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台北建声听觉中心

台北建声听觉中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台北建声听觉中心

台北建声听觉中心

这是一家为残障人士提供各项听觉康复辅具选配,及结合医疗检测和儿童语言教室等专业服务的中心,其机构的完整性也体现了企业的创新理想。原建筑是一幢有着40岁屋龄的老旧房子,初次勘探环境状况,设计师用“废墟”两个字眼来形容它。脆弱的建筑外观,老旧的结构以及严重的漏水问题等,诸多的难题要求设计师思索如何根据行业类别的特定需求及商业行为作出应对,调整出多人共用的室内格局,更要为未来的 使用动线作完整规划。

听障者的生活,是大多数人感到陌生且无法想象的世界。同样对设计师来说,也是陌生和需要了解的。整个空间的创意源自业主的一句话“听见城市的雨意与花季”。声音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感知途径,却也是一部分人已经消失和逐渐模糊的记忆。业主希望在助听器诊所营造一个自然的环境,让听障者也能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希望听障者也能够听见城市的雨意与花季。空间的设计如何透过创意及想象,让听障者重新听见、感受这个世界,是此次个案在空间中最精华的概念,也是整个听力保健中心的精神与主题。

于是整个空间的设计有了“户外植生墙”的引入概念。整扇墙面绿意盎然,巧妙地给这栋老旧的建筑重新注入了生命力。由于考虑承重问题,只在四楼和五楼设置了植生墙。并且利用采光天井,引入自然光线,从而协调空间中的光与自然景致,在利落与简洁的线条中,调整室内格局的动线,透过茶玻和茶镜,层层透视空间的延伸感,同时映照光线与景致,不论晴天雨天,都已经赋予建筑一个诗意的脚本,任时光流转而有不同的剧情。观感的视觉、触觉将人们带入全新的空间感受。

空间的改造在建筑立面和室内都做了大的调整,比如在建筑外观上,茶镜在建筑外墙的巧妙运用,削弱了柱体的沉重,与户外景致相照应,随光影的流动而有不同的时间轨迹。利用横跨两个楼层高度的灯箱,与灯箱间彼此的排列韵律,将原本矮胖建筑的比例拉高:同时被视觉拉高的商业招牌,意外地共同塑造了浑然天成的露台。洗练的浅灰色建筑外观,外露的数道不规则玻璃灯柱,虚化了水泥量体的冷漠和距离感,精致的照明再加上大量玻璃茶镜的空间剔透感,塑造了迷人的街景,成为城市的新景象。

接待前台设置在四楼,这是考虑串连楼上医师办公室与楼下诊间的便利性。设计师表示:“柜台其实是这层楼最早出现的量体,如果摆的位置不对,很可能会压缩其他空间或影响整体比例”。于是设计师以切斜角的方式,将柜体嵌合在结构柱中,将柜台及柱子连为一个整体,一并修饰了突兀的结构缺陷。辅以天花板的不等边三角形组合,在利落、简洁的线条中,理性地处理了所有的机能与使用行为。而部分茶镜的运用,淡化了实体的存在,并有效地将户外精致相呼应,立体的斜面造型,随光影产生生动的层次感,由此感受时间的轨迹。

此外,在四楼室内梯旁角落位置,是植生墙露台与挑光天井的位置,也是两个楼面共享自然与绿意的地方,植栽、绿意,些许留白,温润调色,和一点点的热闹,让等候区不再空虚,处处以感受性为出发点来设计此空间!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一件有趣的经历
过年的乐趣
猴哥--读《西游记》的故事
快乐的野餐
我长大了
一件难忘的事
我的新书包
摩尔庄园
美丽的森林公园
妈妈给我开“药方”
爷爷第一次上网
火车站花园
假如我是全能的人
动物森林聚会
个人自传
如何写自传
如何写入党自传
我的自传
入党自传范文1
我的个人自传
关于入党积极分子撰写自传的要求
XX年大学生入党个人自传范本
2016师爱无疆演讲稿-精彩演讲
入党积极分子个人自传
入党申请自传
撰写入党自传需注意哪些事项
某人的入党自传
大学生个人自传材料
老师个人自传
关于完善行政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体育营销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基于定位营销理论的画廊业经营策略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探索
购后不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能力培养浅析
浅谈计件工资制
微招聘在大学生求职中的应用和前景调查分析
智能电网下电力网络的营销模式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金融业发展问题研究
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构建机制探讨
试论基于社交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市场营销模式
建筑设计行业营改增中税收管理探析
《老人与海》人物描写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五
《老人与海》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二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诵读提示
《老人与海》写作特点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四
《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之三
《老人与海》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