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地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发挥网络自身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其隐性德育功能,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竞争,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课题。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德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集会、广播、墙报、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还需注意发挥隐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一、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

(一)校园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很多人迷失自我,在网络世界里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地位和社会责任。由于学生群体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引起道德失范和行为偏颇,比如价值观念趋向金钱和实用主义、过于理想化、思想多元化、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有的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都在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形成极大反差。此外,网络普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比如网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和泛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匿名发帖和网上“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封建迷信的泛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为不利;网上各种不同观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相互激荡,互相渗透。良莠混杂的思想,甚至消极、不健康的观点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增加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些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功能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应对。因为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炮灰”。

(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面极广、传递速度极快、影响力极强。当今,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世界凭借其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丰富的知识资源击败了其他多种媒介,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获取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目前,作为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教育科研网,网络用户已经高达2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中国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已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这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推广,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起了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可喜的契机,即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又多了新的媒介和方式—网络。 "

二、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突出强调了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内在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的范式的网络道德也随即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道德样式。比如说:在网络世界中,上网的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可以隐姓埋名,但他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人的行为也要受到网络本身所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所以,培养高尚的网络情操和道德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广大学生主动遵循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巧妙地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并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建设网络文化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的新内容就是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指远程教学、角色虚拟及网上聊天、“网恋”等。此外,在网络中还出现了大量“原创文学”“原创思想”等,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有机要素。

(二)创新校园网络德育的鲜明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软硬相结合的原则,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办好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主流网络阵地。校园网络除了德育功能之外,还应体现“教育、服务和引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开设职业指导、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出国信息预告等为学生服务的栏目,以服务学生为基点,达到服务—教育—引导学生的功效。网络宣传应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并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正面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频率,把我们的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指导性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用诚挚的服务,争取和强化网络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也很重要。通过辨伪存真,进而形成完备的网络应急干预机制和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支明暗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网络骨干力量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及时引导网上舆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预防有些学生和不法分子散布不负责任或是别有用心的“小道消息”,制造事端,教师在网络上一定要及时发出正面的信息,抢占主动权。

(三)教育者应注重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逐渐使传统教育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弱化。在这些信息量丰富,且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优势相对弱化。而且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被引入今后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因此,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教师应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如教师可以利用QQ、MSN、博客(Blog)、QQ群、飞信、网站等网络载体,发布健康有效的信息、言论,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必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创建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转变。以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的接受度考虑不够,往往片面地强调单向的灌输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网民”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班级和先进个人上网,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布在网络上,这样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别的同学以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加呵护。今后,我们将把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己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隐性作用,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平安是福值千金
读《朝花夕拾》有感
观《暖情》有感
读《王羲之练字》有感
读《石娃》有感
痴迷成就天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忏悔》有感
读《勇敢是母亲的本能》有感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读《信念》有感
读《如果麦子没有考验》有感
父爱是一座山
读老舍名言而发出的感悟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谈《光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浅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
简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
关于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试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与任务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浅谈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误区举隅及反思
关于“两课”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几个维度思考
浅谈整合多重研究范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实效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五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二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三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地球爷爷的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三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二
《地球爷爷的手》第一课时对比教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之四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设计之四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