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童话与幼儿培养之我见

童话与幼儿培养之我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9

童话与幼儿培养之我见

" 关键词:童话 幼儿心理 想象力 语言 品质

童话源于民间,最初与神话.传说几乎处于同生共体的状态。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话和传说都曾是孕育童话的摇篮,很多民间童话都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基础上演变而来得。所以说童话中角色大都是神魔妖怪.动植物及公主王子们等等,充满了幻想,这就使童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当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到这个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世界时,这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世界会令他们惊喜,会令他们留恋往返,他们和一切生命体一样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同伴.同类,于是,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小小的动物植物或石头都可以和他们交朋友,好像他们会相互交谈相互动作像自己一样。所以有句话特别贴切——幻想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具有与生俱来得灵性。恰恰童话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的幻想,广义的讲,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童话中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生活[1]。因此,童话倍受孩子们青睐。那么童话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在幼儿培养过程中,是弊?是利?

童话的阅读需要想象力。实际上童话的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与童话形象沟通.交流的过程。松居直先生认为:“……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能看的见得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得东西…”。[2]童话的魅力亦在如此,幼儿的想象力能在童话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幼儿的想象力在童话认读中的表现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其思维的发展特点与童话的特点是相对应的。儿童的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3]如:四岁的微洁给一只又黑又大的嗡嗡作响的苍蝇吵的烦死了。她挥舞着双臂,但仍然无济于事,最后她试着采取一种新办法。“苍蝇”,微洁说道,“回家到你妈妈那儿去吧!”我们可以看到他相信,其他生物具有和她一样的生命和感情——她可以叫它们听从她的话。这说明她是以自我中心思维的。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住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得精灵而具有生命,不但许多无生命的东西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天空会哭,也会大小便;月亮会笑;星星会眨眼。这就是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而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那么“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4]所谓“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而完全不管它们之间是否真正存在着这种联系。而童话故事的创作正是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

那么就用一些实际例子来具体分析幼儿在认读童话故事中的想象力的表现,下面是我写这篇论文之前在蓓蕾幼儿园所做的情景童话实践活动:

“我是青蛙王子——进入想象的童话世界”

讲《青蛙王子》,当我讲到“公主开了门,青蛙跳了进来,跟着公主蹦到椅子旁边,叫到:“抱我上来,坐到你旁边”时,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到了我面前,我问:“你干什么呀?”他回答:“我是小青蛙呀!”接着又有几个小朋友也学着跳了过来,我把他们抱到我旁边坐下,接着讲:“…公主实在气极了,抓起青蛙朝墙上仍了去,小青蛙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潇洒的王子”突然一个小朋友从我旁边的凳子上掉了下去,当时我被吓了一跳,急忙问:“怎么了?”他却笑着对我说:“我刚才是小青蛙现在是王子啦!”接着他站起来那高兴的劲儿甭提多大了,好像他就是真的青蛙王子。

从孩子这些活拨有趣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们借助成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眼睛里闪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孩子们早已进入了神奇的童话世界,在他们心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已被联系和活化,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童话 ,在这里,没一个人物都是真实可信的,没一个场景都是立体的,没一个物体也都是触手可及的。

当我拿着童话书中那个变成王子的小青蛙给孩子们看时,突然一位小朋友像马上想起什么似的,使劲大声的说:“我家院子里有一只癞蛤蟆,他叫的很难听。”接着还当着许多小朋友学着:“呱呱呱……”

这就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他们能从书上的青蛙想到院子里的癞蛤蟆,当她们看见童话书中写着的用金色衣料做的华美的衣服或用银色衣料做的华美的衣服时就会想到自己的小公主裙,于是想象使它们变成了小公主。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总是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他们常常分不清想想虚构与现实的区别,或者是他们不想分开,他们乐于沉浸在童话所提供给他们的美好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喜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童话内容,表达他们对童话的理解。比如:他们会表演“灰姑娘与她的水晶鞋”,表演“白雪公主”“葫芦娃”,或者用游戏的动作重现故事的内容,就像一个小朋友听完故事后屁股一颠一颠地模仿青蛙王子,说:“我是小青蛙王子!”还对一个小女孩说:“我要蹦到你身上去啦!”可见,幼儿认读童话故事的形式,不是简单的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而是一个综合的认读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听说童话故事、演童话故事、编童话故事。因此在孩子的头脑的想象的童话世界就以可视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特点和心理需要,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活动,促使其想象力的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想象力在童话接触过程中得到发展

从前述可以看出,幼儿在童话故事阅读中所表现的想象力的特点是与其智力的发展水平想吻合的,但是这种想象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丰富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原因在于儿童的这种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需要培养和锻炼。丰富的想象力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就越丰富。

而童话作为文学和民间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展现的幽默、轻松的艺术和智慧能极大的激发读者想象的火花,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为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对幼儿的想象力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得到飞速发展,所以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幼儿在童话故事阅读中的想象力发展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第二,幼儿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完整。第三,幼儿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加。这三个特点我亦表示赞同。

1. 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

其实幼儿在接触童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训练其有意想象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循着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有意性”地再现故事情景的过程。这种想象要紧紧围绕着故事展开。3-4岁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但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心理有意性的发展、童话阅读经验的丰富,5-6岁的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例如:有一次我坐在草地上给孩子们讲童话,身边围了一群小朋友,其中有大班、中班、小班的,我给他们讲《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孩子们顿时止住了吵闹,睁着一双双小眼睛盯着我,我开始讲:“……渔夫第六次去喊金鱼,天空黑压压的一片,电闪雷鸣,海里滚着大大的黑色的浪,像山一样高,渔夫开始喊:“啊,海里的鱼,请听我说啊,我的妻子想当太阳和月亮的主人。”大红金鱼说:“回家去吧!你的妻子太贪心了,我要把我给的一切都拿走,她已经又住在原来的破屋里了。”

讲述时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直到结束他们还深深地沉静在童话的情景当中,突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小班的女" 孩子对我说:“我家的鱼缸里也有红金鱼,还有黑的呢,他们好好小哦。”接着又有几个小班的孩子这样说,这时,一个小小的孩子说:“我家里只有一个小鱼鱼,它没人玩,我和它说话它不理我!”而一个大班的孩子说:“金鱼对他们多好呀,还变好多东西给他们,我要是金鱼,我就把渔夫的妻子变成一条小鱼,把她放海里去……

我们在幼儿听故事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班幼儿提的问题一般都是围绕着故事情节展开的,而小班幼儿则会想到一些与故事情节不相干的问题,所以说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在逐渐发展。

2. 幼儿想象的故事内容逐渐丰富完整

幼儿最初的想象常常是不精确不完整的,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精确性和完整性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小班的幼儿只能在童话表面内容上展开想象,而大班幼儿则能想象到许多本质的内容。比如:在讲《白雪公主》中 ,小班的幼儿多是描述动作:她一个人哭着想森林里跑去,一会儿看见一座玩具房子(七个小矮人的房子),就乐了,多可爱的房子呀!而大班幼儿似乎能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氛围,能联想到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大班有位幼儿说:“爸爸和后母都在漂亮的城堡里,白雪公主一个人在森林里,多害怕呀!”

我们可以看出小班的幼儿的想象一般只停留在什么人物、他们在做什么,这些非常直观的内容,而到了大班,幼儿开始想象内容之间的联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幼儿想象的内容在逐渐丰满和完整。

3. 幼儿想象力的创造性逐渐增加

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独自讲述一个他所熟悉的童话故事时,往往不能完整的讲述出来,但同时也回增加一些童话故事所没有的情节,或者是在表演游戏中,使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一个个真实的角色,使具有文字的童话故事变成具体活动的游戏情节,有时从孩子不经意的天真的讨论之中也可以发现孩子的奇思妙想。如:《小象的大便》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第一次讲到《小象的大便》,孩子用手捂住鼻子:“臭死了、臭死了。”讲到“河马说天空不拉大便,恶鱼说天空有时拉小便,小猴子说也许有时拉大便”孩子们天空的大小便是什么样子。

幼儿甲说:“小便就是下雨,大便就是……冰雹。”“天空下的大便就是冰雹”幼儿乙说“有我的头那么大,”幼儿丙说:“没有。”幼儿乙就问:“那你说多大?”幼儿丙说:“大概有皮球那么大。”

孩子们的想象就是那么的奇和新鲜,几乎每讲一个童话故事我都会被他们所感动。这时就不得不让我想起哲学家马修斯的那句话:“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

前面我们提到过幼儿阅读童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童话带给孩子们的就不仅仅是创造想象力和获得某些体验了,幼儿在讲童话、演童话、编童话的过程实际上亦是其语言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 幼儿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在童话中得到培养

谈到这一点就不禁使我想到当下的家庭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一些家长过于关心孩子的成长,于是他们想让幼儿阅读小学的课本,想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初中乃至大学的课本(实际是揠苗助长),这是违反幼儿心理发展的。

家长们买各种各样的经诗书籍来让孩子们“阅读”(死记硬背却不理解),孰不知幼儿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然而,一再重复的念唱既没有理解,也没有体验,更不会感悟了。“有识之士”认为,幼儿会将这些内容存入大脑记忆,并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是无须经过意志运作就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着幼儿的思维与行为的。其实,我们知道,许多文化的解析过程并不是在灌输中完成的,而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因此,儿童熟读成诵中获益并不多,相反,它还有可能阻碍其语言的理解力,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围墙和藩篱,锁住他们的童心,固化他们的灵性。而幼儿正是各种生理器官及各种心理器官能快速成长的时候,游戏、涂鸦、幻想与大自然接触,与大自然交流,在大自然中感动和接受陶冶,才应是幼儿期的主要任务。

正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写道:“我不知道家里的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可见在私塾里除了读经背经外,不准游戏不准随便说话不准发问等等,对孩子而言,他们讨厌这个地方,更别说理解那枯燥的三字经了,孩子门的饿头脑被“三味书屋”封锁了。所以鲁迅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又与小草们、小动物们道别,说不尽对百草园的留恋啊……

这就足以说明儿童的世界应该有蓝天、白云,有雷鸣、闪电,游戏、梦想…… 而童话的世界正是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个令孩子们想入非非的地方,再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说话,在童话里,鸟兽虫鱼、花草树木、风雨雷电都根他们一样有感情、有行动、会说话,甚至还有神通广大的本领,童话故事的语言幽默轻松,情节曲折有趣,十分引人入胜,受到孩子门的欢迎和喜爱,在阅读中理解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增进对大自然的了解。这正符合了幼儿的语言发展。

在幼儿世界中,“自我中心言语”是他们的主要言语模式之一[5],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就是不考虑对方的看法,不具交流性质,以幼儿自我为中心,他包括幼儿为了好玩而重复单词和音节、独白(自言自语)和集体独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对谈,但没有交流思想的目的)。

而童话就是孩子们喜爱的,孩子们被童话中的公主、王子、动物、植物所吸引,有时经常不自觉的要求你给他讲同一个童话(孩子们不象成人阅读那样,他们对一个听了十几、几十遍的故事依然乐此不疲),孩子们也会经常讲他听了无数遍的童话故事,而且每一遍都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常常会以自我的方式理解他所熟悉的童话,在那个童话里,他就是那个可爱的主人公。他绘声绘色自由地讲着用他自己的言语讲着,好娱乐一般,如幼儿自己讲的小童话:“西瓜皮像小船,所以小鸭子拿他当船玩,可西瓜皮是可以吃的,所以嘴馋的小鸭子会去啃,于是西瓜船就坏了……因为小象身体大,所以他去帮小灰鼠煽炉子,就会把炉子和小灰鼠都煽到半空中去了。”

可见幼儿可以清楚连贯的讲童话,这说明幼儿在听、说童话的基础上,组织语言的能力在逐渐的提高。但是,假如你要求一个小孩子给你讲一个曾经背诵过的经诗,他就讲不出来,只能闭上眼睛摇头晃脑的一口气从头背到尾,不理解意思,那更谈不上组织语言复述了,这就是差别!

(二)、童话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幼儿培养不只是启发其智力因素,同时也包括品质的培养,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在摇篮之中陶冶才有希望。普林斯博士说:“孩子的德育必须从摇篮时代开始,因为今天社会的缺陷不在于头脑,而在于品格。”[6]

童话故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眼中的童话故事就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幼儿不自觉的模仿和扮演童话中角色,在模仿和扮演中认识到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那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质。

我们都知道幼儿的许多行为同文明的社会规范或成长需要是格格不入的、滞后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经验、反省、他人的反馈,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童话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让幼儿借助角色形象的某种行为必然引起一定的后果去醒悟。什么样行为会给自己造成惩罚和痛苦?什么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尊重和愉悦?

比如在给孩子讲《自私的巨人》:“巨人有一个漂亮的大花园,大花园里有果树、草丛、" 美丽的花朵,可是有一天他回家看见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就大声吼叫:出去,出去,这是我的花园。孩子们都被吓走………春天又来了,可巨人的花园还是一片冬天的景色,自私的巨人整天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他的雪白的寒冷的花园,他不明白为什么春天还不来?他越来越伤心……….”

孩子们都说:“巨人太自私了,我们不喜欢他。”下课后,孩子们都给自己的小伙伴分发从家里带来的好吃的食品,一起做游戏。

还有讲《丑小鸭》、《灰姑娘》、《葫芦娃》,《人参精 》等等,孩子们都兴致勃勃,他们或多或少明白了:自己要像丑小鸭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困境,要像灰姑娘一样善良,要像葫芦娃那样勇敢……….我甚至还记得姐姐家的那个“小伙子 ”自己上厕所,嘴里不时的喊着:我是金刚葫芦娃,永远不怕黑………

我们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坚持性 正处于发展初期,幼儿的意志品质很薄弱,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和内心欲念的影响而产生冲动动摇,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做一些不该做的事,而童话正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构思的。所以童话往往回帮助抵制诱惑克服欲念。

就以《豆芽兵和酸妹妹》为例吧:野草莓成熟了,酸酸甜甜的香味吸引了大蚂蚁,小青蛇,大甲虫………大家都想来吸一口,舔一舔,豆芽兵扛着草叶枪守护者酸妹妹野草莓,谁也不让尝,谁也不让舔,小动物门泱泱离去,豆芽兵却被野草莓的香味诱惑的不能自制了,经过一翻动摇和思想斗争,豆芽兵抵制住了诱惑,克制住了内心的欲望。

类似这样的童话还有很多,孩子门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不可估量的。

可能许多人读到这里会想了:童话给孩子们带来了如此之多的益处,可是童话中出现的“打斗”“伤害”“杀人”“死亡”等,“残忍”的内容对幼儿又有多少负面影响啊!我承认很多优秀的童话都会出现上述那些残忍的内容,如:《灰姑娘》中灰姑娘的继母姐妹削足以试水晶鞋,英国童话《约翰尼.格洛克》中约翰尼.格洛克把两个精疲力竭的巨人头砍了下来,一手一个抓着,《快乐王子》中小燕子帮助快乐王子啄出双眼送给穷人……童话里的这些残忍的内容会不会对幼儿阅读产生负面影响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幼儿阅读故事的方式其实和成人阅读文本是不同的,所以在成人眼中的残忍情节到幼儿眼中却不是惨不忍睹,相反往往他们看到这种情节却很开心、很欣慰,心理得到了极度的平衡。

心理学表明,幼儿用感觉映像感知事物,年幼儿童“是否用映像回想信息来解决问题,取决于那些信息是否已成为儿童概念性知识的一部分。当信息尚未综合于儿童概念性知识中,他们就倾向于用映像来回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越来越概念化,儿童就较少依赖映像了。”[7]也就是说在幼儿这个阶段,其思维能力还达不到迅速理解概念化知识的程度,而幼儿只能也只会依靠想象回忆其相关生活经验来认识事物,即用感觉映像来感知事物。

而在阅读中亦如此,幼儿主要依靠简单认字、图画和听故事的方式熟悉童话,他们将听到的或读到的语言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来认识和感知事物。而在幼儿的生活经历或是生活经验中可以说没有或较少有“残忍”的经历。在他们心里,世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而幼儿并不能将“打斗”“伤害”“杀人”“死亡”等情节想象成具体的“恐怖”“龌龊”的画面,所以那些成人眼中的残忍的内容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合理的情节罢了。而且当他们看到坏人最终受到严厉的惩罚,他们的心理反而得到了平衡。例如:在英国童话《三只小猪》中大灰狼从烟囱掉进锅里被小猪“咕噜咕噜”地煮着吃了。孩子们看完都笑起来了,没有半点的难过和不开心,他们认为那是坏人应得的惩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儿童的认知审美能力在童话接触中的到了培养。在他们幼小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其次,在事实上,很多童话故事就是生活游戏的纸上再现。《彼得.潘》中“永无乡”是所有孩子的梦中乐园,他们一起儿飞向“永无乡”,就是为了摆脱大人的约束而寻求无拘无束的游戏生活。书中的飞行、捉迷藏、假扮医生治病、假装吃饭、扮作婴儿和小母亲、没节制地疯狂打闹、与海盗搏斗等等,无一不让读者有太多的亲切感。《爱丽斯漫游奇境》中变小变大、眼泪湖、动物王国奇特的长跑比赛、假装发奖牌、纸牌王后砍头等等,都是孩子们游戏的体现,而游戏中给坏人最严厉的惩罚,让某人砍掉头颅、跌断腿、以后就像《绿野仙踪》里的铁皮人一样包上铁皮,自己死而复生….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游戏规则,没有任何不合情理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儿童才热爱认读,同时在游戏中重温故事。

在一方面儿童在经历“生理性断乳期”后,便开始发现了自己的弱势地位,他们被排除在成人世界之外,没有任何权威和力量。因此童年并非无忧无虑,而是充满了焦虑、压抑和自卑感。他们通过游戏来满足渴望成年渴望能力的愿望[8]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童话更多展示了现实中难以出现的“残忍”情节。所以,我们说适当的阅读童话却还能够缓解幼儿无意识层面的压力,游戏、发泄及惩恶扬善正是童话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童话在幼儿的培养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童话不仅使孩子门学到许多基础知识,丰富其想象力,更可贵的是童话能潜移默化深植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告诉他们要像“灰姑娘”一样善良,像“丑小鸭”一样不畏惧生活中的贫苦与挫折等等。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世界,并“放胆供给”他们所急需的精神食粮,我们不应把成人需要的东西,成人看重的东西强制的灌给孩子们,孩子们需要在童话的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健康自由的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學貴有恆
蘑菇的启示
中国在我心
理想.奋斗.成功
小猫自诉
鲸的自述
蚕的一生
太阳的自述
我爱仙人掌
超级垃圾桶
只要你在不停地走
陆地“杀手”——沙尘暴
生活用品文具和餐具的争吵
少儿写作入门班介绍
西方经济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探索
民族班电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大连市组工干部分类培训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探析
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微课的摄录与后期制作探究
邢台市乡镇医生继续教育的研究及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整合模式的探究
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在本科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呼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走进《原理》教学
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浅谈大二时光应如何度过
高等院校开展暑期外语支教活动的调查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及其关系
《游漓江》教学设计
《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游漓江》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札记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藏羚羊的故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课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蝈蝈》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游漓江》其它杂项
《游漓江》课文
《游漓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