她转过身来,正撞见我因激动万分而喘息着朝她伸出双 臂,没有什么人能想象得出我处在这种状态被人抓个正着时所感到的恐惧:我的脸色煞 白,全身战栗,几乎晕了过去。可是她,却用十分温柔的目光看着我,用手指着她脚边 的凳子。……尽管我有几次大着胆子把手放在她的膝盖上,那也是放得那么轻,她似乎 根本就没有感觉到。[19]

按照常情判断,草稿的描述无疑更符合实际情况;由于情绪突然爆发,在短时间中心 情慌张、手足无措,也是人之常情。而到了修改稿中,却取消了那种慌张的表现,也抹 去了曾发生过的身体接触,变成“我连她的衣裙都没碰一下”。当然我们不能说卢梭对 事实作了多么重大的改动,草稿所写到的那种身体接触,实在也不能说就是玷污了两人 之间情感的纯洁性。但若是从“诗意”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区别却是非常之大:前一 种场景的优美动人,后一种场景的世俗气氛,真是不可相提并论。卢梭说他有时会在“ 真实情况之外增添一点妩媚”,但这一点增添的效果却是不可轻视的。

关于与乌德托夫人的恋爱故事的描述,也有与此十分相似的情况。我们先来看《忏悔 录》草稿中的一段:

我认为,她似乎是把我看作是一件属于她所有的东西,把我占为己有。

她不再对我说“请”字,她做什么,竟直截了当地下命令了。

她要我念书,我就念书。我念得不好,她就要我念两次或三次,然后就硬要我停止。 我很受感动,我要求她允许我继续念下去。她答应了,我才敢继续念。在我这一生中, 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地念过书。[20]

这一细节,在卢梭的记忆中无疑十分深刻,他才会将之写入简要的草稿。尽管卢梭接 着又说,在其一生中仅有一回,“我的嘴接触到了她的嘴”,[21]但上述细节表明,在 他们两人之间,已经有了十分亲昵的关系。

但这一细节到了《忏悔录》定稿中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与乌 德托夫人的关系,被卢梭说成是其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真正的爱情;但由于那位夫人是卢 梭好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并且他们仍在相爱中,因此卢梭与她之间的爱情,只能处在理 性的克制之下,它成了一种内在的激情——一种既难以分离又无法走近的爱情。在卢梭 看来,这种感情既高尚又优雅,远胜于世人的“粗俗的快感”。而草稿所描写的那种亲 昵的情形,尤其是乌德托夫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只是在最亲密的男人面前才会有的娇嗔与 任性,却会令人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怀疑;即使不考虑这一点,上述细节在“文学” 上也过于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无法与卢梭最终想要表现的诗化的情感谐调,于是它 就被排除出去了。

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都很细琐;而且,由于资料的限制,就是这样的例证也不能找到 很多。但我们由此确实能够看出卢梭怎样对他需要描述的事件进行诗化的改造。我们也 可以推断,这一种改造在卢梭的自传中普遍存在。卢梭或许会争辩:这不就只是在细节 上“添上一点妩媚”吗?但这种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的改造,却足以改变整部作品的氛围 。

我们所说的“诗化”,不只牵涉到各种细节,它还表现为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

在卢梭的一生中,与华伦夫人的交往是特别重要的经历。他于十六岁逃离日内瓦开始 流浪生活不久就认识了华伦夫人,之后直到三十岁时才彻底离开她;除去中间外出 学习 、谋生的时光,他和华伦夫人共同生活的日子也有十年之久[22]——可以说,他的整个 青年时代的生活是以她为中心的。华伦夫人是他背离新教改宗天主教的引路人(背教在 当时乃是重大的人生选择),是他的第一个情人、第一个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对象,是他 的主人和保护人,是他的“妈妈”。卢梭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他的丰富的知识(包括 在上流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礼仪知识)主要是在生活于华伦夫人家中时学得的。总而言之 ,用卢梭自己的话说,他可以算是华伦夫人的一个作品。

但卢梭与华伦夫人相处的生活绝不是可以简单地用是否“幸福”一类词汇来描述,这 里面充满了混乱的东西。根据卢梭在其自传中不知不觉流露出来的痕迹,根据其他学者 对华伦夫人情况的研究,我们能够分析卢梭这段生活中所存在的混乱和由此带来的精神 压力。

华伦夫人本人的早年生活恰与卢梭相似。她一岁失母,十岁丧父,生长在残破的家庭 ;十四岁出嫁,这场婚姻也令她感到不满。为了摆脱困境,她离开丈夫和祖国,成为撒 丁王庇护下的一名改宗者。据说她临走时带走了可以带走的一切财物,据说她毫无根据 地让人称她为“男爵夫人”[23]。也许 研究 者对她不无偏见,但这些材料多少能够反映 出她的个性。华伦夫人被人称为“女冒险家”,应该是有道理的——《忏悔录》中也提 及她经常被些江湖术士所包围,她的钱被用来做各种希奇古怪的投资。研究者又指出她 喜欢扮演男性角色,以保护他人、支配他人为乐,这也是可以从卢梭的描述中体会到的 。

还有,这位华伦夫人对两性间关系的看法显然与常人不同。据卢梭说,是华伦夫人的 第一位情人达维尔先生“向她证明她所遵守的妇道完全是教理问答中的胡说八道”,“ 使她相信不忠行为的本身实在算不了什么”。[24]不管怎么解释,总之这种道理成了华 伦夫人的生活态度。卢梭这样说过:“她可以坦然地一天和二十个男人睡觉,这样做既 不是为了情欲,也不因此而感到有任何顾忌。”[25]同样,不管卢梭在何种意义上说这 句话,它总是和一定的事实相关联的。

根据《忏悔录》,我们知道在卢梭与华伦夫人相处的那些年中,她至少有过三个固定 的情人。第一位是管家阿奈,他和女主人建立特别的关系,是在他二十岁前后;第二位 是卢梭本人,他是在1733年二十一岁时被华伦夫人正式收纳为情人的,当时阿奈并未失 宠,所以卢梭担当的是次席情人;第三位是个名叫温赞里德的理发师,在卢梭于1737年 出门旅行时被华伦夫人召为管家兼情人,当时也是二十一岁。那时阿奈已死,卢梭回来 后华伦夫人希望他和温赞里德做和平相处的“合伙人”(卢梭选用了这个味道很坏的词 儿),被卢梭拒绝了。从上述事实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华伦夫人的一种个人趣味:她喜欢 拿年纪轻而地位低于她的男子充当情人,并且通常不以一个为满足。

笔者稍费笔墨陈述以上事实,并无意批评华伦夫人及其周围人们的道德 问题 ,只是要 指出客观存在于卢梭那一时期生活中的混乱。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卢梭的笔下,华伦夫 人是多么美丽、高尚,他和“妈妈”(卢梭在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之后,仍然这样称呼 她)之间的那种奇特的爱情故事,又是多么地动人;这些文字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 经典。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只取卢梭回顾初见这位夫人时心情的一小节作例子吧,那是 什么样的一种激情啊:

我跑着赶上前去,我看到了她,追上了她,和她谈了话……我想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地 方。此后我曾多少次把我的眼泪洒在这个地方,用我的热吻吻这个地方啊。哎!我真想 用金栏杆把这块幸福的地方围起来,使全世界的人都来瞻仰它!谁尊重人类得救的纪念 物,谁就该跪拜前进到该纪念物的跟前。[26]

这段文字具有典型的卢梭风格:热情洋溢,夸张,并且总想绑着“全世界的人”同他 悲喜相共。考虑到华伦夫人对卢梭一生的重要性,以及少年卢梭在流浪生涯中从她那里 得到的温暖,我们能够相信卢梭以文字所表达的感情中包含着许多真实。但是,那些混 乱呢?他如果不想回避,又怎样去面对它?其实,关于与华伦夫人相处的这一段经历,关 于她本人,卢梭的回忆文字除了温馨和赞美,还隐涵着不少心理矛盾。在这里我们不妨 承认卢梭是费力地要做到某种坦诚的,他至少不想回避事实;但首先他要做到的是使那 些混乱在自己内心里得到澄请,从而能够给出某种合理和合于德性的阐释。譬如关于他 与华伦夫人——他“妈妈”——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过程,就被描述得十分特别。卢梭 说这不是为了别的目的——不是为了两性之间的爱,抑或哪怕是互相喜欢,当然,更谈 不上情欲,而只是由于华伦夫人为了使卢梭摆脱青年时期的危险,主动提出了这样的建 议。也就是说,华伦夫人以自己为牺牲,来实现对卢梭的拯救。

……于是我便第一次投入了一个女人—我所崇拜的一个女人的怀抱。我幸福吗?不,我 只是得到了肉体上的满足。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忧伤毒化了它的魅力。我觉得我好像犯下 了一桩乱伦罪似的……她呢,既不显得忧伤,也不显得兴奋,只有温存和平静。因为她 根本不是一个喜欢纵欲的女人,没有追求过这方面的满足,所以她既没感到性的快乐, 也不为此忧伤。[27]

也许当时发生的确实是一场没有性享受的床上游戏,有很多理由可以导致这样的结果 :卢梭对于“乱伦”的负罪感对整个气氛的破坏,另一个情人阿奈的影子,华伦夫人以 支配者自居的姿态,等等。但唯独卢梭提出的那个带宗教气息的解释是最难成立的(顺 带说,这颇相似于 中国 佛教传说里的观世音故事)。卢梭提供的资料证明了华伦夫人具 有收纳家中地位低下的年轻男子作情人的爱好,难道我们需要相信这都是为了“拯救” ?在卢梭的爱情观里,惯于把情感和身体的亲近分离开来,认为性欲的满足属于低下的 粗俗的要求,在这里他把那一原则又推进了一步:哪怕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只要当事人 并不以性的享受为目的,高尚的德操就不会被淹没。这实在是荒谬可笑的解说,但它至 少可以塞入卢梭的逻辑框架。如果不是这样解说,那么卢梭将要遇到的困难——就他所 处的 时代 而言——是难以解决的。

华伦夫人、阿奈、卢梭三人构成了一个关系特殊的小群体。卢梭同样用强调相互间感 情的纯洁性的 方法 来清洗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混乱。他说:“我们三个人就这样组成了一 个世界上或许是绝无仅有的集体。我们的愿望,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心灵都是共同的, 一点没有越出我们的小圈子。”[28]“这个可爱的女人的高尚品格的证据之一,就是她 能使所有爱她的人也彼此相爱。”[29]说一个女人高尚到能够使她的情人们彼此相爱, 这确实是少见的诗化——但这恐怕是伟大的卢梭说过的最令人作呕的话。

到了比上述文字约晚十年写作的《漫步录》之《漫步之十》中,卢梭对同一事件的说 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次归来决定了我的命运,(笔者按:卢梭在与华伦夫人初次相识后不久,被安排去都 灵接受改宗前的训练,约一年后回到她身边,他们长期的相处由此开始)而我在占有她 之前很久,我就只是活在她心中,只是为她而活着。我有了她就别无所求,如果她也和 我一样,有了我就别无他求,那该多么好啊![30]

这里借“如果”这一假设词表达出来的遗憾,明显针对着华伦夫人与阿奈的关系;换 言之,在这里所期望的感情结构里,排除了阿奈的位置。这才是人的正常感情,并且, 我们很难说这种正常感情,在卢梭生活于华伦夫人身边时,在他撰写《忏悔录》时,是 完全不存在的。只是,《忏悔录》那种表述,对卢梭来说有一种必要;无论为了说服自 己还是说服别人,这是安全越过尖锐的难题的一条路径。

格里姆——大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思想家,原来是卢梭的好友,后来成为死敌——说过 这样一句话:卢梭认识自己的天才太晚了。[31]把这句话扩展开来,我们可以说:卢梭 在很长时间里并未意识到自己会成为一个伟人,当他发现自己需要一种高贵的姿态时, 他已经不高贵得很久了。

在卢梭的一生里,最严重的事件绝不是他在少年时代偷了一根小丝带并栽脏在玛丽永 姑娘身上,而是他先后把他和戴莱丝所生的五个孩子统统送进了育婴堂,统统是在他们 刚出生时就送进去了。卢梭成名之后因各种缘故受到各方面的攻击,而由这一点所发出 的攻击是最锐利的。法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写下了刻毒的小册子《公民们的感 情》,号召把卢梭吊死(而如今他们两位在巴黎的先贤祠内分别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 这给卢梭造成了极大的刺激。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卢梭对“玛丽永事件”那样深切 的痛悔和完全不相称的负罪感,是一种情感对象的转移,也是通过夸大一项较小的罪过 来获取对自身的德性的确认,借此卸下由另一项远为严重的罪过所造成的自身心理上的 和来自 社会 的压迫。

卢梭之所以要扔掉那些孩子,原因其实很简单:戴莱丝只是个不识字又颇为蠢笨的洗 衣女工,卢梭并不爱她,而且一开始声明永远不会同她结婚(到了年老时,他终于正式 娶了她,那已是另一情形下的考虑了)。既然他不打算同戴莱丝维持一个稳定的家庭, 那些孩子当然就成了不必要的麻烦。而正象卢梭所说,在那时的巴黎,将风流生活的意 外结果奉献给育婴堂,乃是最正常不过的安排。问题只在于:卢梭后来成为一个声震全 欧洲的激进思想家,他在道德上指控了人类的文明,指控了现存的社会制度和宗教组织 ,并允诺为人类指出新的道路,那么,他自己必然会受到反弹的压力:他的对手毫不留 情向他索取关于其自身的德性的证明;伏尔泰吼道:你的五个孩子到哪里去了?

对这件事,卢梭在他的三部自传作品中都尽力进行了辩护,这些辩护词充满焦虑而令 人感到疲倦。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多展开。我们举出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证明:“ 真”或者说“坦诚”,在卢梭的自传里有其限度;当它有可能破坏 艺术 化的也就是诗化 的自我形象时,就必须作出退让。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卢梭自传中虚饰的情况是显然存在的。但是,卢梭又怎么 能够那样理直气壮、绝无保留地担保它的完全真实呢?

关于这一点,牵涉到卢梭对“真”的一种颇为特别的理解。除了他一再提出的他的坦 率的态度,在《忏悔录》第二部的开头,卢梭还给出了另一种说明:

我只有一个向导还忠实可靠,那就是感情之链,因为事件是那些感情的前因或后果… …我很可能漏掉一些事实,某些事张冠李戴,某些日期错前错后;但是,凡是我曾感受 到的,我都不会记错,我的感情驱使我做出来的,我也不会记错。[32]

而在《忏悔录》纳沙泰尔手稿本的序言中,卢梭还说过一段与此有关的话:

我使自己同时处在现时的感受和过去的印象的回忆之中,以便描绘自己内心状况的双 重性,也就是事件发生时及把它写下时的心情。[33]

按照卢梭的说法,他的自传的真实性是由其感情的真实性来保证的;他的感情绝不会 欺骗他,与这些感情相联系的事件因而也是可靠的。同时,他在写作时,通过回忆被唤 起的过去的心情与回忆往事时当下的心情发生了重合,这就意味着过去的事件会以一种 新鲜的形态呈现出来。

卢梭无疑为自传文学提供了一种饶有趣味的解释。他强调他的自传追求的主要是真实 的感情,是循着感情之链展开的,于是避开了虚构对自传的名誉的损害,同时却能够运 用小说的笔法描写鲜活的、动人的场景。按照卢梭的解释,在那种场景里出现的是重新 被激活的感情,犹如被唤醒的白雪公主,而不是任何虚假的东西。

但是,即使我们给卢梭以最大的信任,相信他用了最坦率的态度来写作自传,他的笔 也完全忠实于他的感情和记忆,这也不能保证他的描述符合事实的真相。一个“真”的 感情仅仅在感情意义上才是真的,它完全不必对事实的真相承担什么责任。感情富于想 象力,受感情支配的回忆具有选择性,两者都是善变之物,能够不知不觉地改变一切。

记忆有时被认为是对往事的拷贝,犹如一张张照片,但实际并不如此。我们回顾自己 的一生,发现有的记忆丢失了,有的留存着,这里虽不能排斥无法解释的偶然因素,但 是无论丢失或留存,这两者都是有意义的现象。当我们述说迄今为止的一生时,正是那 些不能忘记的事件描述了我们的生存样态,记忆便这样给出一个生命的定义。这正是记 忆的现实价值。

而一个完整的回忆过程也决不是在往事的碎片中漫无目标地寻觅。古斯多夫在《记忆 与人》中作过如此 分析 :“人企图忠实地叙述他生存事件的材料,而实际情形似乎非常 不同。无论如何,他总可以选择。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导向那些他认为最有意味,最值 得提及的方面。每一个单独记忆的涵义亦与整体想法相呼应。我们看到,自我叙述的人 尽力让自己的某一种形象特别鲜明,他从全部事实中分离出一个个人视角,他在众多的 过去事件中搜寻那个自我形象的肯定证据。他所叙述出的东西将被这幅自我形象引导, 他就这样按照他 目前 的念头逐渐创造出另一个自我。”[34]卢梭以后的自传作者往往拒 绝承担卢梭式的对“真”的义务,因为这个义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柏辽兹就说:“ 我只说那些我喜欢说的。”[35]波伏瓦毫不迟疑地宣称:“我当然把许多事情扔在了阴 影里。”[36]这些表述借以反观卢梭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回忆循着事件的线索展开,那么它会受到比较多的限制。而卢梭却是一个更注重 自己的内心和感情的人,他以此为“向导”来回忆往事,写作自传。那么,他所信誓旦 旦地担保的“真实”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生存是当下的生存,在我们的感情的各个层 面中,当下的感情当然是优先和具有支配力量的。卢梭说他写作自传时会“使自己同时 处于现时的感受和过去的印象的回忆之中”,但实际上,当往日的感情被当下的感情唤 起的时候,它就被后者占有了,重新融铸过了。沿着这样的“感情之链”去回忆往事, 往事必然要顺应感情的需要重新成形。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说及卢梭的“梦思”。所谓“梦思”在卢梭那里是一种富于情感、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与孤独相伴、多在 自然 环境下展开的思维活动;依照《漫步录 》所描述的情形来看,卢梭常在他所称的“梦思”状态中清理人生所面对的混乱与不安 。它对卢梭而言意义极为重要,以至卢梭曾经说:“我的一生只是一个长长的梦思”。 [37]而他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在恍惚的记忆之幕上再造一幅幅新的图景,在很大程度上 也具有梦思的性质。歌德把自己的回忆录题为《诗与真》,可能是因为他感觉到人的回 忆中很难区分那些是真实的,又有那些是想象和意愿的结果。的确,对卢梭的自传这一 解说也是适用的——我们正因此借用了这一书名。

关于卢梭写作自传的用意,瑞士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卢梭研究者斯塔罗宾斯基认为, 这是为了纠正世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38]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事实上,卢梭对自己将 以什么样的形象流传后世看得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说服别人,他的纯属个人 而又不易清理的若干生活事件,本可以避开不谈。之所以牵涉这些,应该说另有原因。 我们认为,自传写作对卢梭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即对自我的认定。 过于剧烈的命运变化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它往往造成精神崩溃。卢梭晚年也已出现 精神病迹相,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因此,认识自我,解释自我与外界冲突的根源,在 人格上建立牢固的自信使之不崩塌,成为卢梭内心迫切的需要。所以,自传写作对卢梭 来说,就是不断和自己说话,在文本形态上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当然,这也成为他说服 世人、为自己辩护的基础。

卢梭那样强调其自传的“真”,恐怕也正是因为他首先是对自己说话的。

但是,“自我”或许是最难认识的对象。在我们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很安然地支配着 我们的行动;一旦我们去注意它,它就变得恍惚不安,像一团模糊的、变幻不定的影子 。一个“自我”并不是单纯的整体,它包涵了多个不同的乃至是相互冲突的层面,犹如 一个多面人;一个“自我”也不能够在长时间中保持稳定,它在不同的时间里可能有完 全不同的样态。尤其是像卢梭那样经历复杂的人,回顾自己一生,会看到好几个不同的 自我。

从在文本上重建自我、说服大众并纠正其对于“卢梭”的错误认识的需要而言,卢梭 必须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给出人格上的统一性。卢梭也正是这样去努力的。他强调自己正 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种人”[39](需要注意到所谓“大自然”在卢梭那里等同于 上帝),对自我的特异性,他也声称这是因为他生来就和任何人都不同,“大自然塑造 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40]这就是要说明自我的统一性的根本来源和根本保证。 而对在自己一生各个不同时期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也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同样的根 由上作出解释。 此外,我还要不遗余力地表明我的心是真诚的;如果在我的著作中看不出我的真诚, 在书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证明它,那就表明我书中的话不是出自真心。

而注文则是:

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不过,在目前我还没有明显地察觉出来。[43]

总之,我们能够发觉,卢梭其实已经多少意识到他的“真实”是否充分可信的问题, 已经注意到文本的自我与本来的自我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可能。我们知道卢梭晚年反复 地写作自传性作品,反复地说一些同样的事情,这到底只是为了消除别人对自己的不信 任,还是,同时也为了消除心中自疑的影子?他好像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使它固定在文 本上,不让它逃走。

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有企图认真对待自己的人,才会面临这种难题。

卢梭把他的 理论 著作和他的自传性作品同样视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不知因何缘故 而未加采用、实际写得非常认真的《忏悔录》的纳沙泰尔手稿本序中,他对此作了详尽 的说明。他认为人类一直处于一种悖论状态:人因为不能够了解别人,得不到必要的比 较,所以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人又只能以这种对自己的不完全的认识为尺度去评 价他人,其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这种悖谬的循环几乎无法摆脱。因为,“即使最坦率 的人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他们保留不说的部分就是在说谎 。”[44]而现在,人类将获得一个机会,一个新的开始:他,让-雅克·卢梭,一个经 历复杂、内心世界最丰富的人,以最坦诚的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 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人们将有可能通过了解他来了解自己,通过他的忏悔 来审察自己的心灵;人们如果信任他——像应该做的那样,将从此停止在错误中生活。 所以他希望全人类都关注他,绝非过分的要求。

寻求自我是 现代 人为了支配自我、实现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努力。只是,认识自我是困 难的,正像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卢梭的坦诚也仍然有其限度,他仍然在诗化自己, 在许多地方“说谎”;但无可否认,他确实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表现得坦诚,在 历史 与 文化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他以自身为例,探究了人的真实;包括他的费力的自我清洗 、自我阐释,也因他对“真”的追求而获得值得尊重的价值。在人走向现代的过程里, 我们应该承认卢梭是一个历史的标志。所以,在对卢梭的自传作了那许多像是“揭露” 的解析以后,我愿在此借马克·埃德尔丁格的话给它以应有的赞美:

当文字应激情的召唤而产生的时候,当它根植入人类灵魂深处的时候,它就证明了自 己存在的理由;它能够超越时间和历史的偶然,表达一个意义。它自身潜藏着非时间的 特性,又因对永久的渴望而与神话相邻。虽然它对事物进行了压缩,但与此同时它使情 感得以延续,并赋予情感以形式。文字不应该锁住流动的一切,但那符号之锁将应心灵 的回响以及未来的探索而开启。它是永恒的。[45]

【 参考 文献 】 [3][7][8][10][12][13][30][39][41][42]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4][33]远方译.忏悔录纳沙泰尔手稿本序.[j]见[1]附录。

[6][11][14][31]见卢梭全集.[M]第一卷,巴黎,伽利玛尔出版社. [17]菲利普·勒热纳(Philippe Lejeune)著.自传契约.[M](Le Pacteautobiographique)巴黎,瑟伊出版社,1996.

[22][23]让-比埃尔·克雷芒(Jean-Pierre Clément)著.从罪恶的情欲到光荣的情欲. [M](De l'éros coupable àl'éros glorieux).日内瓦,斯拉特金出版社,1998. [35]伯辽兹著.回忆录[M],第一卷,巴黎,拉马里翁出版社,39页。

[36]西蒙娜·德·波伏瓦著.年岁的力量[M],巴黎,伽利玛尔出版社,第11页。

[37]漫步录[M]草稿,卢梭全集[M]第一卷(Oeuvres complètes,t.I.),巴黎,伽利玛 尔出版社,第1165页。

[38]让·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著.让-雅克·卢梭.透明与障碍[M](Jean-Jacques Rousseau,la transparence et l'obstacle),巴黎,伽利玛尔出版社, 1971年,见自传问题[M]部分。

[45]马克·埃德尔丁格(Marc Eigeldinger)著.让-雅克·卢梭,神话世界与统一[M](Jean-Jaques Rousseau,univers mythique et cohérence),诺沙泰尔,A labaconnière出版社,1978,47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母e上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件感人的事
如果遇上“狼”,怎么办?
我那“叽喳”妈妈
如果时间倒流
课间十分钟
美丽的校园
评选活动演讲稿
两个小偷和财主
我的老师
爸爸,我想对您说
魔国
我和凡卡比童年
“目标,努力,奋斗”——成功之点
学跆拳道
我们的校园
铁路施工企业副经理先进事迹材料
检察院公诉科女检察官先进事迹
粮食局优秀单位先进事迹
养鸡致富带头人事迹
物机部长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村级创建精神文明村主要事迹
致富引领个人先进事迹
公司优秀经理部项目经理先进事迹材料
敬老好儿女事迹材料
尊老敬老党员事迹材料
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先进事迹
测量技师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公司预算合同部部长先进事迹材料
制药公司药品研究项目组先进事迹材料
修改《审计法》必须讨论的几个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
大众文化的本土化研究
审计准则讲解:审计报告[一]
审计调账的两种基本路径
浅谈非规范审计行为
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舞弊审计的探讨
澳大利亚亚太意识的内涵与表现和形成的历史过程
分析国民政府时期公医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加拿大的审计质量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妇女享有一定的社会性成人的权利
时长的变形——叙事生命的选择
独立审计三项准则讲解
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赈灾救灾研究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中心思想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解读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