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7
构筑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音乐课堂
毕业论文
摘自小档案
陈璞 上海市南汇区祝桥高级中学音乐教师
教学自述
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对学生的学识、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心灵、完善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就是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构筑以人文精神为主导的音乐课堂。
把激情带入音乐课堂
1名好的教师就是1团火,能把每1个孩子的心点亮;1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和学生的心总是共发共涌、相互渗透的。记得1997年,我第1次参加南汇区音乐教学评比,课上,我先介绍了有关日本侵华的资料背景,然后,大声地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当想到日本鬼子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等罪状时,我气愤难平,动情地挥舞起紧握的拳头,学生们也被我的动作所感染,不自觉地握紧了双拳。
把美带入音乐课堂
日有阳光,夜有星光月影,即便是乌云滚滚,也有闪电出现,美就是光明的化身,生活应该是美的。任何人都对美有1种期待和潜在的爱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去发现美、品味美。在欣赏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时,我利用学生的联想、想象,通过语言和图画来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情境:“秋日夕阳,萧瑟清冷,你踏上1条林间的小路,片片黄叶舞动在秋风中,沙沙、沙沙……你听到了吗?那是秋,那是秋的声音,沙沙、沙沙……哦,这更是1种生命的律动……”随着描绘,我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领悟出秋天那隐藏在萧瑟下的勃勃生机。
把文化资源带入音乐课堂
当音乐教育以“文化”为主导时,1个个被“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小楼1夜听春雨”这样的情韵滋养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又怎能不成为1个情志高尚的人?在上市级公开课《诗意江南》时,我以“江南”为主题组织本课,所选择的教学图片突出了江南的秀丽景色;诗词则也是描绘江南主题的,诗风词韵,字字珠矶;而《茉莉花》《江南好》等音乐作品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出江南人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色。通过欣赏和学习江南主题的1系列资料,学生们全面地了解我们江南的人文特性,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把网络资源带入音乐课堂
以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为教学提供了活化的、开放的素材,其必然的结果是:通过网络将课内活动延伸至课外,课堂教学内容变得10分丰富,集体教学变成了更强调个性化、自主化、民主化的泛课堂交流活动。如我在上欣赏课《1代歌后邓丽君》时,首先通过网络查找到大量的资料,然后,把她的专辑《淡淡幽情》结合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同时,我把交流的平台放到网络上,课后通过论坛发帖的形式来完成讨论与交流,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
陈璞老师是1名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复合型”教师,他拥有1颗热爱音乐教育事业、不懈追求与钻研的心。陈老师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示范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他又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人文特性,并拓展课程内容,做到了“与时俱进”。陈老师还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对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总结,为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树立了1个榜样。
(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音乐教研员 倪 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记一次有趣的扳手腕比赛
- 妈妈,您辛苦了!
- 一张贺卡
- 自作自受
- 老鼠
- 我的好朋友--汪寻
- 草儿
- 第一次坐飞机
- 放风筝
- 小花狗
- 逗号和句号
- 奇奇历险记童话
- 大海.美
- 竹林“探险”记
- 管书,难!
- 试论“四化”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
- 试论“思维”与职业教育中的语文能力训练
-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之路
- 试论建构主义对职业技术教育指导的可行性
- 关于社会资本与职业院校的发展
- 探析多校区模式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
- 关于对构建高职德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体系的思考
- 关于高职院校办学的文化逻辑
- 关于中职教育财政支出绩效指标的构建
- 试论普通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
- 试论学分制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建设
- 试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业意识培养
- 探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 试论网络安全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
- 试论高职《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分析
- 《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处标点
- 《寡人之于国也》问题探究
- 《寡人之于国也》词类活用
-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难点解析
- 《寡人之于国也》中排偶句式的运用
- 孟子名言
-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 《寡人之于国也》多义词辨析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背景知识
- 《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辩艺术
- 《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论辩技巧
-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辅导
-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背景
- 谈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寡人之于国也》语言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