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1)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1)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从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1)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传统的魅力、孤独的诗意、忧郁的光泽、怀旧的甜美和黑森林的故事。勃拉姆斯激起了人们对古典的永久怀念。 ——《勃拉姆斯的音乐精神》

第二交响曲通常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静谧、安宁的气氛贯穿了全曲,与被称为勃拉姆斯的《命运》的第一交响曲相比,虽然《第二》在个别地方仍能听到《第一》那悲剧性的遥远的回声,但是它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宁静致远、清新明朗的田园画卷。勃拉姆斯仅仅用了4个月就在依山傍水的奥地利华瑟湖边写下了《第二》,充满了惊人的灵感,这在勃拉姆斯的创作过程中是不多见的。当时(1877年),勃拉姆斯来到安适、宁静的小镇贝尔察赫度假,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再加上统一后的德国局势安定,因此心情格外舒畅,难怪他“下笔如有神”了。

第二交响曲为d大调,共分四个乐章。它的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乐章。整个乐章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有人形象地喻其为美妙的“落日余辉”,由此可以想象音乐中灿烂又不失温和、明朗又不失抒情的情绪。

音乐从倍大提琴悠远的低吟开始,轻柔、舒缓,似乎就此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开头的那三个音“d-#c-d”组成了全曲的基本动机,后面重要的主题和音乐发展都是从这个基本素材演化而来。紧接着,主部的第一主题随着圆号和大管奏出了一个基于d大调主和弦的优雅柔和的乐句开始了,音响醇厚平和,充满了古典的情趣,随后木管加以应答。这个主部主题正是夕阳落霞的完美写照,绚烂的光芒若隐若现——弦乐声部若有若无的音调恰似轻舞在漫天的幻想之中,让人不禁神往。一连串属功能的分解和弦(包括7级和弦、重属导七)把音乐引向与神秘交织的恍惚思绪中,仿佛想到了从前,那是不是第一交响曲的遥远回声呢?

很快,小提琴演奏了由三音动机演化而来的旋律把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田园,在管乐的衬托下较先前更为明亮,好象一抹金色迅速划过天际,带来了耀眼的美丽。长笛迅速呼应,通过摸进把音乐带入了更内省和简朴的副部主题。这中间的过渡略有激昂,一系列七和弦的连接使调性在一连串的不稳定后到达了属调(a大调),副部主题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副部主题是一支追忆似水年华的歌,管乐静止了,只有弦乐在那里以二重唱的形式浅吟低唱着。六级和弦的音响给乐句带来了忧郁的气息,是那么地为人熟知,而大提琴的音色又隐伏了阵阵力度。这是一种愿望的力度,充满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但却是那么柔软,那么发自肺腑。

结束部开始处的节奏短促而有力,符点连接使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动力,随后弦乐的节奏越来越密集,而管乐几个八度的叠置与之形成对比,为音乐凭添几分英勇的气概,就在这样的威武中,展开部到来。

展开部中随处可见的便是乐章开头的三音动机,他们变幻成各种各样的面目,把音乐撕裂又缝合。摸进变化的手法被运用在各个声部,整个情绪从呈示部中的恬静向激动、震荡冲去。单簧管和双簧管、大号和圆号分别交错演奏三音动机,变化半音和不协和音交织出各种音响色彩,频繁的转调、离调变幻出明暗而呈示部中耀眼的过渡段音调时不时地飘落在重重的矛盾中,好象拨云见日,但却来得美妙,去得也迅疾。

最后,在再现之前,木管又幽幽地吹起了主部主题的音调,在隔了长长的一段展开部后,重新听来,竟不觉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恍惚,好象是重拾昔日的甜美,但更象是梦魇过后的清晨。阳光再次普照下来,清新的感觉重新升起来,田园又回到了眼前,只是这一次,仿佛来得更为安宁,更为坦然。它引导了再现部的到来。

再现部中,呈示部的主要音调一一重现,调性也回到了主调上。勃拉姆斯把最后的美定格在了永恒的自然,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古雅。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尾声中圆号那段气息深长绵延不觉的旋律。它使整个乐章的情怀提高到了新的世界,好象置身事外,又好象永远摆脱不了。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虽然以上对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的分析十分简略,但我们从中仍能看到勃拉姆斯在创作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1、 具有古典主义式的均衡

勃拉姆斯的主要创作年代是在5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个时期,欧洲浪漫主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李斯特、瓦格纳在那个年代如日中天,他们所谓的音乐哲学观已经渗透到了欧洲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试想把浪漫主义作为一把刀,切割在古典的面上,“他们把碎片重新熔化,按他们的趣味进行设计”,表现在交响曲的结构上也是如此。他们热心于交响乐队的编制、音色、和形式的改革和发展,致力于用浪漫主义的张扬来构筑交响曲这座大厦。当时已很少有人还遵循着贝多芬时代的曲式原则,重建交响曲年代的古典思维方式。而惟有勃拉姆斯在做着这一切。

从第二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中,我们看到勃拉姆斯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上,完全按照贝多芬时代的规则,不论调性还是连接部,都是重建了古典主义的典范。乐队编制也基本保持了舒伯特时代的形式,而绝没有象当时的其他一些交响曲作曲家那样无限制地扩大。

2、 动机延伸

勃拉姆斯是动机发展大师,他有把一个很小动机发展开来并贯穿全曲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在第二交响曲中看到了很好的例子。乐曲一开始主部主题的三音动机贯穿了第一乐章,在发展部、尾声中更是有集中的体现。他们发展变化地表现在各个声部和乐器的音色上,表现了勃拉姆斯在动机发展创作中的深思熟虑。

3、 旋律悠长

勃拉姆斯的旋律很有特点,它们通常很悠长,但又不同于俄罗斯人式的,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旋律风格的。在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主部主题、副部主题都是比较典型的。主部主题有两大句,前一句是8小节,后一句是摸进,但结构大大扩充到14小节。和俄罗斯人(如拉赫玛尼诺夫)不可分句的长旋律不同的是,虽然勃拉姆斯的旋律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但是如果要再划分短句也是可以的。如把主部主题仔细划分可写作(4+4)+(4+10),由此也可以看出勃拉姆斯在旋律的创作上并不是无节制的,而仍然保持了谨慎、含蓄的抒情。再看副部主题也可分为两句(4+6),这个主题是带有民歌气质的,气息连贯,但并不拖沓冗长,而是在柔和中隐藏了一份隐隐的渴望。

4、 配器朴实

在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常常看到某些段落的配器极其简洁,虽然同样是抒情,勃拉姆斯 则完全屏弃当时流行的伯辽兹式的描绘性管弦乐法,而是遵从着古典的配器原则,使音乐显得更为内省和节制。 勃拉姆斯追寻着前朝大师的足迹,寻觅着与自己心灵更为契合的表现手段,沿着古典巨匠的足印走过来。他缓缓走来,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第一次看到下冰雹
最有趣的一堂课
我对妈妈的爱
水果化妆舞会
伸出双手
“家庭”里的生日会
爸爸的生日
放生记
小花园
掉牙
妈妈修鞋
蝈蝈和蟑螂
我的显微镜
我后悔的一件事
我的新兴趣
2011年度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度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模板
公司党员2011年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2011年教育工作者个人工作总结例文
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范本
2011年工作总结通用范文
如何写好工作总结
2011年终工作总结及展望
销售2011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工作总结开头
2011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模板
护士工作总结模板
2011年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
2011年工厂个人工作总结模板
我国企业中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
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战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东峡煤矿保卫科如何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从企业战略角度看和谐企亚文化的建设
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下企业战略领导及其效能的应用策略
英特尔:让投资成为企业战略助推器
试述企业战略目标在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企业战略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企战略绩效管理可以“先繁后简”
对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的研究
践行人才强企战略 提升人才聚集效应
中小企业战略选择与分析问题研究
精益思想下企业战略成本优势构建研究
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强企战略路径研究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片断实录
瞻前顾后 强化知识 培养创新──《富饶的西沙群岛》段的教学
双峰插云
西湖的传说
从西沙群岛的“鱼”和“贝壳”谈起
苏东坡悔悟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李白简介
西湖风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片断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