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试论地理环境对西藏商品经济的限制(1)论文
考察西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西藏在长达800多年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困难重重,始终未能形成足以摧毁封建经济的强大生产力,没有象西欧那样,在短短600多年的农奴制社会发展过程中,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西欧在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能使商品经济得到大发展而西藏在农奴制社会中却使商品经济难以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西欧和西藏地理环境的对比研究,就地理环境对西藏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中所起的限制作用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在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深入研究西藏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无疑会有所启示。
一、商品市场与地理环境 西藏土地辽阔,地势高耸。一方面,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温度和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但由于山体大小、走向以及河流切割程度的差别,在水平地带性变化中出现局部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明显的地势起伏,非常悬殊的高差,使西藏境内的自然条件垂直差异很大。
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的并存,使西藏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岗底斯—一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藏南谷地区,是西藏最主要的农业区。
由于气候类型复杂,垂直变化悬殊,太阳辐射强,紫外线丰富,年均温低,特别是暖季气温不高,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对西藏作物有显著影响,使西藏作物具有种类齐全,单产较高,品质优良,个体硕大等特色。畜牧业是西藏历史悠久的生产部门,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牧区主要分布在岗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高原,是重要的高寒牧区。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几乎全部取之于畜牧业。
穿的羊皮袍、戴的皮帽、吃的牛羊肉、喝的酥油奶茶、烧的牛粪、住的毛制帐篷、交通工具牦牛和马等都离不开牲畜。茫茫“绿色林海”主要分布在东喜马拉雅山南北坡以及横断山区。
由于藏东南高原的增温作用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的水热组合,使西藏森林具有生长快,生长的持续时间长,单位面积蓄积量高的特点。另外,西藏森林的组成树种非常丰富,生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珍禽异兽、经济林木都有一定数量。
从西藏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来看,相对的都比较集中,这就使区内的藏南河谷农区的农产品,藏北牧区的牧产品,藏南、藏东南林区的林产品在客观上有交换的需求。特别是在辽阔的西藏地区,能源十分紧张,牛粪、草皮是牧区相当普遍的燃料,对于林区的木材有很大的需求,必然刺激交换的发展。
西欧由于自然条件的组合,形成了一种耕作业和牧业交杂并存的局面,导致了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交流,较早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藏的自然条件虽然使区内生产方式不同的农区、林区、牧区具有相互交换产品的需求,然而却未能促使西藏商业的大发展,其中交通困难对交换的制约是一个因素。
同时,西欧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所生产的农牧产品数量相对较多,为市场提供了足够的剩余产品,使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最基本的条件;而西藏海拔高,气温低,其中海拔超过5000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5.6%,这种高寒的自然环境使大多数地区不适宜种植业,只有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区,才有种植业的发展,而且面积很小。加之,较低的温度使绝大多数作物一年一熟,原始粗放的耕作又使农业产量被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除维持农区人口的粮食消费之外,不可能有大量粮食作为剩余产品,因此使交换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高原畜牧业一直是西藏经济的主体。西藏的天然草场大多数都是高寒草场,牧草生长期只有3—4个月,植株矮,产草量低。
“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放牧,难以抵御冬春季饲草的缺乏,出现“夏壮、秋肥、冬瘦、春乏”①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牧业的发展,但广阔的草场使牧区生产的牧产品除维持牧区人口自身消费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牧产品可用来交换。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藏和内地的“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宋、明两代最为兴盛。茶马贸易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唐代以后,特别是宗明时期,祖国内地的茶叶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每年有大量茶叶需要外销。在交通运输落后的时代,马匹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运输工具,而内地主要是农区,加之战争对战马的需求,使内地对西藏牧区的马匹需求量相当大。
第二,西藏大多数地区气候干燥,牧民的食物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即使在农区也有相当多的肉、奶制品。由于茶叶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为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所必需。
第三,作为交换的马和茶有其自身的特点,马本身就是运输工具,减少了长途运输的困难性;茶叶所具有的易于运输的特点,使其在以内地到西藏几千里的运输线上能顺利运送。茶马贸易是祖国内地和西藏人民经济交流的一部分、尽管茶马互市在宋、明时期相当兴盛,并没有使西藏手工业、商业得到大发展,始终未能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所突破。
在严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西藏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相当落后,而且四周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均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这就使西藏在对外商品交换中缺乏竞争能力而处于劣势,难以进行平等的自由贸易。自宋代以来,在茶马互市中,历代都实行茶叶专卖制。
规定少数民族只许于官场买茶,严禁私相交易和内地商人贩茶到少数民族地区出卖。明初曾规定:“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
②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于明初茶禁极严,藏族地区得不到足够的茶叶,藏族贡使即称:“近年禁约,生理实艰”。③清求开市贸易。
由于西藏对外商品交换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就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区外市场。 不同的地理环境作用下产生的城市职能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由于西欧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便利的交往条件,使农耕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庄园里农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于是就有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的铁匠、木匠、皮革匠等,他们依然需要以手工业品向庄园交租。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手工业者逃出庄园,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聚居起来进行独立的经营生产。
这些聚居地就成了最初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城市所在领地的封建主招引从其它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手工业者到自己领地来,以便征收租税,这有利于农奴脱离庄园,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从11世纪到13世纪,欧洲城市开展了反抗封建主,争取自治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自此城市居民从农奴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获得了人身自由。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为15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藏最古老的城市——拉萨是由松赞干布在公元7世纪创建的,当时作为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后来,由于政教合一统治形式的形成,拉萨就成为西藏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
清代《拉萨画卷》④上所出现的众多的寺院: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就是很好的明证。《拉萨画卷》中描绘的拉萨处于农业庄园的包围之中,说明城市与农村尚未完全分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仍很低。
西藏城市中的居民直到20世纪中期还要给原领主缴纳人役税,一旦领主庄园中有调整支差劳力时需要,领主仍可调他们回来给自己支差。西藏地方封建政府设立的劳务局就是专门追捕逃亡农奴和收缴人役税的机构。
另外,西藏的手工业者地位卑贱低微,在整个农奴阶级中,地位最低,尤其是铁匠、屠夫、制陶匠等被视为贱民,不能和一般人共碗共食以及通婚,这也是手工业不能在西藏城市中大发展的另一原因。由于西藏的城市在封建农奴制时期,一直未能出现具有人身自由的城市居民,城市始终没有成为在地域上脱离政治、军事中心的工商业中心,缺少了有利的城市环境,从而也就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难以实现。
二、地理环境对交换的限制 对西藏的商品交换而言,地理环境既无水运舟辑之利,又无车运畜驮之便的交通条件。 西藏深居亚洲内部,是世界所谓“第三极”的主体部分,四周又有高大山体的阻碍,使其成为一个较完整而且远离海洋的内陆地理单元,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其腹地主要城市拉萨,距最近的孟加拉湾的直线距离约为1000公里,西部的狮泉河距孟加拉湾的直线距离约为1500公里。这种远离海洋的地理位置,使西藏不具备海运条件,限制了西藏商品交换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
与西藏形成鲜明对照的西欧,水平轮廓破碎,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内海的纵深切割,使西欧具有众多的半岛和岛屿,呈现陆海交错的格局。大陆沿岸多石质海岸,多天然良港,平时风平浪静,利于航行。
再加之西欧本身面积并不大,其腹地(慕尼黑、日内瓦等)距海也不过300—400公里,都有利于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欧与外界商品、技术、文化的交流。西欧的腓尼基、希腊、罗马以及后起的西班牙、荷兰、英吉利等海洋民族,就是利用西欧的航运之便,进而征服大西洋以至全球四大洋,率先走向世界。
在近代,西欧沿岸国家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充分利用海洋,大力倡导海洋探险,开辟新航路,占领殖民地。依靠掠夺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西藏高原河流众多,湖泊密布,主要的河流如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狮泉河等都属于国际河流。但由于高峻的地势和巨大的落差,众多河流并没有使西藏和国际、国内的贸易、交往得到加强,相反的有些河流如怒江、澜沧江的深切河谷还成了交通的障碍。
全长2057公里的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在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流出国境,成为恒河的主要支流。雅鲁藏布江上游为宽谷盆地,水流平缓,分叉河道发育,难以通航。
中游段,宽谷与峡谷相间排列成串珠状,峡谷处河床狭窄,落差较大,不便航行,只有在宽谷段有一种较小的仅能容纳几人乘坐的牦牛皮制的皮筏子,顺流而行。下游河段为高山峡谷区,江水从世界屋脊一下降到海拔仅几十米的恒河平原,坡降达9‰,两岸悬崖高耸,峭壁突出,江流迂回,滩礁棋布,乱石嵯峨,难以航行。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都通过横断山脉地区,属于著名大河的上游,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为世界所罕见的深切急流,河水湍急,自古以来都无法通航。在广大藏北地区,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湖泊的面积也比较小,所以都没有航运价值。
因此,最为便利的水上航运,在西藏不具备发展的条件,从而限制了贸易、文化和技术的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拖鞋一家人
- 我的文具盒
- 未来跑步拖鞋
- 神奇擦地拖鞋
- 会飞的拖鞋
- 奇妙的“脸”
- 我的笔盒
- 最好的生日礼物
- 我是一辆车
- 小螳螂
- “爱”或“不爱”
- 妈妈夸我
- 桂圆
- 小闹钟
- 我心爱的芭比娃娃
- 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 如何自我推荐
- 秘书新手入门
- 怎样写好会计论文
- 司机的检讨书
-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 旷课夜不归的检讨书资料
-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的写法
- 起草讲话稿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 模范检讨书--广西大学
- 秘书工作与公民道德建设
- 学生注册迟到检讨书范文
-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 检讨书6
- 检讨书8
- 作文原生态,让孩子们的笔尖真情流露
- 发展全民乒乓球运动对全民健身的积极作用研究
- 中学数学教改的困惑与出路
- 蛋糕不能承受之重
- 从称谓内涵的演变看社会意识的发展
- 对幼儿规则教育的几点尝试
- 浅析习得性无助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探析小学数学做中学情境整合教学对策
- 多媒体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作用
- 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传动模型及机理研究
-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
- 《纽约客》2015.6.22仇恨犯罪
- 电子创新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研究
- 《经济学人》2015.6.20监狱国
- 浅析刑事诉讼中听取辩护人意见制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打电话》随堂练习 提高篇
- 《打电话》教案设计二
- 《半截蜡烛》美文欣赏一
- 《打电话》美文欣赏(一)
-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打电话》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 《打电话》随堂练习 巩固篇
- 《打电话》重点字词的意思
- 《打电话》整体阅读感知
- 《打电话》重点字词梳理
- 《打电话》教学设计一
- 《半截蜡烛》趣闻故事
- 《打电话》重难点分析
- 《打电话》美文欣赏(二)
- 《半截蜡烛》考点练兵 阅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