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方式

浅论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方式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论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及方式

"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知识管理 方式

[论文摘要]对教师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的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过程。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是:建立网络教师知识管理平台,构建教师知识库、形成知识地图,设计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是: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个人知识档案,开展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行动研究”。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199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达文波特(H.Davenport)出版了《营运知识》一书,使“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指企业或组织对自身知识资源的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等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目的并不是为知识而管理,而在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强组织的效益和竞争能力。具体到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的知识获取、存储、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教师知识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和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前者的管理主体主要是学校管理者,后者则是教师本人。总体而言,教师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要素:

一是“知识”。知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本源性要素。教师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符号等表达出来;隐性知识则隐含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难以用语言表述。教师知识管理的对象就是教师的知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共享和传播、交换和创新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二是“知识人员”。知识人员是指携带可用知识的教师本人,它是教师知识管理中能动的主体性要素。由于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获取、应用与创新的主体,因此教师知识管理实际上涉及对拥有知识的“人”的管理。也就是说,教师知识管理具有了“对人的管理”这样一项内容,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三是“知识设施”。知识设施是指教师知识管理实施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设备,它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条件性要素。对知识进行管理,离不开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和设备的支撑。传统的教师知识管理,主要是采用人工方式和纸质形式来实施。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成为教师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

四是“知识活动”。知识活动是指教师知识获取、组织、交流和创新的实践活动,它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实践性要素。“管理”本身是一种主体的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组织和协调,使其规范有序、良好发展的过程。教师知识管理,是管理对学校所有教师的知识或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涉及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等过程。

二、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

组织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对学校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学校中的教师人员众多,专业组成也不同,若能对教师的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管理,可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减少知识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对于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大有裨益。基于上述所提及的四个要素,可采用以下方法对教师群体的知识进行管理。

(一)建立教师知识管理网络平台

当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为教师知识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知识管理的效率,使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在计算机网络的支持下,学校应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络,并运用相应配套的知识管理软件,形成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分类、知识检索和知识交流在内的完整的网络体系,以满足教师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要,以及相互间坦诚直接交流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校内其他教师的知识资源,甚至可以浏览到兄弟院校的知识资源,从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相互问的在线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及时与同伴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也可以与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感受,为其他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构建教师知识库,形成知识地图

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态度、学科知识、教育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素养的综合提高和发展,而不仅是单一的学术知识的增长。因此,教师知识库应是一个涵盖了上述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可以是教师导向型的,每个教师就是一个分库,其下设立不同类型的知识子库;也可以是知识导向型的,即以知识类型为分类标准,下设若干分库,如理论知识库、管理知识库、教学经验库等,各个分库还可根据情况建立下一级子库,如理论知识库下可建立语文知识库、数学知识库、英语知识库等,教学经验库下可建立教学案例库、对外交流与培训库等。在这里,每位教师都是知识库的建设者,可以及时上传最新的知识信息、自己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至相应的板块下,使知识库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之中。

为了方便教师使用知识库,可以为知识库建立知识地图。根据台湾学者左美云的定义,知识地图是一种帮助用户知道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知识的知识管理工具。知识地图是一个导航系统,它不是具体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集合,而是关于知识来源的指南。一份完整而良好的知识地图能够明确指示出知识的所在地,帮助教师高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知识,避免陷入知识迷航。知识地图可分为三种类型:仿真型、树图型和异型图。J仿真型知识地图,是指将知识数据嵌入载体之后构建的知识地图。在这种地图上,教师可以清晰地根据人员所在的方位方便地找到知识数据。树图型知识地图,是以知识本身的相互关系为基础联系的知识地图。这种地图不包含载体的空问或组织关系,但对知识本身的上下级和相互联系则有清晰的体现。异型图是指除了上述两种类型之外的其他类型的知识地图。就教师知识库而言,仿真型知识地图是以教师为单位将知识组织起来,树图型知识地图则是根据知识的性质和类别将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建立何种知识地图,应根据教师知识库的类型和特点确定。

(三)创设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

1999年,美国的阿瑟·安德森公司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管理公式:KM=(P+K)s。其中,“KM”指知识管理,“P”(people)指成员,“K”(knowledge)指知识,“+”指技术,“S”(share)代表分享。其含义是指,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成员与知识充分结合,并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的价值呈指数级提升。这个公式突出表明了组织知识的累进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能够达到乘数的效果。

对教师群体而言,整个群体发展的关键是所有教师个体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问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极为重要,因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外化成为语词、概念、形象等并在群体中传播与沟通,才能成为外显的和公共的知识,为其他教师所内化与习得。并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碰撞、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日本有学者在1998年提出了“场”的概念,就是指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lj根据学习的性质,可以创设多种有助于教师分享与创造知识的“学习场”:观摩型学习场,主要是指教室或虚拟教室,是教师获得他人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场所;研讨型学习场,可以是网络在线讨论区、教室、会议室、宿舍等场所,主要是教师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增加个人知识的流通性与可接近性,把“交往资本”变成“智慧资本”,使知识价值最大化;实践型学习场,主要是指教师培训基地的教学实践场所,在听课、评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学风格,获得新的教学隐性知识,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三、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方式

个人层面的教师知识管理,就是指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活动。其目的是有计划地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体系,使自身持续性地学习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存储和深度加工,使之能更清晰、明确,便于查找和利用;二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知识,并不断创生出新的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

(一)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首要环节是选择适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一般来说,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选取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使用学校提供的知识管理平台。学校可自行设计和研发知识管理软件,也可购买已经发行的知识管理软件供教师使用。但是,这种途径提供的知识分类体系由学校预先设置,无法满足教师的个I生化需求。二是使用外网上提供的知识管理平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行为习惯选择适合的知识管理平台,但是,这需要教师上网付费在线使用,且使用效率不高。三是在个人电脑上使用知识管理软件,如Myba~、iSpaceDesktop、MicrosoftOf-ifce等,这种方式不受机构或他人意愿的限制,教师可自行选择合适的软件,但是不便于知识共享。具体选用何种知识管理系统,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确定,但基本的原则是高效、便捷。"

(二)建立个人知识档案

在知识管理系统中,教师需要将个人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个人知识档案,以便于自己或学校其他教师查询与分享。知识分类是按照知识的性质或应用途径的不同将知识分成不同的类别;知识整理则是将知识分别置于相应的类目下,使其井然有序、便于查找。教师个人知识档案可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知识、管理知识、教学实践知识等类别。其中,教学实践知识尤为重要,因为这是教师自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知识档案中,以下几方面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1.教学案例

2.反思性札记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反思,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回顾、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教师将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记录下来,就是反思性札记。反思性札记一种好的形式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在每一次课结束之后,将此次课的开展情况、自己对此次课的看法以及得失等如实地记录下来,形成文档。教学后记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记录教学的成功做法或失误之处、教学问题或教学机智,也可以记录学生的观点和建议、问题和困惑,等等。教学后记的写作形式主要有总结式、点评式、随笔式等,可根据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

3.专业生活史叙述

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专业生活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不同的专业生活史会造成教师教学实践知识不同情况的质变与重组。因此,进行专业生活史叙述,可以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育成长历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认知特性、知识结构、教学风格等形成的历史原因,明确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优势和需要克服的弱点。生活史叙述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像是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l5J但是,专业生活史叙述与一般的自传、日记等不同,它所叙述的应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成长史,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如何形成的历史。鉴于此,专业生活史叙述既可以包括对教师的教育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情境,也可以包括一些迷茫、矛盾,甚至难堪的事件。

(三)开展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行动研究”

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并在知识的应用、交流中创造新知识。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使用原则已经成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原则。对于教师来说,所获取的各种知识只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教师个人知识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应用于教学实践、应用于教学科研。课堂是教师施展其真知的大舞台,教师应将所学习到的教学知识和经验经内化吸收后,积极地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环节,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科研同样是教师知识应用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不亚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科研中,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自身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形成了新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就是在这样一个“学习一应用一创新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累进和增长的。而能够将两个方面联结起来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从事教学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行动研究,教师成为了研究者,缩短了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省察自身知识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灵活运用个人知识,使其发挥改善教学的作用。同时,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是身处最佳研究位置的研究者,因此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使自身的知识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更新,始终处于一种活化、螺旋式增长的状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运动的好处
我的小自行车
我是一个电视迷
快乐的星期八
我是快乐的洗衣工
起床
美丽的泡泡
妈妈给我的
晚上我在家的一天
给Emy姐姐的一封信
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百吉猫的故事
我发现……
春天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我的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个人先进事迹(自来水)
社会实践总结
优秀干部事迹汇报会材料
医院护士长典型事迹材料
勿忘918军训心得体会
建设局环卫所所长先进事迹
全市水产工作会议典型材料
关于大学生信用卡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论文
银行个人事迹材料
2009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
应加强对会计软件的审计(1)
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1)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难点与对策(1)
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1)
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1)
企业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1)
试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界定(1)
计算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1)
制度基础审计测试与评价(1)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1)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1)
试析中外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差异(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趋势分析(1)
存货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离任审计的现实问题与制度创新(1)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七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之五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的教学随想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一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二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之三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六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四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五
《丑小鸭》教学设计之二
《丑小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