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1)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6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1)论文

内容论文摘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当前国内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论述我国目前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 现状 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新格局的形成 建国之初,我国已经形成了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的工业布局结构,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新建工业项目大致上按照均衡发展的思路进行布局。而改革开放后,我国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构想,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沿海的优越地位和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大大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先发地区。

到了20世纪末,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已经较大,并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区域战略,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之后,全国逐步形成了新的四大广域政策覆盖区,区域经济新格局诞生。 四个经济区域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个省市(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区包括6个省(晋、豫、鄂、湘、赣、皖)、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渝、川、滇、黔、桂、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古)、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辽、吉、黑)。

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大经济区域的空间架构,提出了“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无论是从增速还是从经济总量上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从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分析,东部地区仍然是经济高速增长区。

从1997~2006年我国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三大产业发展总量上看,三次产业增加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第

二、三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东北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较为缓慢。 到2006年,从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从南向北和从东向中、西部移动的两大新趋势,东部地区京津冀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西部地区的整体提升之势位于四大区域之首,区域增长差距扩大趋势减缓(见表1)。

东部作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2006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5.7%,比上一年增长16.98%,明显快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但不及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是全国的1.7倍,增长速度仅高于东北地区,不及中、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低于东部,中部地区以占全国27.3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8.7%的地区生产总值,中部地区的第一产业的优势相对强于第

二、三产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为全国的0.76倍。 西部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弱于东部地区,但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经济整体提升水平居于四大区域之首。

东北地区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调整和转型时期,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5%,继续呈下降趋势,比上年增长15.02%,增速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四大区域中增速也是最低,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1.13 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区域中仅次于东部地区,居第二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同时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又需要一定的财力做支撑,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为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区域总体发展规划,中西北部地区应着力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外开发力度,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二)促进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要各梯度地区形成一定的合作和互动,而产业梯度转移正是发生在不同梯度区域之间的一种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自发现象,通过政策引导促使产业梯度转移的顺利实现,无论对转出地区还是对转入地区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在产业梯度转移方面,我国既可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也可以在国内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国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延伸,也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区域技术扩散 加快技术在区域间的扩散速度将是缩小区域技术差距、整合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效途径。吸收先进区域的技术扩散是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更快提高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区域发展新兴技术产业的路径。

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应科学合理地利用FDI、技术交易、技术合作所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缩小与先进地区的技术差距,改善区域的技术能力,为缩小我国的区域科技差距提供可能。

(四)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东北地区应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下,努力促进东北传统优势产业-重化工产业的崛起,与“长三角制造”基地形成分工互补,共筑“中国制造”新格局。

(五)转变政府职能以强化区域经济功能 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建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

同时,企业要从产业链末端的高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车间”走出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出别人学不来、拿不走的“杀手锏”。以高质量的品牌和人性化的服务打市场,从满足市场需求的供应型销售转向通过发现、创造市场,以创新满足新的潜在市场。

参考文献: 1.刘乃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演变——基于改革开放30年时序变动的特征分析[J].财经研究,2008 2.杨俊.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内生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

(2)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发现了一只“笼中的”画眉
花儿的话
课间十分钟
我的校园
小草,我敬佩你
读《长江七号》有感
我眼中的班
游戏中的挫折
妈妈,我想对您说
伟大的母爱
美丽的绿色家园
春姑娘
谁偷了我的松食
《光辉的历程》读后感
快乐的星期日
农村土地股份化与私有化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WTO“绿箱”政策与中国农民教育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路径
离开城市化建设新农村是舍本逐末
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探索
农村“税政分离”与乡村治理的变革
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和农民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的体制原因
对苏南农村社区领袖的观察与研究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探索
“精细农业”的实践与农业科技创新
衰落与重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6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快乐练习:同步训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