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传播学教学改革中多种教学技巧的综合运用

浅论传播学教学改革中多种教学技巧的综合运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传播学教学改革中多种教学技巧的综合运用

"

论文关键词:传播学 教学技巧 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传播学因其理论相对艰深、枯涩,令广大高校教师和学子感到教、学俱难。应立足于高校教学实践,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来探讨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增进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技巧的运用与教学效果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教学技巧是在教学活动中为有效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策略方法。传播学理论繁杂而又抽象难懂,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外,还必须在提高教学技巧上下功夫。

一、运用案例教学

目前比较流行的传播学教材大多具有理论丰富、论述抽象、缺乏生动具体案例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有如坠云雾之感,这就要求老师从专业要求出发,结合当下的传媒现象和新闻热点问题以及新闻节目、电视栏目来讲授理论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形象的新闻事例或传媒现象来学习理论,使学生体会更深刻,有“拨开迷雾见太阳”之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讲授“培养”理论就结合反腐败电视剧热播的现象进行讲解:自2001年春节期间中央一台播出了反腐电视剧《大雪无痕》后,反腐题材电视剧一部接一部奔涌而来,是什么在持续支持着反腐电视剧的热播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治宣传的需要。腐败现象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已不是个别,政府需要解决腐败现象在民众心头投下的阴影,具体做法就是利用大众传媒在电视剧中提供很多个案,每个个案都遵循同一模式—党内个别干部缺乏道德自律导致腐败,但最终邪恶势力被正义势力消灭。大众传媒重复这个模式,会不知不觉培养人们对腐败问题的认知,让人们接受这个模式提供的因果判断,从而实现大众传媒营造的“符号现实”掩盖“客观现实”,影响人们的“主观现实”。而“客观现实”与“符号现实”有些偏差,因为腐败现象出现根源可能是权力缺乏监督和制度问题等,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道德问题。可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建构“符号现实”,来帮助人们培养有利于社会和谐统一发展的“共识”。所以反腐败电视剧营造“党内个别干部由于道德自律缺失导致腐败,但最终邪恶势力被正义势力消灭”的因果判断,培养群众对政府、党的信任,培养群众对正义战胜邪恶的信心,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子,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诸如此类,只要教师平时多做有心人,传播学的所有理论就都可以找到适当又鲜活的传媒现象来加以形象地阐述,比如教师可以运用2006年发生的“6·26安徽池州”群体性事件来讲解群体传播中“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问题;可以结合韩剧在中国的流行,特别是《大长今》的热播来讲解“沉默的螺旋”理论;可以观察“9·11”之后“全球”范围的反恐、阿富汗战争爆发和伊拉克战争爆发来解释“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等等。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是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的集合,能够让学生的感觉器官全方位地感受信息,以及尽可能多地获取和记忆信息;能让枯燥乏味、抽象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直观的案例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课件中优美的音乐、精彩的图片、视听结合的视频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例如教师讲授“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时会解释:社会化指的是个人接收群体的行为和价值(群体规范)的过程;大众媒介对社会进行描绘,并对受众灌输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通过观看、聆听和阅读来学习人应该如何行动及判断什么价值是重要的,这就是大众传播社会化功能的体现。许多学生对如此讲述可能无法迅速理解和接收,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公益广告的视频—“爱情的行为不可随意”,马上就能使学生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有直观的了解。广告由两对恋人在恋爱中表现的行为组成:音乐浪漫地响起,第一对恋人中的男友为了向女友表白自己天长地久永恒的爱,故将自己的心深深地雕刻在一颗大树上,女友脸上露出幸福甜蜜的笑容,二人依偎着和美地离去,留下伤痕深刻的大树,此时广告话外音适时响起:“爱应该刻在心里,而不是这里”……音乐继续,画面上出现第二对恋人,男友在车站的候车室边阅读报纸边等待女友,当女友的身影出现,小别的恋人激动地飞奔向对方深情相拥,而此时手中的报纸和水瓶已经孤零地飘落在地,广告话外音响起:“爱情可以让人抛开一切,但不是这些”。两段画面播放完之后黑底的屏幕上庄严地显出了两行白字:“爱情天经地义,行为不可随意”。这段广告视频播完之后能触动观众心灵,在向往美好爱情的同时观众不知不觉接受了品德教育,观众会不由自主地遵照媒体宣传的群体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作为有着受传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学生,他们自然很快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的涵义,而且他们还在精彩视频中接受了浪漫音乐的熏陶和审美体验,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也变得轻松愉悦。"

三、设置课堂高潮

传播学中有大量艰深的理论,教师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理论的拦路虎,讲解起来晦涩枯燥,学生听后如过眼云烟,可这些理论对理解传媒现象或学术研究十分有益,所以教师不仅要设法将理论讲解清晰透彻,还要生动有趣,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高潮的方式来解决每节课中最艰深难懂的理论问题,也就是动用一切技巧和手段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理论的学习当中来,这样便于学生快捷地理解理论并记忆深刻。具体的做法有:设置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中领会理论精髓;用游戏的方式演绎理论产生的过程,让学生见证理论的诞生;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然地运用理论来思考争论,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感受理论的魅力。

例如笔者在讲授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时,就将所罗门·阿什所作的“线长实验”搬进了课堂,后来有学生对这次“实验”作了如下描绘—

“老师在讲到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的时候,给我们玩了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她在屏幕的左边画了一根直线,在右边画了三根直线,她问我们右边的三根直线哪根直线的线长和左边的直线最接近。起先,我还在底下暗笑,这不是很明白吗,右边的G线和左边的直线一样长,视觉效果就是这样。可是,当她叫起第一个同学时,回答是“A线”,这时候,我在笑话他:“怎么看的啊”。接下来第二个同学也回答:“A线”,我疑惑了:不会吧?难道真是我看错了,我使劲地擦了擦眼睛,可在我看来,还是C线啊。我没敢出声,这时,第三个同学也说“A线”,这下我彻底地晕了,于是一直盯着那两根线权衡,到底哪根线更接近呢?接下来,又有几位同学清一色回答了“A线”,但偶尔也有同学回答“C线”。到底怎么啦?如果老师叫我回答,我该怎么说呢?这时,老师说话了:“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最先站起来回答‘A线’的三个同学是老师事先安排的,我要测试的是你们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我忧然大悟,没想到我们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线长实验”,学到了群体压力的知识。”

从当时课堂的情况和后来学生的描绘看来,笔者演绎的“线长实验”收获了预期的效果,可见设置高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艰深的理论中来,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理论,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四、贯穿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

在传播学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在理论教育中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人文意识和爱国意识,使学生形成自觉的、公正客观的舆论监督意识,自觉抵制虚假新闻、抵制有偿新闻,自觉拒绝黄色倾向、拒绝低俗化、拒绝恶意炒作等等。例如在讲授“群体规范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来分析,并将相关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融会其中——

“9 ·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民众沉浸在一片群情激奋当中,并且集体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热情,美国民众认为全国人民应该团结起来打击恐怖分子保卫国家安全。美国广播公司ABC在他们的新闻节目标志中用了“美国反击”的字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在屏幕的下方展示美国国旗,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主持人在对美国副总统访谈的时候专门佩带了蓝白红三色的丝带。媒体的爱国主义表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就是媒体表达了与观众一致的群体规范或价值取向,所以他们的观点受到了观众的支持拥护,说服效果得以加强和扩大。而有位主持人因为在节目中不慎对劫机者用了“壮士”这个颇有积极意味的词,引起了许多观众的不满,第二天有广告商将这档节目中插播的广告全部撤消,这就是当传播者的观点与观众的群体规范不符时,观众抵制信息的接受,使说服效果减弱。

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美国媒体的“爱国主义”新闻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了避免与公众的群体规范或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媒体必须对公众的群体规范或公众的舆论保持高度敬畏的状态?如果这样,新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如何保持呢?新闻工作者该如何对群体规范和公众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呢?新闻媒体是迎合群体规范还是坚持新闻客观独立的立场呢?在学生稍作讨论并回答提问后,教师最后总结:媒体对群体规范一味迎合有两个弊端,一是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引发灾难,例如美国媒体在爱国情绪中衍生的支持战争宣传,间接导致美阿战争、美伊战争爆发,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无数无辜的平民和部分美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痛苦;另一弊端是会为媒体自身带来危机,比如带着蓝白红三色丝带的新闻主持人,会让观众认为在爱国主义热情驱使下媒体无法提供真实公正的新闻,当新闻的公正性和真实性都遭到质疑的时候,这家媒体就会出现信任危机。总之新闻工作者需要有正确的立场,但不需要突显感情,新闻媒体的责任是报道事实真相而不是用情绪感染、煽动观众;新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客观真实的立场,而不能任个人意志、所谓的爱国情感及经济利益来支配或改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立场。

这样既将抽象的理论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可见,在理论教育中贯通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为生硬的理论注人人性化色彩,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素养,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优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奉献精神鼓舞我们前进
展望2005
活在今天
期盼2008年奥运
正确处理垃圾
捕虫高手=盘中餐? —记一个青蛙老爷爷的自述
呵护生命
种瓜得瓜
春园赏景
美丽的校园
我为书疯狂
我的一家
美丽的北湖
让爱改变一切
菊花表真情
公安局治安大队教导员事迹材料
手术室护士先进事迹演讲稿
腹腔镜胆微创手术主治医生事迹材料
工程施工公司试验室主任事迹材料
顶管项目部副经理事迹材料
社区女民警先进事迹材料
项目部生产部部长先进事迹材料
项目女经理事迹材料
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演讲稿
小康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车站副站长先进事迹材料
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队长先进个人事迹
项目部安全员先进事迹材料
综合队保证班班长先进事迹材料
公司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比较研究
独白式课堂教学的审视
“三曹”生命意识与文学审美观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若干问题(一)
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财政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判断和移送问答
论民间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4项审计准则要点剖析
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评国际舞弊审计新准则及其借鉴
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审计独立性探析
刍议会计报表审计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演变史
《祝福》“然而”后面省略的是什么
小说叙述语言的语用分析和读解──鲁迅小说《祝福》语言例析
从《祝福》看“鲁镇”的女人们
幸与不幸──《祝福》的人生价值
一个蜷缩着的灵魂──看《祝福》插图
从《祝福》中的孩子形象看小说的悲剧色彩
谈《祝福》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祝福》中体现的人性弱点
从《祝福》看肖像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祝福》的文化思想批判
《祝福》千问
浅谈《祝福》中的“说说清楚”
关于“然而……”的理解──鲁讯《祝福》语言艺术赏析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
眼神里透出的悲剧命运──《祝福》祥林嫂的眼睛描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