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环渤海经济圈下的辽宁(1)论文

环渤海经济圈下的辽宁(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环渤海经济圈下的辽宁(1)论文

【摘 要】在面临世界经济大动荡时期,环渤海经济圈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而辽宁在面临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和发展沿海城市的双重机遇下,更应该把握市场,实现发展。 【论文关键词】渤海经济圈 SWOT分析 产业集群 五点一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生产要素“东移”趋势继续加强的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逐渐“北上”。

“东移”和“北上”这两种趋势的共同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聚焦在环渤海地区。辽宁,中国工业最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作为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沿海省份,如今更令人瞩目。

当国内外重工业的重心转移,与老工业基地雄厚的产业基地相互碰撞时,势必在辽宁沿海、临港地区迸发出绚烂夺目的经济火花。

一、辽宁省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雄厚的工业基础 辽宁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业不仅是辽宁优势行业,而且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鞍钢、本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石化行业具有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拉动力大的特点,是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

2.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配套能力 辽宁省沿黄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陆海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油气资源储量约7.5亿吨;拥有储量最大、品位极佳的大石桥镁矿和全国储量第一的瓦房店金刚石矿;海水及海水化学资源中盐田面积达80万亩,占全国总量的18%;海产品产量占全国1/8;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重要水果生产基地;此外沿海土地和滩地资源丰富,可以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3.便捷的交通网络 辽宁环沿海高速公路已经建成,沿海开发连为一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而且现已建成的沈大、沈山和沈丹高速公路又将沿海同腹地连为一体,形成沿海同腹地的良性互动,这将大大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

同时中部城市群地处东北地区的交通要地,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最高等级公路网。 4.丰富的人力资源 辽宁省科技文化的重要基地。

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济济。据了解辽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75所,共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等11大学科250多种专业,基本形成了多科类、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劣势分析 1.市场经济观念缺乏 与渤海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相比,尤其与天津的比较,辽宁受内陆位置影响,辽宁缺少重商的历史文化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深刻,企业依赖政府,离真正的市场经济距离远,不是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使城市群缺乏内在的形成动力。

2.历史负担重 相当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制僵化,技术落后,改造资金匾乏,产业结构升级受阻,产品滞销,造成企业亏损甚至倒闭,产生大量下岗职工。第三产业长期落后,就业机会不多,导致人才外流。

3.传统工业竞争力减弱 原材料、能源和机械制造业主要以消耗资源和初加工为主,产业层次低,缺少深加工度,基础产业薄弱,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落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比重偏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滞缓。

(三)机会分析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辽宁经济发展首先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之中,然后才能更好地开展与东北其他省份和渤海经济圈中其他省份的经济合作。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辽宁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是辽宁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与其他省份经济合作的跳板。

2.有利的政策环境,开发政策的比较优势 为加快沿海开发,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辽宁省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并做出了以“五点一线”为支撑,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吸引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投资、入驻,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无疑会给辽宁沿海开发注入强大的动力。 3.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产业转移,中国参与的主要地区就是环渤海经济圈。

韩国新总统上任后,把中国作为第二内需市场,日本己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辽宁在吸纳日本、韩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中有更多机会和优势。

(四)风险分析 1.差距加大的威胁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已构成中国经济的两个“增长极”,而环渤海经济圈一直受到关注,但发展速度缓慢,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一极。因此只有迅速提高区内联合与协作水平,尽早走向一体化,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

2.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 辽宁要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必须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向、产业转移动态的研究,抓住日、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释放的机遇。 3.周边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美、日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戒备心理增强,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

此外,朝鲜半岛及台湾海峡局势如果出现动荡,也将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带来重大冲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风险并存,但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超过风险,外部环境给区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而且区域内部优势明显,可以采取发展型战略,抓住渤海经济圈发展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机会实现区域进一步发展。

二、融入环渤海经济圈

(一)发展产业集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是辽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在积极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利用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构筑多种所有制经济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并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促进辽宁经济的发展。

(二)依托沿海经济优势 辽宁提出“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将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盘锦船舶修造产业园、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和锦州西海工业区、葫芦岛北港工业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将这“五点”连接成为“一线”,从而以点连线、以线促带、以带兴面,开发和整合沿海荒滩、盐田等土地资源,形成沿海经济带。这样能更好的转化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融合优势,同时对外来投资的承接和吸引起到接续的作用。

(三)推进先导园区的建设 辽宁要进一步整合“三区”(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资源,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其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充分发挥先导区在我省对外开放中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区”建设不仅要完善和创新体制,使开发区在改革和开放区走在全省前面,逐步实现园区接园区、基地联基地的局面,推进沈阳装备制造园区、大连长兴岛临港产业园、营口滩涂工业园、大孤山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扩大大连保税区的面积,在丹东和营口建立“境外关内”的保税园区,在沈阳建成海关封闭监管的内陆干港。

参考文献: 胡建伟.论环渤海开发战略背景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J].管理世界,2008,12:5-9. 陈学军.对外贸易与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辽宁日报,2006-3-7

(5). 阎金明.发挥天津滨海新区龙头作用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域合作[J].港口经济,2007,01:26-29. JohnFahy.A resource-base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a global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 V11:16-2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跟我说“再见”
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第一次一个人走回家
爷爷家的“小贝贝”
我的不满意
美丽的小草坪
标点符号王国游记
未来水果、蔬菜展览
寒假中的一件事
妈妈,母亲节快乐
我爱故乡的柿子
我爱故乡的龙眼
我是幸福的小鸟
我和爸爸的对话
我在网上投稿啦
政府审计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
ERP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
各国审计长之宪法规定比较
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改变
计算机证据与计算机审计技术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创新思路对我国的启示与思考
现行通用审计软件缺陷及其设计观念变革
政府审计与CPA审计的期望差距比较
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关于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几点思考
中美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
浅谈审计领域的数据分析报告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探讨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初探
《最后一课》中心思想
《最后一课》学法指导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
《最后一课》阅读指导
震撼人心的一课
《最后一课》问题探究
《最后一课》难句解析
《最后一课》结构分析
磨坊书简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最后一课》写作特点
一个“可怜”而又伟大的形象
有关都德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研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