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逆反心理 回避心理 孤独心理 焦虑心理

逆反心理 回避心理 孤独心理 焦虑心理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07

逆反心理 回避心理 孤独心理 焦虑心理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 回避心理 孤独心理 焦虑心理

[论文摘要]青春期学生指11—15岁左右,大体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又称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稳定,因此造成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进而导致一系列心理以及行为问题。正因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非常特殊,重视青春期的学生心理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学业。

一、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个体从儿童到成年期间的伴随的心理现象。逆反心理,虽然近年来被频繁使用,但是争议也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心理学大词典》中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迅速,思维也从儿童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为主。心理上有两个特点:首先,缺乏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思考能力、感受力和行动能力等等;其次,初步觉醒的自我意识支配强烈的表现欲。即喜欢处处体现自己,通过展示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只处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因此,青春期学生爱时髦,喜欢追求时尚,极易陷入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中去。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事,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词语,让人另眼相看,这都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对于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如果不能够及时并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可能会产生对待人和事物多疑、冷漠、反抗社会等等心理,变得学习消极、理想泯灭、性格偏执,严重的可能产生厌世或者犯罪心理。有着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学生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他这样,他偏不这样。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怒。老师、父母越是恼怒,对于他们越发训斥,就会使他们愈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杀亲、离家出走、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事实说明,如果在这一特殊时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疏导青少年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二、回避心理

所谓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在青春期学生中,主要表现为:

首先,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这种正面教育往往以比较严厉的姿态出现,青春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判定事物的能力,但是他们感性思维仍然占主导位置,理性思维发展尚未完善,还不能辩证地分析事和物。很多学生面对传统的正面教育,不能够做到冷静的分析,反感、厌恶的情绪油然而生,继而回避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甚至出现反抗情绪。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正面教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心不在焉,闷头睡觉,亦或看课外读物,更有甚者彼此聊天,丝毫不把课堂当回事。许多家长反映,每当提出想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便以作业未完成、复习功课紧张等理由推拖,回避与父母的直接交流,久而久之,便产生隔阂。

其次,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青春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时期,学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往往采取回避心理。青春期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成绩,一旦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便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而某些家庭的家长和学校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盲目地施加压力,甚至体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回避学习,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倦学习,逃课等问题的发生。二是“早恋”问题,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得青春期学生对于异性产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好奇。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爱情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并不能够正确的处理突然到来的“早恋问题”。以至于一旦出现“早恋”状况,由于感情的不可自拔和家庭、学校的反对,他们不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就会产生各种异常心理。

三、孤独心理

心理学中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和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心理上的成长使得他们变得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感觉自己已经是大人了,遇到问题时候更希望独立完成,借此向家长证明自己。但是他们的对人对事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感性阶段,看待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容易草率行事,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假如再遭到周围人们的冷眼和嘲笑,心理便容易遭受挫折。类似事件如果多次发生,一旦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负担,就会对人对事不再积极,严重者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也有可能因此转变成内向抑郁性格。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容易使青春期学生产生孤独心理。现在的青春期学生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从小就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强烈,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不懂得处理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希望同学们都注意自己,喜欢自己。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宠爱或者小学时期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但是到了青春期,进入了中学阶段,完全陌生的老师和同学使得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了。有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导致学生朋友很少,甚至没有朋友,放假的时候只能呆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有的学生因此进入到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进而沉迷入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等到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无法和同学们沟通,感到异常的孤独和寂寞的时候,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孤独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因嫉妒心理而在学校与同学关系出现裂痕,等到放学时候想找人诉说烦恼,却发现自己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心理就会愈加孤独。

四、焦虑心理

焦虑是个体对当前或雨季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者失败感与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心理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心理状态。

研究认为:适度的焦虑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过低或者过高的焦虑对学习不利。

老师和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苛,期望值过高,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患得患失,害怕在考试中失败后受到惩罚,进而产生高焦虑。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挫折承受力就会越来越差。现在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很多学生心情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心理。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表现为焦虑、注意力分散、神经衰弱等。

学生低估自己,自信心不足,也有可能产生高焦虑。研究表明,当一位应试者心理负担过重时,大脑皮层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

早恋问题的困扰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随着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早恋以后总是想看到心中的那个他(她),和他(她)在一起感到非常愉快,希望永远和他(她)在一起,甚至有的学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感受。早恋问题一旦被发现,就会引起学校和家长等的多方关注,压力也随之而来。如果因此和“早恋”对象不能经常见面或者被迫分手,就会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着”,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就会产生焦虑等等异常心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无题
喂鱼
路边的交通规则
公园里的菊花
丁丁是负责任的值日生
快乐的暑假
新鼠标
这就是我
逃生训练
难得的夏雨
公园里的金鱼
公园里的菊花
我的妈妈
最好的办法
中心学校安全工作措施
学校安全大检查及整改措施
农工作思路
学校整改落实方案
学校安全防范措施
2012共青团工作要点
教学工作改进措施
高三教学工作措施
学校安全整改措施
我县农村党建工作措施
体育局工作要点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教师师德师风整改措施
小学安全工作措施参考范文
林业局工作要点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逻辑学论文:浅议Seminar教学模式在逻辑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体论的逻辑规定性:一个分析哲学的视角
逻辑学论文:浅议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学思想
把握时代的特殊逻辑:唯物史观的逻辑创新
逻辑学辅导:逻辑学与素质培养
解读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
逻辑学论文:探究通识教育背景下逻辑学科的建设
道德哲学语境中的宪政逻辑
逻辑学论文:探究以时间为线索的历史逻辑学习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
法律逻辑学教学方法探讨
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
逻辑学论文:浅析莱布尼茨对逻辑学发展的影响
浅谈帕斯卡概率逻辑的批判性反思
《旅鼠之迷》整体把握
《喂──出来》写作特点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2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5
《旅鼠之迷》教学设计5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1
《旅鼠之迷》教学设计4
《旅鼠之迷》教学设计3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3
《大雁归来》难句解析
所有生命都是地球主人
动物季节迁飞之谜
《大雁归来》课文评点
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