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基本知识
翻新时间:2023-08-07
声学基本知识
声学基本知识
人们之所以能够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振动引起的,并通过传声媒质(如:空气、水、混凝土等弹性物质)传播进入人耳。从声源或振动源直接传入人耳的叫“直达声”,声音通过物体反射传入人耳的叫“反射声”。
人的双耳距离大约有15~17厘米,这个距离使人耳具有非常准确的判断声源位置的特性。比如说:声音从左方首先进入左耳,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晚一些其时间差=双耳距离/声速,为0.44~0.5mS。这个时间差使听音 者感觉声音来自左方。所以直达声对判别声源的位置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反射声中较早到达人耳的声波较强,这个较强的反射波称之为早期反射声,在此之后的反射声的总和称为混响声。人耳的听音范围是20Hz~20KHz。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KHz的叫超声波。声波振动一周所传播的距离叫“波长”用λ表示声波一秒钟传播的距离叫“波速”用c表示声波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 f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λ=c/f声波在传输过程中具有相互干涉作用。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且步调一致的声源发出的声波相互叠加时就会出现干涉现象。如果它们的相位相同,两波叠加后幅度增加声压加强;反之,它们的相位相反,两波叠加后幅度减小声压减弱,如果两波幅度一样,将完全抵消。由于声波的干涉作用,常使空间的声场出现固定的分布,形成波峰和波谷(从频响曲线上看似梳状滤波器的效果),即:音响术语中常说的----驻波现象。在厅堂内扩声时由于墙壁的反射也会出现声波的干涉现象。如果是纯音(正弦波)信号,这种干涉现象必然会引起空间声场的很大差异,即:有的地方声波会加强、有的地方声波会减弱甚至完全抵消,成为“死点”(听不到声音)。好在语言和音乐不是正弦波而是复杂的波形,这种复杂的波形用傅立叶级数展开是多个不同频率、不同幅度的正弦波。所以有“此起彼落”“填平补齐”的效果,使干涉效应不太明显。但是!由于不同的频率信号所产生的干涉效果不同,某些频率信号加强,另一些频率信号减弱,所以常常导致房间传输特性不均匀,这就是为什么要使用“房间均衡”的道理。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小房间
- 一封信
- 小鸭子
- 运动会
- 说说我自已
- 快乐的星期天
- 第一次买菜
- 铅笔盒
- 续写《会摇尾巴的狼》
-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 我的小房间
- 日记一则
- 续写《鹬蚌相争》
- 看图一朵香花
- 七色花
- 物权制度设计的正义维度与效率维度
- 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规的缺陷_经济法论文(1)
- 注册商标合理使用的司法判断_经济法论文(1)
- 日本破产法改革概要_经济法论文(1)
- 市场是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最好认定者_经济法论文(1)
-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_经济法论文(1)
- 我国QFII制度的研究与思考_经济法论文(1)
- 保险代位制度的立法不当及制度重构_经济法论文(1)
- 恶意失权规则的价值分析_经济法论文(1)
- 股权继承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_经济法论文(1)
- 商标权利非法转让的法律救济模式初探_经济法论文(1)
- 撤销权若干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论机动车强制险与交通事故赔偿案的处理_经济法论文(1)
- 惩罚性赔偿性质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蜜蜂引路》综合资料2
- 《蜜蜂引路》教学实录
-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
- 《称赞》教学设计
- 《北京》教学设计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4
- 《坐井观天》综合资料1
- 《蜜蜂引路》综合资料1
- 《坐井观天》综合资料2
- 《蜜蜂引路》课堂教学评析
-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2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
- 《坐井观天》综合资料3
- 《看雪》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