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跑在声音的前面 飞行原理与战斗机的划代(3)

跑在声音的前面 飞行原理与战斗机的划代(3)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3

跑在声音的前面 飞行原理与战斗机的划代(3)

跑在声音的前面 飞行原理与战斗机的划代(3)

为什么说超“音”速

自从人类发明飞机以来,总是希望它能飞得更快。但是,飞得越快,空气给飞机的阻力也就越大。在飞行速度较低的情况下,阻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和升力的情况类似)。但在飞机速度增大到接近声音的速度时,阻力就会和速度的五次方成正比。如果速度超过音速,会出现一种特殊的阻力——波阻,即激波阻力,阻力增加得更快。例如,将一块1米见方的平板插在自行车上,以13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平板上的阻力只有10牛;将这块平板插在时速41千米/小时的卡车上,板上的阻力将增加到100牛,如果将它插在时速1300千米/小时的超音速飞机上,平板上的阻力高达100千牛以上。由此可见,速度的增减对于阻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作用非常巨大,为了飞得更快,人类要利用智慧克服更多的阻力。那么,为什么是超音速飞机而不是普通的低速飞机产生波阻呢?为什么形容飞机快,说其速度是超音速,而不是超其它速度呢? 飞机或者其它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也会压缩前面的空气,使临近空气发生膨胀和压缩,形成疏密波。由于音速是空气可压缩程度的量度,所以,音速越大,空气越难被压缩。同时,飞机的飞行速度越大,飞机加给空气的压力就越大,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由此可见,空气被压缩的程度,与音速成反比,与飞机飞行速度成正比。衡量空气被压缩程度的大小,可以把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它们的比值称为马赫数(M)。

马赫数越大,飞机前面的空气被压缩得越厉害,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就越大。一般认为,当马赫数小于0.5时,即飞机作低速飞行时,空气压缩性影响不大,可以把空气密度看作是不变的:当马赫数大于0.5时,就要考虑空气的压缩特性,从而增加了研究高速飞行时的复杂性。

高速飞行的阻力墙激波阻力

20世纪30年代后期,活塞发动机螺旋桨式飞机的速度,几乎已经达到这种飞机的极限,平飞时700多千米,小时,俯冲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有加速效果会接近音速。但是,此时飞行员惊讶地发现,飞机已不听使唤,开始剧烈抖振,几乎不能操纵和控制,有时抖振太剧烈,会破坏飞机结构,造成坠地失事的惨剧。这种现象被称为“音障”,音速成为飞机速度不可逾越的障碍,航空发生严重危机。

音障出现的原因是飞行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空气被显著压缩。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比音速还低时,同飞机接触的空气如同“通信员”,以传递声音的速度向前跑,沿途通知前方即将遭遇飞机的空气,使它们让路,飞机前面的空气才来得及从飞机周围柔顺地绕流过去。但是,当飞机以超音速飞行时,情况发生突变,此时飞机前面的空气已来不及躲避,受到飞机的冲击而被紧密地压缩在一起,堆聚起来形成一层薄薄的波面,在此之后的空气来流被压缩,压强突然升高,密度和温度随之增长,气流速度却随之降低。这个波面就叫激波,其厚度只有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毫米。但它像一堵堵墙,挡住了后面空气来流的去路,使得飞机必须冲破这些墙的层层阻隔(即波阻),才能继续高速前进。

激波这种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对航空工业而言还很陌生,但从事炮弹研究和制造的人,早在很多年前就和它打交道了。由于炮弹在空气中运动的速度超过音速好几倍,所以总有激波存在。为减少阻力,提高速度,必须设计最好的炮弹形状。在一般情况下,人眼看不到激波的形状,但可以用光学的方法,在超音速风洞中拍成照片。

激波所产生的波阻,其数值很大,能够消耗发动机全部功率的3/4。它的大小同形成的激波面形状有关,而激波面的形状,又同高速运动着的物体形状有关,激波面相对于飞行速度(或气流速度),可能呈垂直或偏斜状态,即有正激波和斜激波之分。如果物体的头部尖削,像矛头或刀刃似的,形成的是斜激波:物体的头部是方棱或者圆钝形,形成正激波。马赫数对于激波的形状也有影响。以炮弹为例,当马赫数等于或稍大于1时,在其尖头前面形成的是正激波,马赫数超过1很多时,形成斜激波。由于正激波的波阻总是比斜激波的大,当马赫数到达一定程度再进一步增大时,波阻的增大要比速度的增大慢一些,这也算是上帝对于人类提高飞行速度的照顾吧。

“音障”能挡住飞机的前进吗?

实际上,即使飞机的飞行速度小于1马赫,在飞机上的某个地方,仍然会产生激波,称为“局部激波”。

让我们回忆一下流体的连续性定理,当气流流过飞机机翼时,由于机翼上部圆拱,气流在这里收缩,速度增加,到圆拱度最大的地方,流速就增加到最大。若飞机前方某一点的气流速度增大,即飞机的飞行速度增大,则机翼上最圆拱处的气流速度就不断增高,总

是比前方的速度高。如果前面某一点的气流速度不断增高,到机翼最圆拱处的局部速度达到音速,前方某一点的速度就叫“临界速度”,对应的马赫数称“临界马赫数”。

为提高临界马赫数,或者说,为推迟机翼上某一点的气流速度达到音速的出现时间,应该采用较扁平、较薄的翼剖面,这样在机翼的不同位置处不会出现较大的速度变化。同时,其最大厚度尽量靠近中部:如果靠前,气流速度较早达到音速:如果靠后,破坏了机翼的流线型。

当激波面形成后,气流往后流过激波面,会从超音速急剧地降为亚音速,激波面后的压强急剧增大,超过激波面前的压强,此时的激波面就像在机翼上方竖直放上了一块平板,发生气流分离,形成许多漩涡,即“激波分离”。由于局部激波后面的压强急剧升高,使得这里的压强与机翼底部压强所形成的压强差跟着降低,机翼上的升力也随之减小,如果升力减少得太多,就会造成激波失速。因此,激波对飞机飞行产生两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波阻使得飞机的总阻力大大增加,二是使飞机升力大大降低,甚至出现激波失速。

通常机翼上表面的气流速度要比下表面的大,机翼上表面的某一点首先达到局部音速后,会出现局部激波。随着飞行速度的增长,下表面也会出现局部激

波,当速度进一步增大后,机翼上下表面的局部激波会向机翼后缘移动,同时波阻也将增大。

激波面一旦形成阻力“墙”,就会沿着机翼向翼展方向铺开,可以想像,翼展越小,或者说展弦比越小,则激波阻力“墙”越窄,也就是激波阻力越小。此时为保证足够的机翼面积带来足够的升力,可以让翼剖面变宽,机翼前缘应尽量尖削,在机翼前缘处形成斜激波,以减小波阻。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为推迟激波的出现,飞机机翼应该尽量薄一些(严格地说,相对厚度要小)。激波出现后,为减少波阻,前缘应尖一些,翼展小一些(或者严格地说,展弦比要小)。把机翼做薄和把机翼前缘做尖,是指机翼的剖面形状;减少翼展,说的是机翼的平面形状。实际上,翼剖面的相对厚度同波阻有密切的关系,波阻大致同相对厚度的平方成正比。近代高速飞机翼剖面的相对厚度都较小,大约5%~9%,而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理论实验证明,菱形的翼剖面减阻效果最好,相比双弧形的翼剖面,减少了1/4的波阻。

虽然小展弦比有助于减少高速飞行时出现的激波阻力,但为了减少诱导阻力,展弦比大一些好。因此,同时保证飞机的高速和低速飞行性能是一对矛盾,很难兼顾,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燕子的翅膀与飞机的后掠翼

虽然燕子无法做超音速飞行,但它的翅膀给了人类一定启示,不然飞机的后掠翼为何与燕子的翅膀如此相似。

采用后掠翼可以降低机翼上的有效速度。不但能推迟激波的出现(即提高临界马赫数),还能减少激波阻力。气流的速度与升力垂直,当气流以一定的速度吹到平直机翼上时,整个速度可以用于产生升力,是全部有效的;而气流以同样的速度吹到后掠翼上时,机翼相对于气流速度是偏斜的,对于竖直向上的升力来说,只有垂直于升力的那一部分速度是有效的,而这一部分有效速度只是气流真实速度的一个分量,小于真实速度。所以,作用到后掠机翼上的有效速度减少了。对平直机翼来说,某个速度达到临界速度后,在它上面产生了局部激波和波阻。对后掠机翼来说,还得把速度再提高一些,才可能使它的一个分量达到临界速度。

此外,大后掠角的机翼,在它前缘和后缘形成的激波是一个斜面,整个激波面也像一个箭头,以锐角对着气流,所以比平直机翼上形成的正对气流的激波面产生的波阻要小一些。这种机翼的后掠角一般在35度~60度之间,有的达到75度。三角机翼的减阻效果和大后掠翼机翼大体相似,其根部的翼弦较长,在同样的相对厚度下,机翼的结构强度比较高,可以做得很结实、牢固,同时有更大的机翼面积,但增加了机翼重量。

在音速附近飞行的飞机,出现了一种“超临界机翼”,其外形特点是,后掠角很大,机翼和机身之间构成圆弧形,机翼后缘很弯,机翼上表面相当平坦,而且机身的轮廓向外扩展。这种超临界机翼在等音速飞行时,不会发生普通机翼出现的抖振和阻力急剧增大的问题。在这种机翼模型下安装凸起的发动机模型,在风洞中做实验,马赫数达到0.98,也不会出现激波。

歼-6飞机为什么要有翼刀

大后掠翼机翼虽然能够减少波阻,却带来翼尖失速的弊端。当迎面气流吹过后掠机翼时,有一部分沿着机翼流动,使附面层从翼根向翼尖逐渐变厚,在翼尖处形成“竖直平板”,出现气流分离,导致升力大大降低而失速。翼尖失速后,不断从翼尖向机翼中部和根部扩展,失速面积越来越大,飞机在飞行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陷入险境,同时还导致飞机突然抬头,变得不稳定。

为阻挡大后掠角机翼上的翼尖失速,可以在后掠机翼上安装翼刀:在机翼上顺气流安装的有一定高度的薄片。我国歼-6飞机上的翼刀,就表明它是一种超音速飞机。

高速飞行和低速飞行通常是一对矛盾。很大的后掠角可以降低波阻,对超音速飞行有利,但由于展弦比和翼展小,机翼面积较小,低速飞行性能不好(例如

起飞着陆的滑跑距离较长)。因为在低速情况下,维持和产生升力必须要靠足够的机翼面积;在后掠翼情况下、如果气流相对速度已较低,后掠翼引起的有效速度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对于升力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在高速情况下,升力则可以通过较高的气流速度来补偿。 在高速飞机上,如果采用大后掠翼或三角翼,尾翼一般也采用同样形式,高速飞机不但机翼和尾冀的形状很重要,机身形状也很重要。为降低波阻,一般采用头部很尖、又细又长的圆柱形机身,它的剖面最大处的直径往往只有机身长度的十几分之一,有的机身还做成中间细两头粗、蜂腰似的形状,这实际上是跨名速面积律或超音速面积律的要求,是为了保证在跨音速或超音速情况下减少激波阻力。这些办法所起的作用和采取前缘像刀刃似的薄机翼是相似的。

又一道关口——热障

对于热障,早已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要不然,20世纪60年代至今,天空怎么会到处飞行着超音速的军用飞机?如通过用耐高温的结构材料,如钛合金、不锈钢来制造飞机上的重要受力构件,用隔热层来保护飞机内部的构件、设备和人员,用水或其它冷却液冷却飞机结构的表面,或者特意在飞机表面采用相对容易引燃的材料带走部分热量等等,这些措施对防热都起到良好效果。

逝去的飞鸟与“协和斯基”

飞机上产生激波后,还会引起一种特殊现象,叫作“音爆”。飞机飞行较低时,你可以听到好像有雷声在轰鸣或炮弹在爆炸。这是激波传到地面后使得地面空气的压强突然增高的结果。音爆的强弱和飞机高度、速度、重量和飞行姿态等都有关系。飞机做超音速飞行时,飞行高度越低,音爆越强。在同样的飞行高度上,飞得越快,音爆也越强。

音爆的问题在超音速民航机上尤其突出,因为民航机相对于战斗机,展弦比、重量较大,飞行高度低。

“协和”号超音速客机是世界上唯一曾投入运营的超音速商用客机,英法两国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为适应超音速飞行,“协和号”采用了三角翼,机翼前缘呈S型,前机身和机头细长,而驾驶舱在机头的偏后位置,飞行员在起降时为保持一定的攻角会使机头向上,遮挡了飞行员视线。为改善起降视野,机头被设计成可下垂式。在起降时下垂一定的角度,以便飞机起降时,飞行员都有极好的视野。由于机头、机身细长且机头的下垂,使得“协和”号看起来极像一只飞鸟。 与“协和”号几乎同时,俄罗斯也曾经开发出另一种超音速客机——图-144,其外观与“协和”号类似。两者互相指责对方剽窃自己的成果,西方曾戏称图-144为“协和斯基”。1978年,因一起飞行表演时机毁人亡的事故,图-144未能投入运营。但是,人们并未因此放弃对超音速客机的追求。美国正在研制2.4马赫的超音速客机,可使现在10小时的飞行缩短到4小时,有望在2020年前后投入航线运营。

本期主要介绍了飞机在实现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所面,临的激波阻力和解决办法。但是,飞机仅仅飞得快是不够的,它还要易于操纵,飞得更稳,使飞机对气流的变化所带来的任何干扰应付自如。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请看下一期:飞得平稳而又灵活——飞行原理与战斗机的划代(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热爱生活的外婆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金色的鱼钩》缩写
刘爷爷·旱烟袋·筛子眼
绣墨梅的妈妈
时髦女郎
重病之人
一个穷困潦倒的人
《金色的鱼钩》缩写
我的老师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乐于助人的她
屋面防水的施工质量控制
怎样写施工方案?
浅论工业厂房的建筑艺术
现浇楼板板角裂缝的分析及预防
论安全玻璃在高层建筑中的使用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控制
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
浅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的发展分析
浅谈高层建筑的美学价值
论文化广场设计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最大的“书”》 范文习作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整体阅读感知
《最大的“书”》 考点练兵1
《最大的“书”》 重难点分析
《最大的“书”》 写作指导及训练素材
《最大的“书”》 考点练兵2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重点问题探究
《最大的“书”》 整体阅读感知
《雷雨》 整体阅读感知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知识点精析
《最大的“书”》 老师语录
《最大的“书”》 相关介绍
《雷雨》随堂练习 巩固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相关介绍
《最大的“书”》 知识点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