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9

木兰故事·中国形象·他者言说(1)

(A)

纵观当代,日益拓展的文化交流在不断消除西方人对东方世界的偏见,修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论者指出:“在对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的表述上,过去,美国传媒往往将其片面地解读为女性的或粗野的异国文化,但是从中美两国的当代影视和畅销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来看,随着近年来东亚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他们对中国人形象的大众表述和解读有所变化,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正逐渐显示出新的一面。”并特别举出被美国影视业以大制作动画巨片形式推出的《花木兰》为证据:“不可否认,近年来美国大众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表述,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描写都体现出重新建构的趋势,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积极面被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花木兰在美国电视连续片和迪斯尼乐园成了一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新的中国女性形象。在原创动画大片《木兰》中,美国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武艺高强、诚实的女英雄,在与外敌的斗争中,木兰的形象再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具有的不畏强敌、敢于战斗的民族精神。在美国迪斯尼乐园里,大量身着中国古代服饰的木兰玩偶和美国著名的芭比娃娃同列纪念品柜台,每周下午都要举行木兰花车游行,当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由中国鼓引导前进时,当木兰的形象和被擒的单于形象出现时,大批的美国游客见到的不再是那种裹着小脚的病态女性形象,而是深刻感受到《木兰诗》中表达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气概。”诸如此类表明,在西方人对中国人文化身份的再阐述中,“中国人形象的女性化特征逐渐得到改变”,“以柔弱女性为象征的中国文化特点正在被解构”。[1]

(B)

熟悉中华文学史的读者都知道,从华土产生的“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由于其女扮男装的不平常性别叙事,天生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是跟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相联系的。将其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木兰文化的题中固有之义,未必是当代西方老外们的“重新建构”。

即使是近年来国内被视为传统木兰题材的重新演绎的龙江剧《木兰传奇》(白淑贤主演,曾获国家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一方面紧扣活生生的人性做文章,从“人”和“女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木兰女的一生,写出了英雄的儿女情长,刻画了英雄的心灵悲剧,揭示了其在所难免的心灵痛苦与情感冲突;一方面,又努力让历史上这位传奇女子在此痛苦与冲突的炼狱中升华并成就其英雄人格,该题材固有的英雄主义叙事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从更深刻层面得到了强化和张扬。从由龙江剧名角白淑贤主演的该剧中,观众们看到一个山乡少女在国难当头时是如何作出万般无奈而又义无反顾的抉择走上女扮男装上阵杀敌之路,看到一个红妆女子是怎样经历痛苦的心理磨炼从纤弱少女转变成叱咤风云的“男性”将军的艰难过程,看到战争是如何将一个女性推上辉煌的英雄宝座又如何将这个女性纯真的恋情深裹在铁甲之下再毁灭在战火之中,看到一个驰骋沙场的女性是如何清醒地承受着个人难言的精神苦痛又如何自觉地肩负起为国分忧替民解难的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当今西方影坛演绎或再度阐述“木兰从军”时,对此巾帼英雄身上“阳刚之气”的渲染,不过是对这个东方故事固有主题的照单收取和顺势传达而已,老外在这点上并不比古今中国人有更多的发明;既然如此,就该影片对女主角“阳刚之气”的张扬而言,也就不足以作为“解构了东方主义把中国文化女性化的传统”的证明,不足以作为西方人“对中国女性的描写体现出重新建构的趋势”的证明。辨明这个大前提,有利于我们继续展开以下论析。

(C)

立足性别批评,我们发现,本土文艺作品中女扮男装功成名就的花木兰形象,实为封建时代受制于男性中心社会的中国妇女渴求消除性别歧视获得男女平等之心理欲望的外化,也是她们假作家之手借梨园之艺营造的一个“白日梦”。作为男性本位社会中女性的心声表达,作为男性本位语境中女性的精神呐喊,“木兰从军”文本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又不能不看到,有如传统文学中诸多描写女子易性乔装故事的文本一样,借“女扮男装”表达女性理想的木兰文本,也有其命定的局限性,因为它终归不过是一种攀借男权话语(扮男)以谋求女性权利表达的错位话语形式。也就是说,在男性居主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当女子为争取自身地位和权益而不得不假借男装乔扮须眉时,当女性为谋求人生价值实现不得不以放弃自身性别角色向男性角色规范认同作代价时,这对女性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悲剧式的无奈。

一方面,在“扮男”的假面舞会式游戏中,女性自身的性别角色实际上处于被抽空的状态,从中除了看见一个“雄化女性”外还有什么呢?就像天体中反射太阳余晖的月亮,后者自身固有的光芒又何在呢?另一方面,女性在社会政治舞台上的全部成功,也无非是借助“扮男”的游戏才得到暂时满足的。归根结底,“女扮男装”的巾帼楷模塑造模式所强调的男女平等还是以男性价值标准为前提来评判女性,这种所谓“平等”仍是被先入为主地铸定在男性中心的话语权力构架之中的。处在男性中心的强势语境中,女儿们似乎老早就被洗了脑子,遗忘了自身母语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因为“扮男”的实质无非是从言谈、举止、服饰、外貌、习惯等各方面都让“女人向男人看齐”,女性权利争取也就变味成“女人要当男人”的呐喊,一个性别错位的精神呐喊。须知,一旦什么都被纳入男性思维的轨道,一旦采用男性社会的价值标准来框定女性,后者自身的特质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忽略、怠慢乃至消解。在这种错位的性别假面式游戏中,自身应有的性别特质处于被抽空状态的木兰女除了是一个“雄化女性”外,还可能指望是什么呢?一个雄性化的女子,其基于自身性别特质的人情味又从何谈起呢?

诚然,人们赞美女中豪杰、崇拜英雄主义无可厚非,可是,在任何造神的运动中,对象一旦被涂上浓厚的神性色彩就难免要冲淡、减弱固有的人性本身。既然性别问题缺席,木兰故事中剩下来可供大肆渲染的,就只有那壮烈威武的英雄故事。况且,在群体意识凌驾于个体生命之上的传统中,在男性气质总被视为优于女性气质的社会中,惯例是崇拜英雄却不惜将其“单面化”推向远离人间烟火的境界,似乎沾染了后者连“hero”这字眼也不纯了。须知,汉语中“英雄”的生物属性是“雄”而非“雌”;英文中,兼含“英雄”和“主角”二义的“hero”的性别归属,也是在社会文化领域处处居主占先的男性。中西方文化史上,作为具有普同意义之总称的、被传统观念视为“创造历史”主体的“英雄”或“hero”这字眼儿,在性别归属上都是作为“一等公民”的男性。由于这种片面化理解英雄的思维定势,由于“女扮男”题材固有的局限性,在东方文学史上,自古以来根据木兰从军故事编码的众多作品,在刻画木兰艺术形象时总是不约而同地倾向“宏大叙事”,多从她身上所体现出的群体道德如爱国思想忠孝观念,以及她的英雄魄力阳刚之气来歌颂她赞美她,却少有人把她放还到作为个体的人的位置,尤其是一个活生生的女性位置上去揣摩其隐微婉曲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多样的情感冲突。对此人物角色自身应有的“女性特质”,长期以来都有意无意地回避、淡化、遗忘着;即或偶有涉及,也往往失之肤浅。

传统木兰故事中隐含的上述问题,在“女权主义”呼声看涨的当今西方世界,会不会被影视界的洋编导们注意到呢?或者说,老美拍摄此片,会不会触动“性别”、“女权”这根现代西方社会颇为敏感的神经呢?对此,我们暂且不下断语。不过,当人们津津有味地观赏了这部动画巨片之后,有一点想必是得到大家认同的:尽管该影片并未在性别视角上刻意为之,但为了强化女主角的人情味,为了激发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以获得更广泛的心理共鸣,也包括为了追求更好的观赏效果以及营销利益,其在人物处理和事件敷演上动了不少脑筋,也取得了某些未必不值得认可的效果。也就是说,西方编导对此东方题材并未照单全收,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比如,从主要情节看,该影片的前半部基本是东方原有的木兰替父从军故事,后半部则根据西方编导的发挥来讲述木兰暴露女儿身后经历种种磨难以及最后立功受封;东方故事中木兰为国立功是在“女扮男装”下完成的,西方影片中木兰为国立功主要是在现出女儿身之后。又如,华夏百姓所熟悉的木兰是个喜欢传统女红的乖乖女,《木兰辞》开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即道明此;到了西式动画片中,木兰却被描绘成一个模样夸张的可爱女孩儿,她顽皮淘气,甚至还屡屡闯祸,有了好些搞笑的情节。再如,东方故事中的木兰是在战争结束之后才“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向军中同伴亮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底牌的,而美式影片在展开叙事的过程中,却早早就向观众揭了女主角的性别谜底,让那个英俊的少年将军尚(Shang)早早就发现负伤的木兰是个妙龄少女,为了求婚,他在片终竟然一直追到木兰家中去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异国他邦的编导围绕木兰的女儿身份大做文章,制造出诸多西洋式笑料来强化影片观赏性,却无意中使被东方传统意念神化得高不可攀的木兰姑娘回到了人间。作为东方故事的西方解读,作为神化题材的世俗演绎,如今这颇有人情味的改编使观众觉得亲切,更容易接受认同。何况,就其根本而言,影片在塑造木兰作为巾帼英雄形象这点上,仍然是尊重故事原型而基本定位不变,只不过多了些人的活泼气息,多了些平民化视角中的人文关怀。也许,只有读懂了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的木兰,才能真正认识作为英雄的木兰。就这样,一个板着面孔以教化为主的东方题材在娱乐化的西式包装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身着古装的木兰姑娘一夜之间成为了驰誉全球的国际知名人物,这的确是跨文化传播中饶有意味并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没有“高、大、全”式紧箍咒的耳提面命,享有更多创作自由(改编也是一种创作)的洋编导将木兰女处理成了一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顽皮可爱的女孩,以种种世俗气息浓厚的搞笑情节取乐大众。也就是说,西方电影编导对木兰形象的“重新建构”,与其说是重在对“阳刚之气”的渲染,勿宁说是对其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本性和生活气息的还原与强化。

一个古代东方女子,凭什么扣动现代异国观众的心弦?坦白地说,由于该巾帼英雄的庄严神圣形象在东方民间信仰中定格已久,初看这部以儿童化视角定位、掺入诸多异国情调的笑料、甚至连女主角形象也被大大地漫画化了的影片,吾土观众是很容易产生闹剧式的不严肃感觉的,以为好莱坞那些老外是在故意拿我们历史上的女英雄“开涮”以搞笑取乐。对西方影片这种异于东方常规的文本处理,我们究竟该作何评价呢?也许,除了上述,异国拍此影片多多少少也跟当今学术界屡屡讨论的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有关。充满文化优越感的西方人对待东方世界向来是怀着某种“猎奇”心态的,就像穆斯林世界的妇女一样,后者在前者心目中总是被罩上一层不可捉摸的神秘面纱,成为前者“窥看”不够的对象。在空气里充溢着饱和的商业化分子的大洋彼岸,赚钱精明的影视制作人偏偏就选中了这样一个性别错位式“女扮男”的古代东方传奇,并且为之涂抹上浓浓的“戏说”色彩,恐怕不能说绝对没有投合西方观众以“窥视”东方为乐的意图,对之我们不应忽视也不必讳言。

(D)

对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认识,归根结底,也就是对中国文化形象和文化特质的认识。有关中国文化特征问题的探讨,向来途径多多,也说法多多,各有其优劣,反正是“条条道路同罗马”。其实,从性别视角检讨历史可知,仅仅认为“把中国文化女性化”纯粹是满怀东方主义情结的西方人的独家发明,恐怕也不全是事实。

由此看来,不单单是西方人“把中国文化女性化”了,而是中国文化原本自古就有某种雌柔化色彩。承认这点,我认为并非什么绝对不光彩之事,因为,说中国文化有雌柔或女性气质,不等于说中国文化就是病态和畸形的;说中国文化有雌柔或女性气质,也不等于就是在污蔑中国文化或抹杀中国人的正面形象。换言之,“以女性气质为象征的中国文化特点”跟“以柔弱女性为象征的中国文化特点”,不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命题。辩证地看,有如男性化的阳刚气质,女性化的阴柔气质对于一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同样是既有负面也有正面的,关键是在实践层面如何运行;即便是作为性别群体的女人,除了“裹着小脚的病态女性”,还有更多不裹小脚亦非病态的女性,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况且,在学术研究中说西方文化富于男性色彩而中国文化富于女性色彩都不是绝对的,正如我在《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一文末尾所言:“在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史上,柔性化审美气质有着多角度辐射和多层面渗透,对之作出正面审视和剖析,恰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本土文化的特色和本质。当然,从学术上探讨这种气质,不等于就无视本土文化阳刚的一维。从跨地域、跨文化视野看,说重情感讲伦理更内向的中华文化在气质上偏重柔美,是同重理性讲科学更外向的西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必然是阳刚和阴柔双重气质的统一体(正如人类有男有女),可以有偏重而绝对不会有偏废。中华文化,当然也不可能例外。”[5]明白这点,对于西方人说中国文化有女性化色彩的言论,一方面我们的确需要警惕他们有可能借此话题将文化歧视隐含其中,另一方面也不必大动肝火,让简单化、片面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淹没了我们的学术理智。

仔细想来,国人多年来之所以对把中国文化与女性气质联系起来感到格外敏感,也几乎百分之百地不认同,除了民族自重心理上对异邦话语他方指认的拒绝,根底上恐怕还是跟一种以男尊女卑为底蕴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不无瓜葛:女性是弱者,是第二性,是次等公民,是与匹夫小人同流者。在此传统性别观念下,任何事物,任何理论体系,任何文化形态,只要跟女性跟阴柔气质一沾边,就有某种贬值、降格、掉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话语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男性跟阳刚气质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大众眼中的“绩优股”,成为内涵增殖、地位升格、身份提价的对象。譬如现实生活中,有男子阳刚气的女子往往被看作是“女强人”、“女英雄”,受到社会褒扬;带女子阴柔气的男子则难免被视为“娘娘腔”、“变态者”,遭到世人唾弃。原本是同样性质(性别错位)的现象,却得到世俗截然对立的价值评判,让我们不能不感到很奇怪,也不能不引起警惕和反思。这种传统观念的形成,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传统观念的改变,当然也不是三五天短时期内就能做到。不过,作为学术研究者,我们大可不必受此传统性别文化观念影响而“谈女色变”;当我们从性别研究角度透视一种文化形态时,我想还是尽量从中跳脱出来,少受如此这般思维定势的束缚为好。

参考文献:

[2] 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 吴月辉.<木兰诗篇>:中西合璧,合出“三个第一”[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19.

[4] 林语堂.吾国吾民·八十自叙[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5] 李祥林.中国文化与审美的雌柔特质[J].新余高专学报,20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曙光社区居民文明公约
变色龙(续写)
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凡卡》续写
荷花淀派作品
爱国,不只是豪情壮举
脚踏一方土
读《老人与海》有感
祖国之歌
一处美景
脚踏大地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穿越时空的对话
最后一根稻草
应聘诺基亚:一场接一场的考试
名企考题专辑:知名企业考题汇编
求职经历:展现真实自我终被IBM录用
雀巢SMC面试攻略
面试Intel:技术能力高于一切
苏宁:全面启动3C校园精英培育计划
Shell company代表性考题
“纳才团”11月启程到各地招聘毕业生
网易互动2006校园招聘提前敲锣!
西门子北京总部:30秒看一份简历 求职要积极主动
宝洁公司的笔试
微软的考题(数学篇)
Google的招聘题目,看看你会不会做?
上海交大女生:我用执著打动了GE
应聘麦当劳:麦当劳总经理谈麦当劳招聘
园林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的艺术景观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在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园墙在中国古建中的价值
居住小区的植物选择与规划
园林工程中的施工放样
论欧洲园林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园林发展规划
植物与园林的季相景观
高层建筑外墙保温注意的问题
抓好小城镇消防规划之我见
北美别墅的概念、特点和主要风格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休闲广场设计
建筑安装业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景观概念的误用
滨海森林公园浴疗区绿化与土壤改良
酒店照明设计
《夜莺的歌声》趣闻故事
《夜莺的歌声》重点问题探究
《夜莺的歌声》相关知识
《夜莺的歌声》美文欣赏 鸡毛信的故事
《夜莺的歌声》整体阅读感知
《夜莺的歌声》随堂练习 提高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字词梳理
《夜莺的歌声》美文欣赏 秋天•秋天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一
《夜莺的歌声》重点字词意思
《夜莺的歌声》考点练兵 阅读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问题探究
《夜莺的歌声》随堂练习 巩固篇
《小英雄雨来》重点字词意思
《小英雄雨来》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