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论析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再认识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再认识

论文摘要: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也是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不少的孩子处处与教育者“对着干”、“反着来”。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但是,我们发现,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逆反心理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此要重新认识,深入了解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更多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目前有些青少年,对于家长、老师的教育、劝导,或置之不理,我行我素,或言辞、行为反应激烈,明显表现出不满甚至反抗,更有一些青少年,好像故意跟施教者赌气似的,总是无缘无故地表现出抵制、反抗情绪。这种从心理上不顺从权威、行为上有意对抗权威的反叛式行为模式,被称为逆反。人们对青少年的这种反叛式行为模式的看法比较统一,大都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而对于青春期孩子们表现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教育者们包括家长在内,都一直在积极地探讨着应对的策略。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不同于变态心理,但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调节,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并能引起心理障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在产生逆反心理时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努力塑造健全人格,平稳度过青春期。

那么,逆反心理真的是青春期孩子们必然会有的性格特点吗,其产生的根源真的只是因为孩子们个体的成长吗?

就其家庭教育环境来说,专制型家庭和溺爱型家庭中的孩子更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两种家庭中,做父母的往往忽视子女在青春期已形成成人感、有摆脱成人的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事实,仍旧把子女作为依赖于己的对象和被支配的对象,不愿意放下自己已经习惯了的、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专制型家庭中,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对子女的要求多而苛刻,并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或朝令夕改,使孩子无所适从,长此下去,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要求产生厌恶心理进而进行抗拒,有的家长总以不满的、消极的甚至侮辱的方式对孩子提出要求,责问与批评多,鼓励与引导少,更有甚者,孩子稍有不从,就使用暴力和高压手段逼其“就范”……以上几种情况的出现,都会造成家庭亲子关系的紧张,一旦矛盾激化,便会加剧子女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反抗行为,如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出现了攻击倾向或攻击行为。溺爱型家庭中,父母无视青春期子女飞跃发展的自我意识,仍把子女看成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事无巨细,一切包办,孩子的所有要求几乎都能满足。表面看来,这些孩子是很幸福的,但他们在家长的大包大揽下,没有任何自主的空间,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机械地按照家长的要求,做着家长安排好的一切,这样一来,就与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后独立意识的飞跃发展产生了矛盾,当其自主性被忽视,个体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时,他们就会对这种被“爱”包围着的生活产生反感进而排斥。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对孩子嘘寒问暖,孩子不但不领情,相反却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我们也曾看到这样的场面,下雨天,母亲追着孩子往他的手里递雨伞,孩子却以故意淋雨来“惩罚”心疼不已的母亲等等。生活中如此多的“好心无好报”的场面,正是父母与成长中的子女之间因控制与独立的不协调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表现。"

因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逆反心理、逆反行为,其矛盾的主要指向是父母,还有一些孩子在家中表现得很正常,但来到学校后却处处与老师们作对。我们了解到,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学校的其它活动中的表现有的也不出色。我们接触他们后发现,其实这些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他们很看重自己在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有得到同龄人和师长们的理解、尊重与接纳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制力差,会时不时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在学校,老师更多的是看重孩子的成绩,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许多教师往往缺乏耐心,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乏讽刺、挖苦和斥责,甚至诱导同学集体疏远他们,这种被教师解释为“只因爱之深,所以恨之切”的教育行为,反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更加重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情结,有的变得怯懦、退缩,对老师的教导不理不睬,而有的在遭遇歧视和冷落后,反抗行为更加突出,他们不停地以欺负弱小同学、顶撞老师、破坏课堂纪律等行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等。

如何防止或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家长,不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心理定势,认为逆反就是中学生的特点,容易给孩子带来一种角色期待。毕竟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平稳地度过中学时代。即便有部分学生有逆反现象,作为老师和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它的正面效应,如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不会过度压抑自己的不快情绪,能让有碍心理健康的负面情绪及时释放,从而更大限度地减少焦虑和抑郁等的困惑。逆反心理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种心理动力,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其独立意识更强。所以,针对中学生的逆反现象,重要的不是压制,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孩子不要过多责备,而是要充满耐心,因势利导,要在思想上给孩子更大的心理发展的空间。

第二,在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对子女的身心的急剧变化和逆反行为的出现,要正确认识、积极适应、迅速转变育儿观念和对待子女的态度,把他们当作成人来看待,与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们的个人隐私,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利,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也有必要适当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子女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获得子女的理解,遇到矛盾时要多指导,少指责,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亲子关系平等、感情沟通及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会对家长产生应有的尊敬和深厚的感情,那么,由于生理、心理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困惑便假容易得到解决和消除。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民主施教,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要轻易责备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做,也不要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如何做,要注意疏导,讲清事情的因果利害关系,学生接受了,才会把老师的要求变为自主的行动。对逆反心理强或有自暴自弃倾向的学生,要有意安排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集体的感化和熏陶,老师的良好情感期待,一定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增强自尊心。

总之,逆反并不是青春期孩子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逆反心理、逆反行为的出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成人。只要我们对他们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能正确地对待,就一定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这一特殊阶段。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动物小世界
小狗
小狗“噜噜”
飞吧,鸟儿
龟虾大战
我喜欢的动物
小金鱼
新版龟兔赛跑
第一次养蚕
我家的小黄狗
捉鱼乐
我的“好朋友”
可爱的小白兔
我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小兔
探析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1)论文
浅析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1)论文
浅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问题(1)论文
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1)论文
浅析外伤性胰腺损伤的诊治进展
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1)论文
论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1)论文
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论文
探析中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1)论文
探讨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1)论文
探析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1)论文
浅探我国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应用(1)论文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
《阳光》教学案例与反思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评析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影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建议之一
教师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尾巴》教学案例与反思
古诗新教 培养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探索-《静夜思》
玩中学 学中玩——我教《影子》
《小松鼠找花生》案例及评析
细读体悟 演读见悟--新课标教材第一册《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受美——《小小的船》案例分析
《比尾巴》教学设计之三
《影子》AB案
展开想象和梦幻的翅膀——《小小的船》教学片断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