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谈体育和体育课程中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

谈体育和体育课程中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8

谈体育和体育课程中人的需要的发展变化

"

[论文关键词]体育 人的需要 发展 两极

[论文摘要]体育中人的需要是随着体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百年历程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是体育课程发展摆动的两极,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1、需要和人的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的需要是指人体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它可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都是人的需要,都是人的一种生存形态。个人需要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生存形态,社会需要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表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一致的,它们统一于人的需要,在最根本点上,二者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它们只表明具体需要者的不同而已。

2、人的需要与体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体育萌芽于原始社会,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及早期的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始社会的体育萌芽,归根到底是受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所决定和制约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我们祖先的生活极其艰难,于是人们开始目的有意识的以自身为对象加以改造培养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在原始社会中体育的萌芽,人们从最初由对自然物提出需要变成了对人自身提出增强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需要,用以保障生活,发展生产力。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对体育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谋生需要,而是形成了对体育广泛而又具体的需要,如军事的、教育的、娱乐的需要等,体育的运动形式也相对独立和日益丰富起来。奴隶社会对体育的需要是由于当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巩固其地位而产生的。在周朝,为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体育成为维护和巩固等级制的重要手段和教育内容,所谓“射礼政治”就是最典型的表现。当然,统治阶级为了健康、享乐也需要进行体育活动,但这种个人需要总体上是依附于社会需要,是作为社会需要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反映。而此时最下层的奴隶阶级,由于低贱的地位和残酷的奴役使他们不可能提出体育的需要,也没有从事体育的权利和条件。

在封建社会,体育发展缓慢,对体育的需要还重要局限在统治阶级范围,农民阶级对体育难以有普遍的需要。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一是受当时的手工生产劳动的约束。封建社会的劳动者主要以手工形式从事生活资料的生产,这种生产劳动的特点和方式总的来说是劳动者在身心方面有较为全面的发展,劳动者难以对体育产生强烈的要求。一是受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生产关系的约束。在封建社会,劳动者除了在人身权利上有较大改善,还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如农具、少量土地等,这些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他们更为注重和关心,而较少关注对体育的需要。三是统治阶级的压制。在欧洲表现为以神权否定人权,用宗教禁欲主义否定人的价值和享乐,在中国则是崇理禁欲,以理杀人,用严格的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约束人们的需要和追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需要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由于犬机器应用所带来的分工的极度专业化有密切关系的。然而分工却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威胁和影响,由于分工,劳动者的体力活动减少,精神负担加重,健康受到损害,工作难以维持,直接影响了资本家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增加对工人的体力投资,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以提高生产效率。此时,培养和提供强壮健康的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劳动力便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需要被提了出来。另一方面,作为无产者的工人,只有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来维持生计,因而他们需要更加珍惜和爱护自己的身体,用以较长时间的工作,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对体育产生了普遍的需要,体育也作为满足上述需要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众多运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公有制的新兴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人才能最终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社会的生产目的才能与人民的需要、利益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和实现。在那时,体育才能真正具备是广泛的社会基础,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需要和享有,成为培养和造就体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文明的人的手段之

综上所述,人的需要是随着体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对体育的生存的需要,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以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主,其它需要也有出现,但此时对体育的需要还是主要局限在统治阶级范围,个人需要难以满足。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体育的需要也得到了大部分的满足,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个人对体育的需要还是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将人类彻底解放出来,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才" 能统一起来,人对体育的需要也才能得到自我实现。

3、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百年历程中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

我国自1903年清朝政府颁和实施《癸卯学制》,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科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我国体育课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直至发展成为今天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在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百年历程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是体育课程发展摆动的两极。

(1)体育课程的社会需要

体育课程发展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它不可能不体现某一时代、某一社会的政治要求。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政府推行课程改革,都是从有益于维持和改善本阶级或本政权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新中国成立前,体育课程的发展毫无疑问首先是考虑了政治的需要,新中国建国初期全面学习苏联模式,全盘引进苏联的体育课程,其首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苏联也是社会主义的,苏联的意识形态是马列主义的。 其中社会(国家)的需要对体育课程具有强制性作用。任何社会制度下、社会的任何发展阶段都不存在不考虑社会(国家)需要的体育课程。

(2)体育课程的个体需要

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直接制约着体育课程发展,换而言之,体育课程质量的高低、教育的效果,必须通过儿童才能体现出来。体育课程的编订和实施,必须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是体育课程的两极 体育课程发展更容易受社会或国家因素的影响,甚至是某些政治家个人言论的影响。如清末的丧权辱国带来了兵式体操,抗战的需要带来了战时体育补充教材,毛泽东同志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整整影响了新中国体育课程50年的发展,这是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4)体育课程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密不可分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不但共存于人的需要结构中,而且两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的需要依赖于社会的需要,离开社会需要,个人需要就失去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社会需要也离不开个人需要,它是在个人需要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归根结底是为个人需要服务的。离开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同样会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能性。

学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对体育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是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内涵。纵观学校体育的历史,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与社会的发展总是息息相关的,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也是紧密相连的。社会进步必然要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标准势必就会发生变化,学校体育目标也就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作为以培育学生、促进学生社会化为己任的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思想还是体育价值观念,都要顺应社会潮流而转变,要使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个性的优化、竞争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优势,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伙伴,我想对你说
我家的“环境污染”
光阴收购站
眼睛出逃计
不幸的贼(上)
堕落的世界
我爱老师
爸爸,走了
别人眼中的我
秦始皇玩电脑
我的妈妈
找回蝴蝶翅膀
罗嗦的老妈
我的爸爸
我的搞笑妈妈
浅谈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案头工作
关于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
谈中职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融合
浅谈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发展史及现状
浅谈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道德规范
化学式书写的策略研究
浅析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检验出的问题对策
关于抓好技师学院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网络媒体资源管理精确化需着眼的三个方面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效率
关于陶瓷书法艺术的几点看法
体育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思考
对当今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探讨
略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及教育对策
第六册鱼我所欲也
《谈生命》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二)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三)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3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三)
《枣儿》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一)
《变脸》教学设计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点评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