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初探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初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7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初探

"

摘要:文章从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联想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消除创造性思维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

语文课堂是在动态中求和谐,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教学冲突,在冲突中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创造火花。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倾向,这是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气质性格各不相同,教材中的“例子”更是各具风格,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趋同,实现课堂上的大统一,而是要以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性,让他们在语文课堂的广阔天地里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原原本本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而应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获得前人已积累下的成果,从而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动力,发挥个性特长,进而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倾向。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放心地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百花齐放。 另外,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关键因素。在创造力心理学方面卓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的四种重要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致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又要培养发散思维。在课堂中让学生个个各抒己见,既允许片面,又不妨过激,最后集中概括,形成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发散思维的成果是需要集体思维的升华的,我们习惯于解决产生的问题,而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之后还要继续分析所解决的问题。

二、激发学生生活情感和联想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实的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提高其联想能力呢?我认为,学生“情感的核”既然已经客观存在,教师的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和谐亲切、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才会闪出创造的火花。在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态度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其保持不断。在许多开放性试题的解答上,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予以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还可加上“创意分”。

语文学习还必须有想象和联想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以阅读课文为例: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符号,本身是不具有形象性的,这就先要弄懂字词的含义,扫除想象和联想的障碍。一个人掌握的字词越丰富,他阅读时碰到的困难就会越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越容易。只有感知到文字符号的意义,才能够在阅读时按照文字符号规定的条件进行再创造想象,变符号为形象,理解其意义。"

有时,利用相同体裁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学过茅盾的《白杨礼赞》,使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把握白杨树的特征,通过联想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例如从白杨树对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由树及人,托物抒情。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袁鹰写的散文《白杨》,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明了《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在新疆扎根、生长并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两篇散文就象油画和水墨画。油画色彩浓重,如《白杨礼赞》;水墨画色彩浅淡,如《白杨》。从类比中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展开联想,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可见,类比是联想的依据,以此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前提。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课堂教学应该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融及人格与灵魂。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操练,自主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去芜存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是关键。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使我们改革教学内容,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面向未来,培养新型人才。在学习方法上实施变革,学生才能具有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的吸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启发学生求异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

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是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对学生学会学习和适应社会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应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具体做法是:

(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之间会产生思维信息的传递、交流和激励。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获得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兴趣的状态下获得的。因此,要通过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思考问题的求异思维,不能人云亦云。兴趣的培养是在学生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问题的设置应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感受到一种满足和乐趣,学习的兴趣就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充分显示师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激励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不能通过知识信息的记忆,显现来激发,而主要的是通过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显示、传递来激发。在教学中怎样显示思维的全过程呢?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完成。关键是讲什么?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主要是知识信息,讲做法、解法和解题过程,将教师或前人的思维成果,通过讲授注入学生的大脑。在实施创新教育时,教师所讲的重点是自己怎样想的,怎样思考的。主要不是讲思维的结果,而是讲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来显示的。无论学生是正确回答还是思路卡壳,教师都可以在显示学生思维全过程的要求下,充分利用这一环节,从而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激励启发作用。

(三)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提问,拓展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如“对某一问题的解法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所追求的目标不是惟一的正确解法,而是使学生产生和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特的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这种问题回答有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再现,但它所追求的都是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的独特性见解,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来作出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质和量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的扩散性问题,以及学生对此作出的回答的质和量的高低来决定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判别性和叙述性问题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提高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

五、消除抑制因素和不利影响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素质的思维方式,而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意识地自觉训练去获得。为了充分获得这种训练的效果,有必要消除如下对创造性思维形成有妨碍作用的因素或影响:

(一)消除从众心理

语文学科一直扎根传统,受传统影响根深蒂固,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各式各样的课文,不分时代、地域和对象,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都可以制成标准化的结论。即使是个性特点很强的文章也往往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要消除这种求同而不存异的教学观念,消除学生的从众心理,让学生有所创造。敢于创造,敢出出格。

(二)矫正集中思维定势

创造性思维更多的是需要发散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多地偏向于集中思维,教学中的思维只朝一个方向行进,最终会形成一个单一明确的答案,这样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落入集中思维的定势中。

(三)杜绝灌输式教学

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教师一人主讲,还力求讲得深透,学生只是充当配角或听众。以文言文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讲时代背景、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外,更多地是逐字逐句将一篇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种做法,既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又挤占了课堂上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其实不如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只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古文中蕴含的情感与主旨。

(四)远离情感匮乏

语文课上最忌教师角色单一,课堂审美空间狭小,使得本应最具感情色彩的语文课情趣贫乏,呆板无味。教师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应符合学生实际。在情感上,教师应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共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实践。学生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点燃的火炬,而创造性思维就是那灵动的火。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体验学习本身所劳来的快乐,进而使自己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至关重要,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刘赤符,等.高师中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研究[M].远方出版社.

[2]李秋菊,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谢贤扬.创造性思维训练[M].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开家长会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登黄鹤楼
我的弟弟
孝心献妈妈
看图两条小狗
玩上海
美丽的荷花
夸家乡
假如我生活在海底
放风筝
可爱的小猫
我的妈妈
二十年后的我
下雨了
浅谈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五大转变
浅谈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
论析高校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发挥课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试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浅论公共政治理论课审美化教学新探
关于加强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关于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传统文化角度下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探析
论析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浅谈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及有效性控制
《变色龙》学法建议
《变色龙》朗读指导
《变色龙》的叙述策略与讽刺批判效应
挖掘细节描写的深意
《变色龙》课文剧
《变色龙》素质教育新学案
《变色龙》简析
《变色龙》的“正面人物”探微
析契诃夫的《变色龙》
《变色龙》中的“人群”
在小说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变色龙》的取材和构思
《变色龙》结构分析
《变色龙》写作特点
《契诃夫的创作与十九世纪末期现实主义问题》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