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9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情状,使我想起了“合目的性与合规

律性统一”的哲学命题。合目的性即语文教学主观上尽其所能旨在让学生身心全面自由发展,神情惬意心胸豁然;合规律性即语文教学客观上尽其必然旨在寻求师生对话的合理性,游刃有余物我两忘。两者的谐和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身体尽情享用人的心灵又尽泄不满,人的眼睛目不暇接人的心理却猝不及防,人类思考的空间让外物挤得满满,普遍的喧嚣和浮躁铺天盖地压来,心为形役不再表现为案牍劳形,而表现为心灵的被动无奈被欲望裹着挟着推着前行,心理脆弱而不堪重负。东西方哲学必须加以融合改造,并以超前性适用性迅速向全社会普及,零打碎敲的品德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表现为急功近利性,这种浅层影响并不能拯救堕入欲望深渊的人类。也有不少人将此种现象归罪于教育,或寄希望于教育,因此赋予教育太多的使命,添加教育过重的负担,于是,教育成了崇高的布道神圣的苦行,教师成了“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牧师和殉道者的角色,而这些溢美之辞过犹不及,必须重新审视正常定位。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崇高的事业,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终极点旨在探究人的教育规律性的职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系统结构,更是一种有灵有肉可歌可泣的艺术长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素养给予如下定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决定了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教高的层面,虽然“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不再时髦,但从素养这个角度看还是必要的。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化境,才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才能实现师生真正平等的思想对话,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种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能仅仅是预设一个圈套让学生按照程序顺利地完成这个圈套,而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里,重视生成和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贯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蕾说“缺乏对世界、对人类的挚爱,对话就不复存在。爱意味着对别人的责任。爱是对话的基础,也是对话本身。”

融会贯通地整合 化为自我

从感性的角度说,感性、感知、感悟是对语文学科规律性的要求,形象思维既是学好语文的手段,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的体现。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阅读层面、阅读视野和对阅读投注的个体思考,决定了他本人的文化素养,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文化素养的教师才能将自己母语教好。母语是自己祖国的语言,掌握祖国的语言是语文老师最起码的职责和要求,大家都知道语文好教而又最难教,最难教的地方,我认为并不在理性的层面,而在于感性层面,那就是语文老师要对自己的母语充满感情,对母语要付出无限的亲和和投入,有了这亲和和投入,就会形成光芒四射的思维,就会有宏观的整体感知和微观的细腻体察,方块汉字生动词汇情感语言自然而然映入你的眼帘,这里跃动的首先是情感思想然后才是语言,就是说情感思想的酝酿在先,词汇语言在后,所以我们要首先借助思维整理自己的思想,而后才形成自己的思路,思路的表达诉之于语言。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高屋建瓴,学会形式与内容的整合,最终达到融合的效果。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从140亿多个碱基数目无法彻底了解生命细节的现状,提醒科学家们认识到:重视细节研究的传统学科将向追求整体研究转变的趋势。融合、借鉴、写意法、“粗粒化”的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提醒我们语文教学要改变单学科直线式的纵的方法,难道不可以作截面的横向的尝试吗?既要懂得迁移拓展融合,还要懂得出入腾挪,入门容易出门难,要入得堂奥脱得无形,中国古代辩证法会给你很深的启迪。

工具人文的统一 形成自我

我们首先要养成语文教师的大语文观念,语文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我国过去的语文过于政治化,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年代里,语文和语言都成了政治的附属物,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而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特征)。人人享有的祖国语言,被动地冠以褒贬的色彩,被作为相互攻击的凭藉,语言被庸俗化语文被政治化,“把人类的心灵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的‘跑马场’”,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一两代人的问题。我们学《纪念白求恩》,就是要做“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纪念张四德,就必须学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读《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读懂“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项链》它会提示你理解“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语文课必须通过这些主题的揭示,来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来改造我们的心灵,通过“息封灭资”的手段来洗脑筋。试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过来的中国公民,他们的思想此时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一种是随着殖民地化而带来的民族虚无主义,还有中西体用思想,这种思想交柔的复杂性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也不可能按照个人的意愿或集团的意志达到九九归一的目的。而当这些美好的纯而又纯的理想化的人性宝塔一旦坍塌,正常的人性立即会堕入无底的深渊,那种居高跌重的感觉直让你的心灵无所适从,“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什么比信仰的失落更令人万念俱灰了,人类思想的进化是层层递进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它的危害在于,无端地把人推向理想的峰巅,又将人拽向无底的深渊,这是在拷打人的灵魂,让人丧失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为了纠正这种政治化的偏向,语文界适时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种工具性意在冲淡政治性,还语言以本真的面目。这里有两种倾向必须引起注意,一是把语文学科当成思想教育的工具,过于强调“文以载道”和“" 传道”,一篇课文下来,总要牵强附会地套上政治的主题和思想的主题,将一篇好端端的美文阐释得面目全非,连作者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纵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纵然读《红楼梦》有不同的理解,但那是发自阅读者内心的感受,是读者人生阅历的心灵参照,并不是思维的强加,思维的强加是一种精神的蹂躏。这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其实就是语言的工具性,是作为其它学科入门的基础,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这点来说,我们语文老师要捍卫语言的纯洁性和民族语言的独立性,要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获取比语言文字更丰富的东西,让工具性学科凸现工具的特征。二是把优秀的文章上成语法课,现代文一味地分析句子成分分析多重复句,文言文过分地探讨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把一篇美文解剖得支离破碎,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不同,它是感性的形象的东西,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它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心灵环境和时代环境,那种教学不仅忽视了整体的感知,也忽视了作者心灵的体验,如此教学,必然丧失语文的特点。

审美超然地观照 实现自我

语文老师不仅是一个博闻强识的杂家,同时也应该是善于审美的美学家,要常常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每一篇文章,去观照每一个学生,去观照周围的世界,那么周围的世界一定会生动起来,你的学生会从你美的胸怀中感受美,并潜移默化地审视美创造美。“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现实世界只重功利不重超脱,只重利益不重意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为功利而读书为职业而读书为前途而读书的思想遍布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准则严重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科举的官场通途使他们学有所用并惠及子孙,这种功利主义的读书观使得莘莘学子们,沉醉于自我的实用层面,缺少了哲学家胸怀天下关怀人类的宇宙情怀。那么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从这种狭隘的圈子里走出来,从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名言去追问自己,去领略那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让自己的身心以人文的滋养,不汲汲不戚戚不追名不图利,不要沉溺于皮相的功利的物欲之中。

从工具性来说,简约是语文的本质;从人文性来说,而丰富又是语文的底蕴。要简朴不要芜杂,要空灵不要贮满。给我们的生命腾出空间,让自然的绿意和时光的柔和丰盈本该是你的底色。丢开物欲的温床吧!否则,世俗会融化你,你的精神将和身体一道枯萎;生命失去营养,你会成为干涸的骷髅。诗化的语言使我们觉得自然的可亲生命的可贵,有了这种审美的情怀,又有什么功利不能超越呢,从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找回你自己的生态和绿意吧。

目前,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的中小学校,学校在竞争,班级在竞争,学习在竞争,难道我们的学校非得要象生物界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频繁的考试和考试的阴影,严重遮蔽了学生的心性,学校生活中除了无休无止的考试之外,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呢?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感受生活思考自我,学校也没有提供鲜活生活的氛围,把考试的上方宝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的心性有什么自由,他们的思想从来就是桎梏。试想,这时候,我们语文老师不给他思考人生的空间,不带他领略人生的意义,不给他旷达的审美的眼界,他们不被数理化技术操作层面折磨得死去活来才怪,为什么也那么趋之若骛挤占时间埋头苦做呢?难道仅是以时间赢得空间吗?牺牲学生的时间优化考核的成绩赢得老师生存的空间,这种曲线的为我功利味十足,根本谈不上理念和特色。

经济全球化世界数字化的今天,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人的成功领域的界面在不断拓宽,市场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制不断趋于完善,人取得成功的几率在不断提高。就此而言,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在讲台上就要用好这个多元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多方面丰富自己,拓开学生看问题看社会看人生的视野;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各有各的手段,各有各的思路,但有一条不变,那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真正实现师生平等的对话,以审美的态度共同走向语文的灿烂天地。

再想想我们自己,长年累月奔走在教学第一线,除了课堂还是课堂,平淡的生活,枯燥的作业,机械的备课,无味的考试,首先会钝化你的思维,淡化你的情感,窒息语文的生命。而作为期待你的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都是新的,课文每时都是新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千万不要把自己不如意的情绪带进课堂,这样会给你的学生心灵抹不去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必然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花车
无聊的星期六
雷公公发火了
我做台灯
摘茶叶
小狗波特
爱逗笑的姐姐
贺年卡
问银河
未来的交通工具——“高速快音”
我学会烧饭了
保护有益动物
去不成昆明玩
君子动口不动手
大自然的颜色
试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
试论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小组活动教学的探讨
关于自组织视阈下高职教育管理的构建
关于地方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基本素质探略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下高职教育中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关于职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关于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建设的思考
浅论建构主义的多媒体网络英语阅读教学
关于抗大的教育经验对当今党政机关于部继续教育的启示
试析“旅游美学”课程若干问题的思考
浅谈高职英语口语任务型教学法初探
关于高校成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伤仲永》写作特点
《伤仲永》诵读指导
《伤仲永》习题精选
我读《伤仲永》
《颜氏家训》(节选)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全析
《伤仲永》主旨
《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拓展学习
《伤仲永》文学常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伤仲永》难点突破
《伤仲永》类文阅读
《伤仲永》写作特色