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浅议水利高职院校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论文关键词]水利高职校训 一体学训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对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及实施成效,从而为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水利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发展,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关系民生的水利行业,因此更加肩负着培养水利人才的重任。水利行业新的发展形势迫切需要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我国其他类型高职院校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科学性不够。水利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缺乏与水利行业的紧密对接,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市场预测和专家论证,新增专业难以与水利行业发展相适应,已设置的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改革,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目前,水利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已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全国水利行业61.9万名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61%;水利行业特有工种技术工人31.4万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特有工种技术工人总数的1.15%。

2.课程建设因循守旧。水利高职特定的育人功能是为水利行业服务,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水利行业的用人标准应保持一致。虽然教学计划每年都在进行修订,但囿于学院多种条件的限制,课程体系并未进行大的改革,因循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不灵活;课程内容与市场要求脱节,过于陈旧落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不结合职业和岗位的能力培养实施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①实践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行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实训主要以校内为主,最终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难以适应现代水利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而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是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依据和基础。伴随着水利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可以将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定位为“培养面向水利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是一种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和水利水电行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②但水利类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却过于笼统、通俗化,难以有别于一般的工程型、技能型人才,对深化水利类高职专业的改革,构建“高素质、强能力、大专业、活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整合构建水利类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很大阻碍。这些都迫切要求水利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二、水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1.社会对水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高职高专水利类专业的范畴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工程水利设计、施工、管理为主,扩展到对整个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与管理。要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障问题,必须建立以流域统一管理为指导思想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在城市中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国际水管理的潮流。随着水资源保护意识的逐步深入,逐渐富裕起来的城乡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用水条件和水环境,水务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需要。而水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不愿下去且也留不住,出现了县级、乡(镇)主要为城乡防洪排涝、水利水电行业、给排水建设、新农村建设、水环境保护服务的水务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和空白。这类人才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水利水电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更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队组织能力与交流能力等。可见,水利水电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同于搞勘测、规划、设计的工程型人才。

2.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水务管理专业为例,它实行了“5+1”人才培养模式,即5个学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材等都比较完备。但在多年的发展中,该专业还存在一定不足。如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没有形成比较完整成熟的融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培训、岗位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

三、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根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学院将瞄准我国水务管理一体化事业的发展,通过对水务行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和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单位合作,持续改进水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为切入点,着重进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特色教材、实训环境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建设,并推广应用到其他相关专业,服务学生就业;整体提升本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水务工程建设、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行业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性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为重庆市水务事业服务,并带动西南地区水务事业发展。

2.“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校企一体,学训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内的水务技术实训中心和水环境监测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开展“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学训融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服务专业为宗旨,拓展教学活动领域;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③ " 3.“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建立政校企合作平台。学院拟成立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与永川区水务局、重庆市水环境监测中心、重庆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企业与学校双向互动,合作共赢。企业参与制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承担工艺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和部分课程教学工作,主持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2)确立“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水务管理专业政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岗位要求、工作过程”原则,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规范、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与需求,聘请水务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审查和评估水务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及其实施过程,调研、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对开设课程及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内容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与面向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融通,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融合,“教、学、做”一体化,使毕业生不仅取得学历教育毕业证书,还至少可获得施工员、监理员、制图员、水处理工、泵站运行工、水质分析员和环境影响评价员等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学院骨干教师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编写特色教材。通过实用、特色的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并与其就业紧密对接。

(3)构建真实情境和资源共享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建立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校中厂”,突出“真实工作环境”的特点,以校内水环境监测中心、生产性实习水厂为基础,完善水务管理专业实训条件,新建水务技术实训中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④;以“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为基础,坚持“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深化现有校企合作关系,开辟新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为学生在顶岗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创造条件;创新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机制,确保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大投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4)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体制。结合“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启发、引导、研讨、参与、交互、自学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法、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演示探究、操作示范等,重点应用“现场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考核方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实施“内外监控、多维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的评价方式,做到企业、家长、学生三方满意。

(5)创新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机制。“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校外顶岗实习阶段的效果。顶岗实习与一般实习不同,一是教学环境有变,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学生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要将实训中掌握的技能在生产中进行再实践,要与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工作;二是要善于发现理论和实训与现实的分离与融合,从而完成对专业课程的补充学习。因此,顶岗实习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完成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创新管理体制,配套相应的实训管理体制作保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潜力,建立校企合作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⑤

四、水利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学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实现了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一体,学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实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使职业教育真正进入了职业的教育,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了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了职业学院学生就业的难题,培养的人才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互利共赢。

2.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水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行业企业顶岗实习后,思想会发生很大变化,逐渐由稚嫩走向成熟。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院的影响。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人文素质高”的毕业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注释]

①吴尚忠,王维新,夏娜.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210.

②闫玉民,白景富.对水利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

(6):31.

③梁世翔,王芳.基于学、岗、就“三态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

(9):113.

④雷华.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和价值创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09

(27):14.

⑤张堂田,来景辉,朱丽君.高职院校“两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2009

(5):104. <>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爱画画
当官的烦恼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
交通安全
悠悠母校情
在比赛中成长
家乡小镇
和月亮聊聊天
看《鲁滨孙漂流记》观后感
我的理想
无题
秋游连续剧
紧张的十分钟
练毛笔字
宠物世界
烟草公司销售部先进事迹材料
劳动局副局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集团公司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事迹材料
学校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创先争优典型材料
市审计局干部事迹材料
转业军人先进事迹
中铁总公司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市政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铁路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乘务长先进事迹材料
争做知识型职工标兵先进事迹
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事迹材料
农机局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谈如何提高CPA审计质量
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
读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体会
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使命
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加强乡镇内审工作
论1931年荆江地区的赈务
分析新历史主义“文史合一”观的形成
构筑乡镇审计工作发展平台
企业偷漏增值税的审计切入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营销审计
弗莱的文化理论实践研究
网络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
分析邓小平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实质重于形式:一条容易引起审计失败的会计原则
把握“三个对于”搞好外资运用审计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想
不落的太阳──读《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写作特点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读《老人与海》有感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送友人入蜀》解析
让不和谐奏出美丽音符──谈《老人与海》的课堂教学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备课笔记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学资料
读《老人与海》有感
《蜀道难》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