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等教学改革应以行动为导向

高等教学改革应以行动为导向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高等教学改革应以行动为导向

"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改革 思考

论文摘 要: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涉及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逻辑关系依次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涉及多个方面,它们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这一逻辑顺序是不可逆的。只有依次解决好每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

一、观念创新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借鉴其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探索和运用符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主要有:谈话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六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案例教学法等。以上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建立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教学改革,其作用的发挥是相当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上的改革,而应是全方位的成龙配套的教学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观念的创新。

1.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要创新观念。一般来讲,目前高职院校的院校长们是会支持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但是,一般意义上的支持是不够的,而要在深刻理解行动导向的教学的真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支持。要为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扫除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障碍,解决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2.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创新观念。完全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其教学的过程、要求和结果都是有别于当前的教学的。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完全用现有的管理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进行教学管理。如教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评价,甚至课表的安排、上课的场所,以及与此有关的特殊要求等,现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是不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要求的。因此,欲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

3.教师要创新观念。教师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核心人物和关键所在,故教师观念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已经习惯了按其学科体系进行的教学。多年以来,大家都在强调高职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这一块,减少理论教学这一块,理论教学以适度够用为准。但是怎样才叫适度够用呢?其实谁也说不清楚,谁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定量指标。笔者认为,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来定比例,各占百分之多少,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其效果是不理想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高职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行动时教知识、教理论。教知识,就是教学生怎么做;教理论,就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做;同时还应启发学生:能有更好的做法吗、能做到更好吗?在行动中教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理论的适度够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是局部的变革,也不是某一层面的改革,而是全方位的多维度的改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彻底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一次革命,它将带来高职教育的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二、教师素质

有了符合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念的创新,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没有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行动导向的教学不可能得以彻底实现。这是因为,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要靠教师来设计;体现行动导向的教材要靠教师来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靠教师来探索和运用;教学考核创新要靠教师来完成。高职教师要担当起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重任,应多方面加以学习、锻炼和提高。具体来讲,要提高以下六种能力:

1.开拓创新能力。对于高职教师来讲,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课题。这一课题历史地落在了当今高职教师的肩上。它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职教师来研究、探索、实施。作为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实践,在改革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2.课程设计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这也是要靠教师来完成的。我们现有的教师,大多数没有参加课程设计。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参与了课程设计,也是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要完成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高职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实践,要熟悉职业岗位的特点、职业工作的过程、职业工作的内容、职业群中相关职业的关系等。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能力。 "

3.教材开发能力。高职教师不仅要按行动导向来设计课程,还要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以行动为导向来编写教材。这对于高职教师来讲,又是一次自我挑战。毫无疑问,要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只有接受挑战,通过学习与探索,不断提高其教材开发的能力。

4.职业求新能力。职业是在不断变化的,职业技能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原有技能可能不再适用,新的技能不断形成。作为高职教师,要高度关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学的社会实践情况,始终站在职业前沿,做到你变我变,使其教学过程始终反映职业技术的最新水平,增强其职业求新能力。

5.职业操作能力。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操作能力。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即不仅要会讲,还要会做,会操作。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职业操作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能讲而不能做的教师,是难以胜任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教学的。

6.职业教学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师不仅是一个高校教师,还应是高效的组织管理者、职业操作的教练员、有问必答的咨询师、探索创新的引路人。这对于我们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挑战。高职教师唯有迎难而上,通过学习、锻炼,不断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总之,高职教师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有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高职教师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三、课程设计

现有的课程是按学科体系设计的,而学科体系的课程是难以实现行动导向教学的。因此,进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构。这一重任还是落在高职教师的肩上,其中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成为改革的先行者。笔者认为,要成功构建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考虑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个性发展三个外部影响因素。其中,社会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前提,在课程设计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社会需求在课程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知识体系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在课程设计中起着支撑作用。知识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学科体系,而且包括现代以经验知识为主的行动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主要考虑后者。个性发展是课程设计的纽带,在课程设计中起着核心作用。由于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其个性发展与职业情境结合尤为紧密,因此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高职教育课程设计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留下较大空间。

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具体实施课程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实际的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第二,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第三,将职业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处理;第四,进行职业化课程设计。通过以上步骤,实现课程设计职业化,职业设计工作化,工作设计过程化,过程设计具体化,具体设计科学化。

四、教材开发

现有教材是按学科体系编写的,按现有教材组织教学,难以实现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高职教材必须在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教材开发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变学科体系为职业体系。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体现在高职教材的编写中,就是要坚持以职业行动为导向,教材不再按学科体系,而是要按职业分工科学组织编写,变学科体系的教材为职业体系的教材。如现有的会计教材,就是学科体系的,它是按会计专业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按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划分为若干学科,并编写出相应的教材。

2.变知识体系为行动体系。现有高职教材是知识体系化的教材,每本教材都是一定量知识的集成,整个知识化的专业教材体系集专业知识之大成,这种教材不适合高职学生。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高职教材变知识体系为行动体系。知识体系的教材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编写的,行动导向的教材要打破这种体系,而以行动操作为线索来组织教材编写,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某一职业工作有哪些行动(做些什么)?怎样行动(怎么做)?为什么这么行动(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更好的行动吗(还有更好的做法吗)?

3.变静态体系为动态体系。学科体系的教材是理论知识的静态反映,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方法、推理、判断、结论等组成的理论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教材反映职业工作的动态过程,变静态体系教材为动态体系教材。如现有的《审计基础》教材,就是静态体系,包括十一章(各种版本大同小异),这种教材体系除了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审计知识外,无法让学生感受审计工作的动态过程。为使审计教材符合行动导向,就要将静态体系变成动态体系。具体开发教材时,应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将现有的审计工作按其工作过程的不同分成若干类型,每一类型的审计作为一个部分,按其工作过程进行动态反映。如某一类型审计,可按其工作过程编写:接受审计任务、编写审计工作计划、实地审计、记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核实整理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与建议书等。这样编写出来的审计教材,充分揭示了审计工作过程的动态特性。 "

五、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有了双师素质的高职教师,有了符合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和教材,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学的现状,从而实现以下几个变化:

1.变教师主动讲授为组织指导咨询。在学科体系下,教师的教学是以讲授为主的,虽然有些教师也尝试一些别的模式,但不是因其条件不具备而难收好的效果,就是无法进行下去。有了按行动导向设计的职业化课程,有了符合行动导向的高职教材。教师不可能一个劲地讲、也不需要多讲。教师由原来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变成了多重角色:一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二是职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职业行动的教练员,四是解答问题的咨询师,五是职业工作过程的引路人。

2.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动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由教师的讲授决定,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使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学习,学生面对职业行动操作的内容,他要知道怎么去操作,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能有别的方法吗?这样,学习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过多讲授,而主要是回答学生提问,指导学生操作,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等。

3.变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上升理论。现在的职业教学大多是先讲理论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消化、记忆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知识,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种模式对高职教学来讲效果不佳。行动导向的教学直奔职业行动(职业实践操作),教学生怎么做,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探讨怎样做会更好。从而改变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变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由于学生边做边学,边讨论,边思考,最后将实践操作上升为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职业操作,还弄懂了必要的理论知识,且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4.变传统课堂教学为营造工作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学习相应的知识,感受不到所学职业的气息,体会不到所学职业的工作氛围。这种状况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职业习惯的养成。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尽可能变课堂为工作场所,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所营造的工作氛围中去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5.变理论实践分离为两者完美融合。在现有的高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有的还研究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都强调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先在学校学理论课程,到一定时候将学生放到工厂等单位中去进行实践。也有的学校有的专业先将学生放到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两种做法虽然都兼顾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锻炼,但没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是相互分离的,因此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行动导向的教学,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从录取进校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的教学都是以行动为导向的。学生的整个学习方式都是通过行动来进行的,行动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即学习。教师在学生进行职业工作化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咨询、指导、参与讨论、启发思维等,将知识传授与理论分析贯穿其中,从而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效果。

六、教学考核

在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后,课程设计、教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其教学考核也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1.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化考核。在学科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在讲授,学生是处于被动听讲的状况,这种教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故其考核的关注点在结果。行动导向的教学,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好坏体现在整个行动过程中,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结果。因此,要科学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其考核的关注点应从结果改变为过程,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化考核。

2.变知识性考核为能力化考核。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考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这种考核与高职教学的目标相悖,不利于培养高技能型职业化人才。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下,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也试图考核学生的能力,但因其课程、教材和教学都是学科体系的,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而要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教师尤其是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可以说,知识性考核是学科体系的产物,学科体系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能力化考核。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与此相适应,能力化考核必将应运而生。

3.变统一性考核为个性化考核。在学科体系下,从课程开设、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要求等各个方面都整齐划一,没有差异,如有差异,只能是考试分数的高低不同。这种考核强调的是统一性,所有学生都按统一要求应试。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同学生,其能力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同一种能力而言,不同学生有能力的高低之分,表现为不同学生同一能力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就学生所具有的多种能力而言,不同学生也有其差异性,表现为不同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性。承认这种差异性,有利于我们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时,实施个性化考核。个性化考核,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挖掘学生的特殊潜能,说不定能从中发现培养奇才。

参考文献: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大雾
观察螃蟹吐泡泡
第一次骑自行车
陶泥
热闹的国庆节
中秋节
多姿多彩的树叶
送给妈妈一个吻
家乡的油菜花
我的一袋麦子
升旗仪式
我和螃蟹
我爱的乐器——葫芦丝
关爱就在你我身边
今冬的第一场雪
浅论人力资源战略对电力企业的作用(1)论文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1)论文
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1)论文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功用(1)论文
浅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政府在位(1)论文
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想(1)论文
浅论企业中人力资源的资本化(1)论文
浅探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实现及其会计影响(1)论文
探析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论文
浅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思路(1)论文
探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1)论文
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1)论文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意涵(1)论文
有关建设效能政府中人力资源培训的研究(1)论文
谈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一点体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精彩片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
《〈孟子〉两章》教学案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
《〈孟子〉两章》教学实录及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杂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